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这位苏联英雄在电影院里炸死700德军 战后被当作叛徒

这位苏联英雄在电影院里炸死700德军 战后被当作叛徒
2019年01月25日 08:57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在1943年11月,苏军敌后游击队的特工人员只用一声爆炸就消灭了700多名德国纳粹人员,其中大多是德军军官。但事后功臣却长期被认作是叛徒。

  在俄罗斯普斯科夫州的波尔霍夫市,发生过堪称整个苏联卫国战争期间重大胜利的一次破袭行动。 特工人员康斯坦丁•切哈维奇策划炸毁了德军一座影剧院,最终造成700多名纳粹人员身亡,其中大多是德军军官。《绝密报》详细地调查了这一行动的细节以及那位反谍人员的来龙去脉。

  据说,即使大名鼎鼎的佐尔格也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才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的。当赫鲁晓夫亲自打电话向苏联最高苏维埃的授奖部门询问:“为什么像佐尔格这样的人物至今还没有授予其最高政府奖?”时,尽管在此场合,这而赫鲁晓夫打这次电话的缘由竟然是,他观看了一部只在苏联高层内部放映的国外影片,这部影片中介绍了这位专门为苏共中央政治局领导们工作的情报侦察员所建立的功勋。如今又发生了相似的事件,作家谢尔盖•斯米尔诺夫在战后多年回国并带回了布列斯特要塞那段悲剧性的历史。俄罗斯有关人士希望,别再让历史留下无法解释的空白。

  然而当今恢复英雄英名一事仍遭到暗中的抵制,这些英雄其中也包括有康斯坦丁•切哈维奇,而其功勋在那个时代实在是具有不可估量的性质。今天只要再重新翻阅这一奇案的卷纸,人们就会明白,那些强加给英雄的诬蔑不实之词实在是不值一驳,原因是当年有人贪天之功为己有,在向上汇报时一面极力夸大自己,同时对真正的英雄竭力诋毁,才出现了颠倒黑白、歪曲历史的效果。

  成功的行动

  炸毁德军影剧院这一功绩发生在波尔霍夫市,该城市建于公元1239年,当时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公爵为抵御来自诺夫哥罗德西南方向的进犯而建设。编年史上首次提到波尔霍夫市一事,还要上溯到公元1346年。炸毁德军影剧院行动发生于1943年11月13日,次日这一事件已被上报到苏军总参谋部情报局。

  甚至在战时总参谋部中,这一事件也被视作非凡胜利,因为在这声爆炸的一刹那间,被葬入废墟的有两名纳粹将官,还有更多的校官、尉官。更重要的是,死者中还有不少敌军“敌后特别分队”的成员,他们是准备投送到苏联后方去牵制苏军行动的特工人员。正像苏联特工和游击队事后汇报的那样,整个爆炸现场共有764人毙命。当地的居民也说:德军为了掩盖其真实的伤亡数字,德军驻防军司令部曾暗中下令,在每个坟墓中要埋入三到四具尸体,这么做纯粹是出于伪装的目的。

  当时在德国人的墓地中竖起了了192座十字架,配有记事简单的铭文:死于1943年11月13日。留下的历史文件证明,当希特勒知道了发生在波尔霍夫的这件事后,他命令屠杀掉当地所有与雅利安种族无关的人。更重要的是,在给他的报告中说,此事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是乌克兰族人。

  希特勒气急败坏地骂道:“多半是该死的犹太人干的!”但为掩饰失败,他又没有直接下令。然而惩罚、报复行径全指向了波尔霍夫市的每个成年居民。而波尔霍夫的德军城防部门其大规模镇压的尺度更是惊人,他们下令逮捕所有14岁到60岁的居民。并将他们全都押往城郊的集中营。在这次爆炸袭击过去两周之后,也就是11月27日,克拉苏合这一村镇就被荡平,300多居民葬身血火之中,其中三分之一甚至是儿童。

  游击战争的规模

  要想完全知晓并正确评估这一破袭行动的规模,只有拿它去同整个普斯科夫州范围内游击战争的规模去相比才能做到。而实际上这一地区发生的游击队成功突袭行动的数量,确实是屈指可数的。

  在这一年,苏联游击队和特工人员成功破袭的案例中,还有杰多维奇火车站的胜利,这一仗消灭了650名德军官兵,还有就是炸毁了舍伦河上的大桥及爆炸了敌军的弹药库。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无法和这起在一声爆炸瞬间消灭的徳寇数量相比。当时在波尔霍夫德军城防部队中驻扎着8000德军,也就是说几乎有十分之一的德军被一举歼灭了。

  遵照当时德军波尔霍夫城防司令之命,这一场次的入场券是按照全员人数十分之一这个比例发放的,所以得以排在得票前列的几乎全是军官,此外还有140人在建筑倒塌时受伤或致残。

