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在中国魔改红旗2前 印度甚至敢用这款老爷机侦察西藏

在中国魔改红旗2前 印度甚至敢用这款老爷机侦察西藏
2020年06月29日 10:27 军事自媒体 作者:帧察点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来源:帧察点

  近来印度空军调集苏-30MKI重型战斗机、C-17战略运输机等大量战机前往拉达克地区的新闻,频繁见诸报端。虽说把这老些鸡蛋堆在挤在一起的篮子里,到底是天才是睿智也难说,但结合前一阵班公湖上幻影-2000呼呼飞的事儿,就有人经常说起当年印度空军米格-25侦察机频繁入侵西藏上空、如入无人之境的往事。

  ▲能飞“双三”了不起啊?能飞“双三”真的了不起

  玩笑归玩笑,其实当年我们对付不来的,远不止是高来高去的米格-25。比如1988年4月22日,印度空军一架英制“堪培拉”侦察机于当日中午12时许,两次在西藏亚东地区上空进行“擦边球”式侦察,入侵深度50公里,宽度80公里,论起来比越南空军1987年折戟广西的那架米格-21R还深入不少。

  ▲都快90年代了,还得被这么个冷战初期的玩意儿打擦边球,属实让人难过

  然而不同于中越边境一线密布的机场和地导高炮阵地,我们在西藏的机场就那么几个,所以就算慢吞吞的“堪培拉”飞得深入了一些,即使当时驻扎贡嘎场站轮战的原空19师56团也派出了歼-7双机拦截,但等它们飞到边境时,印机已经消失很久了。既然航空兵受限于机场区位因素难以成功拦截,自然就得试试地空导弹——当时也没别的可选,就是红二兵器。

  ▲而今依靠先进的航电系统和大射程的霹雳-12改进型空空导弹,当年空19师56团的后辈们——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重返高原轮训时,信心自然大有不同

  无论是当初苏联向我国移交的原装S-75系统,还是后来国产化的红旗一号、红旗二号,都保持了第一级固体助推器、第二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两级动力结构。在中低海拔阵地上,导弹发射1.5-2秒之后,弹上大气压力传感器感受到的动压就会到达一定数值,此时二级发动机点火,一二级分离机构解锁,等到一级发动机燃料燃尽之后完成分离动作;一般来说,一二级有着0.5-0.6秒左右的重叠工作时间,可以保证助推器可靠分离。

  不过这是发射阵地海拔在2000米以下时的情况——这也是传统上红二兵器发射阵地的限定高度。随着阵地海拔高度进一步增加,更稀薄的空气使得动压参数降低,会导致二级点火的时间进一步推迟。根据计算,当发射阵地高度达4500米以上时,一二级重叠工作时间就会缩水一半,这就严重影响分离动作的可靠性了;赶上部件可靠性差点,甚至还会出现二级不点火的情况。

  ▲高原地区部署地导系统的困难性,也成了U-2侦察规划航线时的一大便利之处,图中可见一枚呈飞行姿态展示的S-75/“萨姆2”导弹,此时助推器自然是已经抛掉了

  所以空军一方面要求科研部门研制加大助推器装药质量,提升助推器分离时导弹速度的改进型号,一方面也得想办法对现有导弹进行改进。为了验证后者的成果,原兰州军区空军防空混成4旅导弹12营,携带着包括18枚导弹在内的全套兵器,在负责地导兵器作战研究使用的空军第五研究所、提供靶机等试验器材的空军第二试训基地等单位的协助下,差不多就是20年前的这个时候,在青海湖附近的山区靶场,展开了为期10天的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实弹打靶试验。

  说来有趣,大概是因为被“堪培拉”这种老旧亚音速轰炸机改的侦察机摆了一道而耿耿于怀,空军还特意调用了两架和“堪培拉”性能基本同一级别的轰-5轻型轰炸机来到西北,既用于为参试部队校正火控雷达跟踪数据,也用于模拟执行“擦边球”任务的印空军“堪培拉”,检验红二兵器的高原反应速度。

  ▲两架轰-5来自当时的广州军区空军航空兵某团——今天的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自然是早已换装轰-6K了

