新浪新闻客户端

这个邪教头目自称耶稣转世 却预言了美国的种族斗争

这个邪教头目自称耶稣转世 却预言了美国的种族斗争
2020年07月01日 11:24 军事自媒体 作者:军武次位面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来源:军武次位面

  美国最危险的杀手是如何敲响嬉皮士运动丧钟的?

  在美国民众们扛着枪走到街头抗议的时候,西雅图市居民似乎找到一种更加“圆润”的方式来反抗美国政府,他们成立了一个所谓的自治区—“国会山自治区”。

  西雅图人相信,自治区将会成为圣经里的伊甸园,没有种族主义、没有暴力、也没有美国政府。

  为此,他们将社区东部警局里的警察成功驱逐,并采用去中心化的管理方式,不指定领导者,全靠群众共识决策。

  ▲国会山自治区入口

  但和平究竟持续了多久呢?12天,就在自治区正式成立第12天的凌晨,一名凶手扣动扳机,3秒7枪,导致一死一伤,打响了区内犯罪事件的第一枪。

  60年前,有另一批美国人与今天的西雅图市民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他们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反对越战、呼吁自由、偏爱群居,与美国政府进行沉默地对抗。

  ▲60年代美国嬉皮士

  今天的西雅图市民被称为种族主义抗议者们,而在60年代,这群美国青年群体被叫做“嬉皮士”(“Hippie”),有时也被人们称为美国“垮掉的一代”。

  1

  美国青年为何而垮?

  60年代的流行音乐属于披头士乐队,主唱约翰·列侬曾扬言,“披头士乐队比耶稣还要受欢迎”,直至今日,依然还会有人在收纳柜里珍藏着他们的黑胶唱片。

  作为玩迷幻摇滚的早期乐队之一,披头士乐队擅长利用印度西塔尔琴等异域元素,营造一种如梦似幻的氛围,这股音乐新潮就启蒙自美国的嬉皮士运动。

  二战后出生的大部分美国人,与他们的父辈不同,没有经历美国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也没有经历战争的洗礼。

  他们身处于美国经济腾飞的年代,195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871亿美元, 1960年达到5090亿美元,十年间几乎翻了一番。

  ▲60年代繁华美国时代广场

  华尔街也迎来了自30年代以来最长的一次牛市,股市几乎毫无阻力地从1949年到一直上涨到1957年。

  当选为第35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刚上任就着手发布美国“新边疆政策”,对内采纳“新经济学”的减税主张以刺激经济,对外大搞试图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战略。

  肯尼迪被刺后,继任总统约翰逊提出“伟大社会”的口号,与肯尼迪的政策主张一同绘制了美国未来的美好蓝图。

  ▲1963年11月22日,

  肯尼迪被刺,约翰逊接棒

  那是属于美国一部分人最好的年代,但对于另一部分人--中产阶级们而言,最坏的年代正在到来。

  战后美国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特点,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制造业的比重下降,到1970年, 约75%的劳动力从事服务性行业。

  与经济结构调整一同到来的,是经济周期下的产能过剩问题,以及随之拔高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50年代末时美国失业率仅为3.4%,而这个数字在60年代末攀升到6%。

  这意味着,曾牢牢占据服务业“高地”的中产阶级们,正在失守领地,而嬉皮士们“几乎都是中产阶级的孩子”。

  那些在中产阶级家庭成长起来的美国战后青年们,见证了中产阶级曾经的安逸和当下的窘迫,自己也陷入了内忧外困的境地。

  一方面,中产阶级的优越感正在逐渐消失,教育普及让大学不再是学生跻身上流社会的阶梯, 毕业即失业的职业危机感压迫着美国年轻一代。

  另一方面,美国当时面临着精神文明的衰落危机,与发达的工业文明相适应,机械化和理性被人们所推崇,理工知识得到重视,而人文和社科被边缘化,教育成为职业培训,为社会培养机械生产力的工具。

  ▲1975年上映电影《飞越疯人院》,

  对60年代的美国体制进行了强烈讽刺

  历史教授罗斯扎克曾形象地指出60年代美国“工业式”教育问题,“教育正在将年轻人训练成工具,以适应各种奇形怪状的机构的要求:大公司的、工会的和教育界的。”

  失落感逐渐在美国青年群体里蔓延,仿佛他们正在进行一场身不由己的改造实验,而操刀人就是他们所依存的社会。

  同时,严重的价值分裂与对政府的认同危机正将他们从内部撕裂,一边是黑人、LGBT等群体组织的民权运动的兴起,另一边是政客们鼓吹的自由、平等价值观以及制度的优越性。

  ▲上世纪60年代,

  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于是,在越战和美苏冷战“核威胁”阴霾笼罩下的美国年轻人,终于走上两条不同的道路来对抗美国主流社会,一条是新左派的政治路线,另一条就是嬉皮士的社会运动路线。

