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来看看这些教特种兵的老师 到底有哪些"特别之处"?

来看看这些教特种兵的老师 到底有哪些"特别之处"?
2021年09月13日 17:08 新浪军事综合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原标题:来看看这些教特种兵的老师,到底有哪些“特别之处”?

  来源:解放军报

  以下文章来源于34号军事室 ,作者34号军事室

  34号军事室。

  士兵视角,国防视野。在这里,重新发现中国军队!

  特战学员眼中的祝林芳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钰凯

  教员祝林芳。

  时隔3个月,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学员倪玉珍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祝林芳——通过手机屏幕,她看到祝林芳以裁判员的身份,出现在东京奥运会女子跆拳道67公斤级决赛场上。

  比赛中,两名外国运动员身高均在1.8米以上,身高1.67米的祝林芳略显娇弱。

  这是倪玉珍最常见到的祝林芳——她曾在跆拳道项目比赛中夺得5次世界冠军、5次全国冠军,所在团队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个人荣立二等功6次、三等功2次,是东京奥运会中国籍裁判员中唯一一名现役军人……有网友开玩笑说,这可能是比运动员还能打的裁判员。

  倪玉珍清楚,这些荣誉背后,祝林芳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每次上完跆拳道课,祝林芳都会变得一瘸一拐。她的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半月板基本殆尽、软骨磨损3至4级,相当于80多岁老人的关节。

  普通的手术已无法治疗,换关节似乎是唯一选择。但祝林芳还年轻,医生一时想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深夜,疼痛袭来,她必须依靠止疼片才能睡几个小时。

  屏幕中,双方运动员突然缠绕在一起,祝林芳加速冲上前,挡在二人中间,将她们分开。赛场上,裁判员需要时刻跟上运动员的节奏。突然的快和慢,对祝林芳的伤势来说,都是雪上加霜。看到这一幕,倪玉珍心疼地流下眼泪。她给祝林芳发了条消息:“教员,一定要配合治疗,多多休息。”

  对于如此严重的伤病,倪玉珍曾问道:“教员,你还喜欢跆拳道吗?”

  祝林芳回答:“我觉得不能用喜欢还是不喜欢下定义,跆拳道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作为一名军人、运动员还是裁判,我都非常幸福。”

  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人生前十几年的轨迹中,祝林芳和跆拳道几乎没有交集。在倪玉珍眼中,祝林芳的跆拳道之路,更像是一条追梦之路。

  祝林芳从小体弱多病,医院是她经常光顾的地方。为此,放假时父母将她送到体校锻炼身体。

  有一天,祝林芳陪朋友参加武汉体育学院选拔。教练以为她也是来参加选拔的,就叫她跟着上台。

  “我就是一个拎包的。”祝林芳说。

  “上来试试。”教练觉得祝林芳挺机灵。

  于是,从没打过跆拳道的祝林芳上了台。她害怕,拼命躲闪,结果一场下来竟没被打到。教练又让她试试劈叉,从来没有压过韧带的祝林芳也轻松完成了。

  教练如获珍宝,希望祝林芳能够参加训练。“拿了全国前三名,可以保送大学,并有机会为国出征。”教练说。

  “为国出征”4个字,在祝林芳脑海中“嗡”地响了一声。她曾告诉倪玉珍,自己特别喜欢奥运冠军王军霞,觉得一个女孩子能代表国家出征,是一件无比自豪的事。

  所以,当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绝好的机会摆在面前时,祝林芳决定必须抓住它。她没有和父母商量,独自答应下来。

  父母知道后,急忙赶到武汉。他们坚决不同意:一方面,祝林芳学习好,成绩常年保持在全校前10名;另一方面,她身体不好,跆拳道又是极具对抗性的运动。

  祝林芳觉得,命运要自己把握,她坚决不回去。父母拗不过,只能妥协,但约定“不准落下学业”。

  这个约定,祝林芳一直没忘。她在征战各类比赛的同时,从没停止学习。所以,当运动员退役后,她顺利考上研究生,成了一名裁判员,也成为倪玉珍的跆拳道教员。

  如今,倪玉珍已升入大四。3年多的军校生活中,跆拳道也成为她所热爱的运动。在她心中,祝林芳就像家人一般温暖——

  生活上,祝林芳会关心学员们的点点滴滴;训练上,医生不让她再踢腿,可她依旧会控制不住,一遍遍地为学员们做示范。“教员常常要去医院抽积液,这种精神最值得我学习。”倪玉珍说。