  据原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一位老人叶甫盖尼•亚历山德罗维奇•格鲁别科夫的说法,在其上世纪60年代担任克格勃第二局副局长期间,(在逝世前不久此文作者还采访过他)他曾证明:有关这次破袭活动的报告同时由两个指挥部发到中央,这两个指挥部分别属于第七游击大队和第三游击大队。晚些时候又接到通知说,大概第四游击大队也参加了这一行动。

  然而指挥部的领导人不但贪天之功为己有,而且还另怀鬼胎,酝酿了陷害功臣的阴谋。很明显地,在他们的报告中完全抹杀了地下工作者的功劳。在如今的调查中还发现,有人甚至暗中告密,将切哈维奇诬蔑为德国法西斯的帮凶爪牙。后来立案侦查时,列宁格勒市瓦西里岛地区的国家安全部机构一口咬定此案中有德国间谍活动的身影,而作家伊万•库尔恰沃夫最为流行的一部小说更为此事火上加油,他在其小说《花与铁》(1964年出版)中详细地叙述了这次爆炸的准备过程,然而“遗忘”的是这次爆炸的真正功臣。

  事实与各种说法

  但文学作品毕竟不能被视作真实的历史事实,历史更强调的是已发生的事实。所以这位作家不止一次反复阐述这一说法:切哈维奇不可能独自策划这一袭击并在现场引爆。甚至还特意找来了一批“见证人”,众口一词地将一些与所谓“调查”相吻合的材料发表在《苏维埃俄罗斯》报等报刊上,被当作是有根有据的正确结论,他们用似是而非的语言正式宣布:这一功绩的所谓“真正英雄”,实际是法西斯德国的帮凶。

  据叶甫盖尼•格鲁别科夫的回忆, 这其中一种“最贴近真相的说法”是这样的,为这一行动最后做引爆的是一名苏军战俘瓦西里•阿布拉莫夫,他当时似乎是为德国人做电工。而另一种说法则是,是德国人自己所为,为的是日后将该人打入游击队的地下组织。叶甫盖尼•格鲁别科夫回忆说,即使战后已过去了四分之一世纪,他还曾经托付某人调查研究此案,但最终却得出了个可称是最荒唐的结论:德军在撤退前打算在此影楼内布雷,然而由于安装炸药时一不当心出了事故,结果将自己人一锅端了。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为得出真相,所有各种说法是否均一一细致研究过?反侦查工作者又是怎么得出相关结论的?首先。“德国人失手肇事”这一说法禁不起怀疑,首先,说他们为安插自方间谍而做这种尝试就很难令人置信,这听上去倒像是要显示苏方反间计的功劳。

  其次,说德国人由于急着逃跑,粗心操作才肇事,这更不值一驳。爆炸发生在1943年末,当时德国人根本谈不上准备撤退的事,这意味着根本不需在室内布雷。同样,有关证人也未找到,还说此人认识瓦西里•阿布拉莫夫。而晚些时候查清的是,该影剧院中从未有过这个姓氏的工作人员。不过在战后多年,切哈维奇的搭档却被成功地发现了,他叫谢尔盖•谢尔科夫尼科夫,他正是曾与切哈维奇一同工作过的影剧院第二放映员。

  此人谈到了具体的真实细节,切哈维奇确实是身着德军军服化装潜入影剧院的,那里的清扫女工将他隐藏在了污水桶之中,而在实施引爆的前夜,他及时地同第七游击大队进行了事先的联系,为的是得手后能够迅速归队。这样看来,事件的真实轮廓包括之前的状况,已显示出眉目,而令人追踪的悬念,倒是切哈维奇本人后来的遭遇。

  受德军信赖的电影放映员

  切哈维奇原本是怎样一个人?据普斯科夫州当地某局区域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其本人履历书介绍,这位游击英雄1919年出生于敖德萨,1939年完成了技术教育课程,随后开始在第三焦炭化工厂担任供电部门的副经理,战前在伏罗希洛夫兵役局被征召入伍,最初在西白俄罗斯的格都季施卡镇服役。随后他转任第10师第62步兵团的排长职务。1941年6月22日卫国战争爆发,他正在立陶宛的克列京,因战斗又随该师残部行进到普斯科夫市。在此他与其他红军指战员一起,被编入坚守普斯科夫防区的部队中。但到7月8日时,该城已被放弃了,切哈维奇所在的分队于是又开拔到一座小城什姆斯克(现在诺夫哥罗德州),他在这里他担任工兵连连长那几天中的一天,他被营长叫到身边,让他和另几名爆破手去加入第三山地步兵旅的特别组。