  2

  嬉皮士的兴起

  与新左派在政治上积极扩张相比,嬉皮士更像是对主流社会的消极逃避,以一种违背现代社会伦理与法制的方式。

  明面上的,嬉皮士们倡导友爱、自由,希望回归到自然,他们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反对种族主义等一切不平等。

  ▲长头发、大胡子、鲜艳的服装

  是美国嬉皮士的标志性形象

  曾有一位单纯的加州主教表示,“嬉皮士身上表现了基督徒的特点,他们有一种文雅、恬静和令人感兴趣的美好的东西。”

  但如果事实真是这样,嬉皮士也就不至于在美国臭名昭著了。

  “如果感觉不错,那就去做!”是当时流行的口号之一。对嬉皮士们来说,这句话意味着人们可以自由地与任何人相爱,全然不顾时间、对象和方式。

  ▲嬉皮士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共享”爱情

  这变相鼓励了背离道德的性关系。在已经有了一段恋爱关系的基础上,嬉皮士可以毫无顾忌和羞耻心地去与另外一人开拓新的关系。

  他们信奉的一大“启示”:爱是可以与所有人共享的东西,而不仅仅为你的伴侣独有,分享得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就连宣传他们的反战主张时,也不忘戴上所谓的性解放。

  ▲当时嬉皮士的宣传海报

  搁在中国,无论谁犯了出轨、劈腿、多人运动这三样里的一样,就可以算是击穿了国人的道德底线,注定被网友按到耻辱柱疯狂摩擦。

  事实上,即使是在开放的美国,这也让人难以接受,代表着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影视剧作品演绎中,这样披着自由外衣的纵欲主义者的结局都很凄凉。

  以《阿甘正传》为例,这样一部具有标杆意义的美式影片中,那个让阿甘魂牵梦绕一生的女主珍妮,就是典型的美国嬉皮士形象,叛逆、滥交、嗑药。

  珍妮曾经赤身裸体地抱着吉他,在歌厅演唱鲍勃·迪伦的著名反越战歌曲《Blowin‘in theWind》,一生颠沛流离,几经波折,为阿甘留下一个孩子后,最终死于绝症。

  ▲《阿甘正传》珍妮演唱著名反战歌曲

  阿甘代表着美国主流的保守派,形象伟光正,而珍妮则象征着美国包括嬉皮士群体在内的反主流的自由派。

  这两个角色的塑造,将嬉皮士在美国民众脑海里的恶劣印象展露无疑。

  集体生活是嬉皮士的另一个鲜明特征。旧金山的海特-艾什波里区曾是嬉皮士文化的中心,也是集体生活的一个缩影。

  ▲生活在一个社区里的嬉皮士

  社区里,“友爱”被嬉皮士贯彻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将吃的汉堡包叫作“爱堡包” ;佛教徒用的念珠被叫作“爱珠”;甚至有人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爱神舰长”。

  ▲在反越战游行上,

  示威者将鲜花插在士兵的M14步枪枪管里,

  花被嬉皮士们赋予爱与和平的象征

  旧金山市政府曾做过调查,在这个嬉皮士成立的“共爱社”里,200多人挤在一所大房子共同生活,他们具有极低的物质欲望。大多数人靠帮小工,卖报纸维生,甚至还有些人索性当乞丐。

  嬉皮士们竭力营造出社区的集体神圣感,在社区里所有的东西都共同拥有,要加入社区必须先献上所有的私人财物,包括银行账户、信托基金。同时呼吁,社区成员抵制违法行为,维护所谓集体的神圣。

  1967年春假期间,大量的大学生和高中生开始涌入海特-艾什波里,地方学校官员决心在夏季学校停课后阻止年轻人涌入,但却也不知不觉地引起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从各地赶赴旧金山,到了夏季,已经有近十多万的嬉皮士聚集在旧金山。

  ▲聚集在旧金山的嬉皮士,

  仿佛在举办一场狂欢的party

  由海特-艾什波里居民成立的“爱之夏”理事会,负责组织组织这场旧金山的狂欢,为到来的嬉皮士们提供免费住房、食物和艺术活动,那场活动也因此被称为“爱之夏”。

  但也就是在那时,嬉皮士未来消亡的结局已初现端倪。

  起初,聚会是和平美好的,坐在大街上的嬉皮士们会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聊艺术,而旁边的金门公园里无数的男欢女爱在上演。

  ▲公园里兴奋地翩翩起舞的两人

  随着涌入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大量的流浪汉,海特-艾什波里社区卫生系统逐渐不堪重负,病疫逐渐在社区蔓延,人们开始纷纷逃离这个“圣地”。

  到了秋天,留下的嬉皮士已经所剩无几,轰轰烈烈的“爱之夏”活动宣告终结。

  但真正为为美国嬉皮士敲响丧钟的是查尔斯·曼森,一个被称为美国“最危险的杀手”的男人。

  3

  “曼森家族”