  赶在开学前,祝林芳结束了从东京奥运会归来后近1个月的隔离生活。她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配文写道:教书育人,继续前行。

  特种兵的老师们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钰凯

  通讯员 王嫣睿 董 浩

  站在奥运赛场的舞台上,祝林芳是一名跆拳道世界冠军,也是一名跆拳道国际级裁判;离开奥运赛场,回到陆军特种作战学院,祝林芳是特种兵眼中熟悉的老师。

  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将目光投向这所全军专业培养特种兵的院校,看看这些教特种兵的老师,到底有哪些“特别之处”?

  图①:一级军士长王国林;图②:教员夏菁;图③:副教授张锦贤;图④:副教授盛莉;图⑤:教员周生军;图⑥:副教授华璐;图⑦:教员林海荣;图⑧:教授牛海军。作者提供 

  “我们培养的不仅是身体强壮的运动员,更是能够完成任务的战斗员”

  重机枪咆哮着射出一排排子弹,从上尉夏菁的头顶飞过,形成一道特殊的低姿网——这是他离死神最近的时刻。

  夏菁是某教研室教员。那次在土耳其参加高级突击队培训,让他嗅到了一股浓浓的硝烟味,想起入学时签署的生死协议,不由得更是倒吸一口冷气。他本能地压低身体,飞快地匍匐前进。“战场上,很多时候靠的是身体的本能。”夏菁说。

  越野登山训练,雪山最陡处达70度,海拔近3500米。夏菁迎着大雨和冰雹,在负重50公斤的情况下,把体能逼到了极限,紧跟队伍挺到终点。

  一次武装自由潜深,要求队员潜入5米深的湖底,抓上一把沙子。这一深度,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耳膜破裂。训练前期,夏菁潜到2米处便感觉憋气困难、耳膜疼痛,只好浮出水面。

  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儿,也靠着长期的体能积累,夏菁咬紧牙关完成接下来的训练。他不断增加下潜深度,成功抓上沙子并浮出水面,成为参训队员中完成此课目的4人之一。

  在这个时长8个月的培训中,夏菁完成了体能、近距离作战、地雷爆破、雪地作战等7门课程,涵盖90项训练内容、41项考核内容,成为第一个参加该培训并顺利结业的中国军人。

  军事体能是支撑战场作战的基础。器械场上,某教研室教员周生军双手撑杠,以肩为轴摆动身体,直到完全倒立在双杠上。接着,他身体回摆,向前上方踢腿加力,使身体腾空成单臂支撑,最后稳稳落在地面。整套动作一气呵成。

  完美表现的背后,是平时近乎苛刻的训练。这次示范,周生军要接连完成单、双杠3至5练习和木马1至3练习。不仅如此,所有动作要求节奏鲜明、姿态优美,更重要的是,不能有丝毫误差。

  这是《军事体育训练大纲》即将在全军推广试行时,周生军在为全军军体骨干做课目示范。

  “在器械体操方面,周生军的动作就是全军标准。”参与《军事体育训练大纲》编修工作的副教授张锦贤说。

  张锦贤和周生军同在一个教研室。1.8米的个头,一身结实的肌肉让张锦贤看起来像个拳击手。张锦贤今年45岁,跑400米障碍依旧可以飞越矮墙;400米冲刺,他可以接近国家级运动员标准。在大多数军事训练考核中,他均能以青年学员标准完成,并达到体能“特三级”以上水平。

  “有时间我就去体育馆做力量训练。”张锦贤说,身体就像一台装甲车,骨架硬了,上了战场才具备真正的抗击打能力。

  近些年,随着特种兵训练强度逐渐增大,训练伤也有所增加。针对这一现象,张锦贤会为学员们普及科学训练知识。

  有学员曾问张锦贤:“《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一连做了333个腹部绕杠,这样训练是否科学?”

