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通信兵 | “千里眼、顺风耳”是这样炼成的

2017年11月03日 19:00 西部战区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在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有这样一个兵种,他们没有陆军操枪弄炮驰骋沙场的威武,也没有海军空军翱翔海天的浪漫,更没有火箭军大国长剑的豪气,然而他们却被称为“首长的耳目、军队的神经”,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这就是通信兵。作为现代通信兵中历史最悠久的报务兵,“顺风耳”三个字可谓舍我其谁,下面就让我们去西部战区某团报务连看看,这“千里眼、顺风耳”是怎么炼成的。

练“外形”——练就合格报务兵的第一步

 “一字一码事关千军万马”,几乎每一个报务兵都听过这句话。将外行人听起来毫无规律的滴答声抄写成数字和字母,是报务兵的“绝活”,然而练就这门绝活却非一朝一夕。

从坐姿到握笔方式、从双手的摆放到数字的书写,这些从小养成的习惯都要“回炉重塑”。报务兵的第一堂课就是“形”的练就,正确的坐姿和握笔方式能让他们在长时间工作保持状态,减小犯错的概率。

一些看似繁琐甚至严苛的要求,却蕴含了“小处不可随便”的道理。“一坐一握”的细节不仅仅是个人习惯的改变,更是迈向报务兵的第一步。

修“内功”——“悟道”方能练成绝技

过了“外形”关,接下来就是“内功”的修炼。《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报务兵来说,这个“道”就是莫尔斯电码,小小的“滴”和“答”组成数字和字母,辅以长短间隔便成了一个个字词。原理看似简单,可真要“悟透”这个“道”就要大费周折了。

从朝阳初升到日落西山再到星月当空,报务兵的耳边永远回荡着电码的滴答声,14年的“老报”张怀润这样形容到:“余音绕耳,三十日也不绝!”从辨别滴、答开始听音,再到区分辨析度较高的字码,最后识别极高相似度数码;码率也由慢到快,一个个的“滴、答”组合在报务兵心里慢慢扎根。入耳的滴答声,经过大脑的转换,一瞬间到达笔尖便幻化成了一个个数字和字母。“我今天一次抄收五百组报文无错!”习惯了滴答声的报务兵们渐渐开始“攀比”。“那咱俩比比,把收报速度再提十码!”每当训练的间隙,取代电码滴答声的就是大家互下“战书”的挑战声。

然而,要成为真正的“千里眼、顺风耳”并没有那么简单,最大的 “拦路虎”还在前方······

稳心神——排除干扰练就通信尖兵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尽管身肩重担,报务兵们仍能做到如禅师坐禅那般心如止水;纵有千万种干扰,仍能听出那熟悉的滴答声,并将其准确地翻译在稿纸上。这就是报务兵超凡定力的真实写照。

“熟悉的滴答声,混杂着说话声、音乐声、爆炸声,就变得陌生了。”这是老兵对抗干扰收报的经验之谈。在高速收报的情况下,耳机中传出的滴答声混杂着说话声、枪炮声、甚至另一个相似的滴答噪声,不断敲击着报务兵的耳膜,哪怕是半秒钟的走神,一个甚至几个电码转瞬即逝,直接关系到抄收的电文完整性。在战争中的一个电码错误就可能事关千军万马的生死存亡!

试想一下,身处硝烟弥漫、枪炮齐鸣的战场上,四处遭敌无线电干扰,电台中传出的电报声模糊不清······根本不可能像坐在教室里一样安安静静地收报。报务兵唯有稳住心神,对那如同抽丝剥茧般微弱的有用信号进行一遍又一遍的辨识,慢慢到达“四下皆虚无,唯一人、一纸、一笔、一电台”的境界,才能修成正果。

经过了练“外形”、修“内功”、稳心神的考验后,小将们就能在听到杂乱无章的电码声后,真正做到“耳到、心到、手到”,准确分辨出有效的数字和字母信息,并迅速抄送,确保军令及时准确的传达。正是他们日复一日的与电台纸笔为伴,年复一年的在岗位上坚守,才用看不见的“银线”织起了国防通信网中最保底的一环。他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作者:潘龙飞 吴阁骏 卢磊

本期编审:杨彪

责任编辑:李胜子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