  1968年8月,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在纽约伯克利盛大举行,在四天的时间里,主办方们在苏利文县的牧场为嬉皮士们打造一个独立王国,吸引了近四十五万的观众,一度导致了纽约州后史上最严重的交通阻塞。

  ▲音乐节现场人山人海

  而就在音乐节举办的前几天的晚上,曼森与他的四个追随者们正在执行一场谋杀,他们与当时的嬉皮士们没有什么两样,留着长发、穿着古怪的衣服,但是曼森的计划不是和平与爱。

  那天夜里,他向其余四人下达指令,几人一同闯入好莱坞著名影星莎朗·泰特的屋子,将原本在屋内聚会的五人惨遭杀害,怀孕八个月的泰特身中16刀,母子二人因失血过多而死。

  ▲莎郎·泰特和他的丈夫

  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这场凶杀案在全美引起轰动,整整两个月里,警方一直毫无头绪,直到曼森团伙因偷车而被逮捕入狱,“曼森家族”,一个极端组织终于浮出水面,让所有美国人震惊。

  1967年,当“爱之夏”活动在旧金山轰轰烈烈的开展之时,曼森从特雷诺岛监狱刑满释放。

  当时年仅33岁的曼森已经犯下下累累罪行,过去有近一半的时光是在各种监狱和改教所度过的,罪名包括纵火、故意伤害他人、盗窃、伪造国库支票…几乎把所有人们能想到的罪都犯了一遍。

  ▲年轻时的曼森就已经留下案底

  一位曾与曼森接触过的社工曾这样评价曼森,“他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有非常严重的反社会人格”。

  悲剧性的童年是导致曼森疯狂而极端一生的直接原因。出生于单亲家庭的他,尚还年幼的时候,就曾被酒鬼母亲卖给一名服务员,仅仅为了换取一罐啤酒。

  在5岁那年,曼森母亲因为抢劫罪被判5年有期徒刑,据曼森后来回忆,他唯一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就是母亲出狱后给自己的那一个拥抱。

  ▲童年时的曼森和他的母亲

  长期缺乏爱的曼森,迫切渴望着其他人的关注和肯定。在1961年9月的年度回顾中,他提到自己有“让别人关注自己的强烈欲望”,1964年9月,他又提到了这一点。

  漫长的监狱生活剥夺了曼森的自由,让他从一个偷抢惯犯彻底堕落成无可救药的极端罪犯,也正是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教会他去洞察人心,目不识丁的曼森甚至从狱友那里学会了夏威夷吉他和一些关于科学教的理论。

  到后来,监狱对曼森来说就像家一样,那里有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们,67年出狱前,他曾真诚地询问狱警能否继续留在特雷诺岛监狱。

  ▲国内周某人多年前接受采访的照片

  旧金山的嬉皮士运动深深地吸引着他,出狱后的他很快就移居到旧金山的海特-艾什波里区,在那里,到处是对物质世界不感兴趣、狂热追求精神解放甚至依靠药品寻找精神寄托的青少年,他看到了他的机会。

  “曼森家族”的最初成员基本都是女性,凭借在监狱里学到的音乐技能,曼森吸引到这些无知美国青少年们,并向她们传播自己学到的宗教理论,更声称自己是耶稣转世,以此来确定自己的领袖地位。

  ▲早期“曼森家族”成员

  韦尔曾是“家族”一员,她向警察披露,“在进入’家族’的那天,曼森会给你起个名字,你必须放弃家人和所有个人财产,并一步步地将自己毫不保留地献给’家族’。”

  事实上,在成为“曼森家族”的一员前,这些美国青年们都在一定程度与社会产生了脱离。

  出生自中产阶级家庭的桑德拉·古德,小时候曾因患上了呼吸系统疾病,在她还才一岁时,就被父母带去医院进行气管切开手术。此后也进行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手术,但她一度认为父母不希望自己活下来。

  旧金山的嬉皮士运动上,她第一次与曼森见面说起这件事,曼森抚摸着她手术后的伤疤,然后告诉她:“你妈妈想让你死,因为她嫉妒你。” 

  同时,曼森给了桑德拉许久以来不曾得到的肯定,这让她迅速迷失自己。多年后,她描述起那次与曼森的初次会面,“他就像一道光芒笼罩着我,幸福已使我不能思考。”

  通过这样类似的方式,曼森将成员与社会和亲友彻底隔离开来,使得她们最后只能依赖组织,而曼森,享有这个组织绝对的统治权。

  ▲曼森的手段和国内的PUA手段类似,

  但更加极端恶劣

  曼森策略另一个可怕之处在于,他从来不会要求别人去做什么,而是通过提出问题,然后再提出解决问题的的办法,这对“曼森家族”成员们来说非常有效,让她们从不觉得曼森是在操纵自己。