  张锦贤给出自己的答案:“军事体育和平时健身的目的不一样,从作战需求的角度出发,偶尔进行这种强度的训练是合理的。”

  观看各类军事比赛时,张锦贤习惯将参赛人员的战术动作拆解成数个片段——每个战术动作用哪块肌肉,怎样发挥力量,他都会分析。“军事体育要为遂行作战任务做支撑。”张锦贤说,“我们培养的不仅是身体强壮的运动员,更是能够完成任务的战斗员。”

  “我们教的不仅是十八般武艺,更是在实战中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的本领”

  教师节这天,陈明的手机被“轰炸”了。他曾教过的狙击手,不断给他发来节日祝福。

  来自第76集团军某旅的二级军士长陈明,是陆军考取高级狙击技师资格为数不多的士兵。过去的20年里,他带出了近2000名徒弟。

  此刻,陈明也编辑了一条祝福短信,发送到1700公里外的特种作战学院,接收人是某教研室副教授华璐。

  5天前,由华璐指导的中国代表队,取得了“国际军事比赛-2021”狙击边界第三阶段团体第一名。

  当国歌奏响在异国赛场时,很难相信,现场这个皮肤黝黑、剪着一头短发,看起来貌不惊人的女军人,是中国代表队的教练,也是陈明的老师。

  华璐曾在全军射击锦标赛夺得冠军,并荣获“全军优秀射手”称号。荣誉背后,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一次战术行动,华璐背负40公斤以上装备昼夜行军,如幽灵般隐蔽接敌,最终一击制胜。在她看来,一旦进入战位,整个世界只剩下瞄准镜里的十字线。这时唯一要做的就是忍耐,并在忍耐的尽头把握住那稍纵即逝的最佳射击窗口。

  在教学过程中,华璐忘却了自己是个女性。她曾挂着吊瓶在野外组织训练,也曾住在沙坑里攻关难题,甚至躺在担架上指挥过比赛。对华璐而言,标准只有一个——课堂就是战场!

  为战而教,教中思战,是华璐在20多年教学训练中始终坚持的思想。她摒弃以精度射击为主的教学理念,而是以快速狙击、多角度狙击、多姿势狙击、使敌人快速丧失战斗力为目的的实战化狙击射击为主。“我们教的不仅是十八般武艺,更是在实战中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的本领。”华璐说。

  连续10年,华璐担任多个国际军事竞赛的教练员,4次随队出征异国赛场,共取得39枚金牌,打破3项世界纪录,创新2项全军纪录,为国家和军队争得了荣誉,个人也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

  华璐是全军特种狙击作战领域里声名远播的“狙击女教员”。学员们喜欢与她切磋狙击技术,却鲜有能“战而胜之”的。

  与学员切磋,似乎是对教员的一种试炼。在特种作战学院,一些练过相关专业的学员,总会向教员们发起挑战。

  “牛教授,咱们3把刀,扎一下。”飞刀训练中,一名学员向牛海军“下战书”。

  牛海军是某系主任。他接过飞刀,猛地甩出,3把刀全部扎在8米外的半身靶头部。“扎上是必然的,扎不上是偶然的。”他说。

  牛海军毕业于原解放军体育学院,学的是擒拿格斗专业。上学那会儿,他手榴弹一扔就是80多米。

  能力有天赋的成分,但更多源自勤奋。在一次与外军的交流中,牛海军教了一个格斗的延伸动作。外军教员不信,猛地一拳打过来,结果被牛海军一把抓住手腕。

  “这都能抓住?”对方诧异。

  “我练了至少10000遍,抓住是必然的,抓不住是偶然的。”牛海军用他的固定句式回答道。

  除格斗外,攀登、伞降、水上水下等多个技能也都是该系教授课目。从基层部队来到院校,牛海军下定决心要征服每一个高危难课目。两年前,47岁的他完成了4种伞型的伞降实跳训练。今年年初,牛海军又尝试完成了潜水训练。“要想教好这些技术,自己首先要不断挑战和钻研。”他说。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牛海军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课目的重难点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之外。牛海军解释:“比如攀登训练,看谁爬得快,这就是技术本身;在爬的过程中,遇到敌人的攻击,如何格挡和躲闪,这就是技术之外。”