  当时为他们下达的任务是:在敌战区范围内尽力组织一切可能的破袭行动,同时切哈维奇被授予了一个执行作战行动的化名“郭卡上尉”。然而在1941年8月10日那天他们在开往前线时,整个小组被敌人打散了。切哈维奇负伤后被德军擒获,将他作为战俘送往位于波尔霍夫的战俘营。但在8月23日,切哈维奇成功地逃脱了,是那位对他一见生情的姑娘成全了他。直到战后,切哈维奇才提起了这件事,当时他问这位姑娘哪里可以栖身,这位姑娘当时就为他找到了个避难所。

  这位本地的姑娘当即爽快地回答:“就来我这里吧,我这间屋子空着。”就这样他们认识了,数月之后他们结了婚,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同时切哈维奇在波尔霍夫市内的电影院谋到了电影放映员兼经理的职业。当时德军驻军对其的信任已经达到这种地步,他拥有去往各处的通行证,这样他甚至可以到任何乡村地带走动。

  不多说只实干

  任务的复杂艰巨性明摆着,必须要使敌人的有生力量遭到最大程度的损失。出于为成千上万屈死在法西斯强盗魔掌下的冤魂复仇的强烈愿望,并为达到最大程度的杀伤战果,游击队组织首先考虑的是敌人密集聚会之处,最后把目标定在了市内最大的建筑物也即影剧院上头。

  地方志博物馆上面的这几行字是这样告诉作者本人的,许多对此次爆炸事件知情的居民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次被消灭的法西斯德寇的数字是完全精确的吗?然而历史文献丝毫未给予任何人质疑的权利,礼堂的座位有着500个,还有加座100个。此外礼堂上方还有多层建筑,那里面全都安排有德国人的各种单位和各类机构,其中就包括有当地驻军情报司令部。

  切哈维奇作为一名职业的爆破手,他首先仔细地研究了该座建筑的结构,最后选择了最合适的起爆位置,他在前排楼座安装了整整60公斤炸药,之所以这样安排,只因为这样才能造成整个主墙坍塌,从而整个室内空间都会被倒塌物件覆盖。其次就是起爆手段的稳妥可靠,他用的3枚电雷管与时钟配合准确,发条延时装置定点在10个小时之后,也即莫斯科时间23时准时引爆。

  根据这一时间安排,切哈维奇预先和同志们做了协调,他托付15岁的影剧院清扫女工热尼亚帮助将三硝基甲苯炸药带入现场,并安排所有同志安全转移。

  当爆炸声响起时,他与其家人已到了森林里,这里有着第七游击大队的活动基地。不过即使做到这样,这位爆破手也不敢掉以轻心,而是一路疾驰争抢时间。据后来游击队所出版杂志的战地报道说法,切哈维奇被任命为第七游击大队的二排排长,后来在邻近的卡拉美舍夫斯基地区活动。据毫无水分的相关统计,切哈维奇及其同志们取得了甚为可观的战绩,歼敌350名左右,颠覆敌军列车49起,炸毁4座铁路桥以及9座公路桥,切断敌军40公里的通信线路,牵制了3500名德寇的行动。

  恢复名誉终生无期

  在和红军大队伍会合之后,切哈维奇和他的一排人前往列宁格勒。战后他开始在“十月铁路工程”重建管理局工作。而在党校毕业之后,他带着全家回到故乡敖德萨。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克格勃已经将其列入了“叛徒”、“特嫌”一类的侦查对象,这样他的前程就是岌岌可危的了。的确,他终生未获任何奖励,终生未受重用,其源盖出于此。

  调查进行到上世纪60年代时,正面临一个关键点,如上所说,为这位英雄恢复名誉一事正由格鲁别科夫在主持,他在全面仔细地审视了切哈维奇的一切证据、材料以后,断然得出结论:此人无罪亦无过。相反倒应予以高度表奖!然而不正常的是,上上下下竟然没有第二个人出来替切哈维奇说句公道话,恢复名誉一事就此搁置没有了下文。格鲁别科夫有次偶然遇到切哈维奇的妻子,他被问到的话是:“为什么切哈维奇总是在回忆往事?”格鲁别科夫沮丧地回答道:“因为他忘却不了自己的祖国和光荣的历史。”

  到了苏联解体后,又到了重新肯定卫国战争英雄的新世纪,尽管切哈维奇人已过世,他的命运仍未发生根本变化。当其许多故旧、亲人仍为此事奔走、申诉时,得到的官方回答却是“现今无法为以往的事件重作结论”。然而英雄家乡敖德萨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均异口同声地发出同一个申请,要求为切哈维奇追授“苏联英雄”光荣称号。(作者署名:科罗廖夫)

苏联德军特工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