  聚集到最早一批狂热追随者之后,曼森便带着她们坐上一辆改装后的嬉皮士风格的校巴,四处流浪。

  最后,在加州的的斯班农场,曼森与农场的原主人一位失明的80岁老人达成了协议,以“曼森家族”女成员们提供生活和生理上的服务为交换,让他们在这里住了下来。

  ▲斯班农场

  也正是在这里,曼森向成员们宣布自己从披头士《白色专辑》中受到“神启”:一场关于种族歧视的战争将导致世界末日。

  曼森决定策划起一场针对好莱坞影星莎郎·泰特的谋杀,并嫁祸给黑人,成为引起这场种族战争的导火索,而作为主谋的自己也将注定被载入史册。

  4

  嬉皮士文化的复辟

  1970年6月15日,曼森被抓后接受法官审讯过程被摄像机拍了下来,在镜头面前曼森充分展示了他的表演天赋,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而与他共谋的三名女嫌犯每次上庭前更是笑容满面,丝毫没有愧疚的模样。

  ▲参与泰特等系列凶案的女罪犯,

  笑盈盈地接受审判

  法庭外,另一批“曼森家族”的成员聚集在一起,为曼森声援,在审讯期间曼森剃了个光头,并在前额上画了一个十字(后来又改成了纳粹标志),这些追随者们也跟着照做。

  ▲剃成光头的曼森家族成员们

  这一切让法官和美国观众都感到不可思议与恐惧。

  尽管恶徒曼森被判处死刑,可由于第二年加州的死刑被废除了,审判结果改成了无期徒刑。在狱中,曼森却依旧过的逍遥快活,接受NBC、CBS等主流媒体采访、录制自己的个人专辑、参与制作个人纪录片,忙得不亦乐乎。

  甚至在2013年,已经79岁高龄的曼森和年仅26岁的追随者阿夫顿·伯顿订婚,他为她取名为“星”。

  ▲阿夫顿·伯顿与曼森

  曼森所预测的世界末日当然没有到来,但巧合的是,他却预言了如今在美国上演的种族斗争。

  而那段罪案的真相水落石出之时,这个臭名昭著的嬉皮团伙被美国人民永久的铭记。

  曼森本人也成为了嬉皮士运动中最为丑恶的符号,引起了美国大众媒体争相报道。

  整个南加州陷入恐慌,人们开始对嬉皮运动感到恐惧,再也没有人敢载那些试图搭便车的旅行者一程,每个留胡子的长发孩子都像是“疯狂的邪教主义者”。

  这种恐慌逐渐扩散到其它地区,原本就和美国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嬉皮士,从人们眼中寻找自由的理想主义者彻底堕落,美国各地开始出现反嬉皮士运动。

  在曼森杀人案的直接影响下,一度火热的嬉皮士运动在美国就此衰落。但这并不意味着嬉皮士文化的影响力在美国彻底消失。

  每年8月底,在美国内华达州黑岩沙漠举办的“火人节”就是嬉皮士文化的延续之一,每个参与反传统狂欢节的人被称作“Burner”,他们会穿着奇装异服甚至全裸,围着观看一个10几米高的木制男雕像燃烧,以此庆祝节日。

  ▲火人节现场

  大名鼎鼎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年轻的时候就是个嬉皮士,在早年接受PBS 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表示,“60~7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活动就像是在我家后院举行的,可以说嬉皮士运动启发了我,如果说非要在电脑迷和嬉皮士之间选择,我肯定是个嬉皮士,我的同事们都是嬉皮士。”

  2019年,好莱坞鬼才导演昆汀更是将曼森和嬉皮士们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好莱坞往事》,搬上大荧幕。

  ▲《好莱坞往事》海报,

  右一女扮演角色就是莎郎·泰特

  美国的嬉皮士运动的影响甚至扩散到了北欧,1971年,丹麦的嬉皮士们占据了距离哥本哈根城中心不远的一个叫做“Christiania”的旧兵营,建立了所谓的“自由城”。

  ▲Christiania被认为是嬉皮士最后的避难所,

  但不法之士经常在那里兜售违禁品

  “自由城”拥有自己的旗帜、法律,丹麦政府曾几度想要要取缔它,但都受到当地居民的顽强抵抗,最终还是保留了下来成为哥本哈根的旅游胜地以及著名的红灯区和违禁品交易区。

  再来看如今的国会山自治区、黑宫自治区等所谓的自治区,其实就是嬉皮士文化的复辟,借着为黑人发声的由头,目的无非是想打破幻想与现实的界线, 在解放的旗帜下发泄生命的冲动。

  这也注定了它失败的结局,毕竟狂欢之后,大家终归是要回家吃饭的嘛。

美国肯尼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