  “舍弃一些对单一课目的极致追求,多一些向实战靠拢的理念。”教倒功课,牛海军会让学员们做完鱼跃前滚翻的动作,再接上一套战术动作,而不是简单的原地摔倒;伞降实跳,他放弃传统的“三点并紧”,采用软着陆的方式着地,以免身体重重地砸在地上……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强大的战场承受力,更是永不言弃的战斗精神”

  从攀登楼上向下看去,盛莉的心脏扑通扑通跳个不停,双腿不禁微微有些发软。

  去年秋季开学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学员在不同课目中的心理状态,42岁的女教员盛莉决定亲自尝试一下滑降。尽管她有些恐高,平时站在高一点的阳台上都会有些眩晕。

  站在楼顶的那一刻,盛莉后悔了。教学大纲并没有要求她进行特战专业的相关训练,是她自己提出应该尝试一下。

  害怕,但依然向前。此刻,盛莉能够感受到很多特战学员初次训练时的心理状态。

  盛莉开始调整呼吸,控制自己的情绪;接着,她在头脑中回顾每个动作要领,以此刺激大脑,强化技能。

  随着双腿离开平台,盛莉顺利滑下。尝试了3次后,她有了自己的“心得”:不是高度让她害怕,而是离开平台的那一刻让她害怕。

  盛莉是某实验室主任,也是一名心理学博士。“只有亲自尝试了学员们的训练课目,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盛莉认为,传统的心理课不能满足特种兵的日常教学,必须将心理学和特种作战相关专业进行融合。

  更多时候,盛莉会以倾听者的身份,去认真倾听学员们诉说。以前,盛莉认为特种兵训练苦、压力大,面对的战场更惨烈,心理创伤应该更多。但是慢慢她发现,经过艰苦训练,这些特战专业的学员们往往有着更强大的承受力和更坚定的意志力。

  空闲时,盛莉喜欢在各个训练场转一转。在伞降训练场,她总会看到一名老班长的身影。那是空降空投教研室长期聘请的伞降教员王国林。

  28年的军旅生涯,一级军士长王国林完成了2191次伞降实跳,成为陆军部队伞降实跳次数最多的士兵之一。“其实,无论跳了多少次,对跳伞的敬畏始终会存在,尤其是到了陌生地域、恶劣环境。”王国林说。

  “和平使命-2018”联合军演,队员们要穿越900米厚的云层。这是王国林和战友们从来没有尝试过的气象条件。

  “跳,还是不跳?”队员们陷入纠结——跳,危险系数过大;不跳,意味着放弃荣誉,放弃一次难得的实战历练。

  危险面前,所有人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他们带着对陌生环境的畏惧,毅然决然地跃出舱门,穿越茫茫云雾,成功完成伞降任务。

  生死边缘,王国林对特种兵有了新的理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强大的战场承受力,更是永不言弃的战斗精神。”

  身处异国他乡,某教研室教员林海荣对特种兵应该具有怎样的血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林海荣参加过哥伦比亚标枪手学校国际班战斗课程。这是一门被誉为南美最挑战极限的课程,也是美洲最出名的特种兵集训课程。

  集训中,林海荣要经历两个多星期的抗疲劳训练,有时一天最多睡眠一个小时;在战俘营训练中,他要经历3天虐待和殴打……

  课程不断冲击林海荣的生理极限,让他常常处于绝望的边缘。在炼狱式的煎熬中,他身边的异国选手纷纷选择了放弃,一个、二个、三个……但是林海荣坚持到了最后,成功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标枪手学校的上空。“我是一名特种兵。特种兵的字典里,没有‘后退’,只有‘向前’。”林海荣说。

特种兵运动员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热门推荐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