  顺便说一句,就在这次高原打靶任务三年前,1987年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央军委办公厅批示同意了国家计委和国防科工委关于建议撤销221厂编制的请示。221厂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厂,全体干部职工在海拔3500米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下,奋战了近30年,为共和国核武器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勋;而当初人民空军组建导弹12营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卫221厂,所以12营在接到这次打靶任务的时候,从上到下都已经很清楚部队未来的命运了。

  ▲221厂原址,现在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青海省西海镇——“青海原子城”

  总之,对于12营来说,能在这10天的时间里痛快地打出18枚导弹,为全军红二兵器高原使用编写手册,就是他们在军史里最后留下的辉煌篇章。结果也不负众望,根据相关计算结果,通过将18枚导弹上大气压力传感器的闭合参数调低了若干百分比的方式,这些导弹的一二级分离都很顺利,打靶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这次打靶后两年,导弹12营接到了撤编命令,1993年11月,最后一批留守官兵撤离青海湖畔的营区(图片来自12营老兵刘光平的美篇相册)

  闲话少叙,12营已经用他们的“最后一舞”,验证了红二兵器高原作战的可行性;不过上高原还不等于入藏,红二兵器究竟能否担当起进藏作战的重任,仍然需要进一步验证。1992年之后,根据空军需求扩展了作战包线、提升抗干扰性能的红旗二号乙A陆续列装部队,虽然这些“新装备”当时主要用于换装首都周边和对台一线,但在1998年印度密集核试验的刺激下,红二兵器进藏试验的任务不能再拖了。

  即使1999年5月8日的“炸馆事件”导致全军战备计划突发调整,而且同期还要进行代号“997”的对台军事压力行动,人民空军仍然安排以原成都军区空军地空导弹某旅为主,执行首次进藏作战研究试验。由于当时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尚未开通,因此大多数装备在铁路运输至格尔木之后就转为公路摩托化行军,并翻越了海拔53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另外航空兵还动用了宝贵的伊尔-76大型运输机,将部分装备运抵日喀则机场;总之一路跋山涉水,参试人员和兵器算是聚齐了。

  ▲而今看来,为了老掉牙的“红二”还要如此兴师动众显得颇为浪费,但在当年少数S-300必须用在对台一线和保卫京畿的时候,不这么干是不行的

  在军地院所针对高原气候特点对红旗二号乙A兵器进行了85项技术改进之后,1999年8月,参试部队在9个任务课题的实弹打靶中,对8个高/中/低空靶机、7个气球靶和2个模拟空地导弹的超音速小反射面靶弹共计发射了18枚导弹,除1个低空靶机和1个超音速小反射面靶弹未能击落之外,其余目标全部被摧毁,这对于红二兵器来说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成绩了。此次靶试的报道还登上了1999年9月1日的《解放军报》,足见其分量之重。

  ▲红二兵器的极限也不止于此,例如“神威导弹营”在换装红旗-22之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使用红旗二号乙A进藏驻训前后,就刷新了包括最低抗击高度、最快反应速度在内的多项成绩

  当然了,到了21世纪初印度空军全面换装苏-30MKI的时候,只靠榨干红二兵器的潜力肯定是不够的。就在10年前,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原北京军区空军地空导弹某营携其S-300PMU1兵器首次进藏,参加空军组织的高原作战使用研究试验任务,并通过两次实弹打靶,验证了S-300系列地导系统在高原环境下的实战能力。

  ▲同年3月,原济空地导某旅的S-300PMU2奔赴西线戈壁大漠进行实弹演练,取得了发发命中的成绩,并留下了这张经典照片

  近十年来,和航空兵部队各型先进战机进藏值班类似,包括红旗-9系列在内的国产新型地空导弹系统轮番驻训的报道也是汗牛充栋。空军各兵种的高原演训,包括我国中段反导系统的发展建设,无一不在说明,当我们需要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面对一个似乎永远不能用正常逻辑去分析的对手的时候,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

  ▲无论如何,当我们不再需要琢磨如何“魔改”红二兵器才能克敌制胜时,距离打赢的目标就更近了一步

印度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