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扶 满 通讯员 欧阳大名
于杰(挂教练证件者)与运动员在赛场庆祝夺冠。新华社发 苏 鹏合成
刚刚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落幕的2014年举重世锦赛上,一个神奇的纪录被我军运动员廖辉改写。在男子69公斤级决赛中,廖辉以抓举166公斤、挺举193公斤和总成绩359公斤包揽三金!他不仅打破了保加利亚选手马尔科夫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创造的165公斤抓举世界纪录,并且把自己保持的总成绩世界纪录刷新到359公斤。廖辉,由此成为包揽同一级别举重三项世界纪录的男子第一人。
“中国力量”技惊四座!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奇迹的背后,除了廖辉的过人天赋和刻苦训练,他的恩师——八一体工大队举重队教练兼中国男举副总教练于杰功不可没。
面对偏科的廖辉,他主动求变成就一个冠军梦想
2006年10月,刚进八一队时,廖辉还是个不起眼的小不点,成绩平平,抓举140公斤、挺举180公斤,像这样水平的运动员,在国内有一大把。
万丈高楼平地起。面对一个连全国比赛前八名都进不去的运动员,树立其信心至关重要。
如何让廖辉自信起来?于杰可没少下功夫。
和很多举重选手一样,廖辉也是一名抓举弱、挺举强的偏科型选手,“刚开始,他挺举达到180公斤时,抓举甚至连140公斤都无法完成,属于严重偏科型那种。”究其原因,于杰认为主要是训练手段和心理方面存在问题。
为此,平时训练中,于杰反其道而行之,对廖辉展开有针对性的“改造”,“他的力量非常好,我在提升他力量的基础上,从技术方面做了调整,举重队员一般都是挺举带动抓举,但我指导廖辉的方法刚好相反,让他以抓举带动挺举。”
廖辉的成绩在于杰的指导下直线上升。在2007年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廖辉拿到了冠军。在当年的冬训中,廖辉的成绩提高得更快,他的信心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
当时,于杰已经进入国家队当教练。2007年底,为了让弟子廖辉能够进入国家队参加更高水平的训练,于杰与当时的八一举重队政委两人自费让廖辉成为国家队的一位编外运动员。
这个自费争取来的机会,让廖辉的训练水平更上一层楼,也为廖辉几个月后能以一匹“黑马”的身份在北京奥运会夺冠埋下伏笔。
除了训练,于杰还在生活中拉近与廖辉的距离。于杰比廖辉刚好大20岁,他还扮演一个“父亲”的角色。廖辉家庭条件不太好,从小就懂得帮父母分担家务,养成了勤奋的好习惯,这也让于杰对弟子格外喜欢。
既然当“父亲”,就得关注“孩子”的生活。初到八一队那会儿,于杰注意到廖辉总是很晚才来吃晚饭,后来发现他对下午训练量不满足,独自偷偷加练;周末也很少出门,而是去蒸桑拿、跑步以保持体重。
“他以为多练一点,就能长成绩。这种精神让我很感动。”于杰暗自点头,但却以“严父”般的语气把廖辉训了一通,说他不遵守训练日程,“后来,我告诉他,训练要循序渐进,量和度要科学地控制,不是使劲练就能出成绩,相反还容易受伤。”
责之切,爱之深。为了帮助廖辉走好成长的每一步,于杰还把廖辉当成朋友一样。每次比赛前减体重,往往是运动员最痛苦的时候。不能吃任何东西,包括水;晚上常常由于饥饿睡不着觉;蒸桑拿蒸得人都要虚脱……每每这个时候,于杰总是陪在廖辉的身边。
师徒、父子、战友,正是这三层“特殊”的关系,让廖辉在日后遭遇挫折和低谷的时候,有了坚强的后盾。
此次世锦赛的休整期结束后,于杰和廖辉师徒二人又将开始新一轮冬训,“走下领奖台他就是一个新兵,一切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久远。”于杰时刻提醒廖辉,破再多的纪录,都不能原地踏步,否则就会“不进则退”。
面对枯燥的训练,他细心琢磨营造良性竞争氛围
带领弟子拿了那么多世界冠军,记者很好奇于杰的训练秘诀。
“他是一个特别用心的人,喜欢琢磨队员的特点,训练也有自己的一套。”这是八一队的同事对于杰的评价。
同事眼里所谓的“一套”,在于杰自己看来并没有那么神秘。于杰说,虽然他与廖辉和吕小军平日以兄弟相称,但训练场上对他们的要求从不含糊,不打一点折扣。
仅有严格还不行。在体育运动中,举重训练是最枯燥、也是最辛苦的之一,所以于杰特别注重营造训练氛围。
由于国家队经常分散在全国各地参加比赛或训练,每次在一起训练的人不多。一次,“闭关修炼”的廖辉大呼“没有训练气氛”。
没有气氛,于杰就给他们找“刺激”。训练开始后,于杰安排廖辉和吕小军来一次“赌约”。
廖辉所在级别是69公斤级,而吕小军练的是77公斤级,于杰就成了两人的“仲裁”,“今天比挺举,小军,你让廖辉10公斤。”
吕小军马上接茬:“让他10公斤也照样赢他,看好了啊!”
一堂训练课马上变得“好看”起来,每一次挺举训练都变成了有趣的PK,结果当天训练结束时,打赌前低调的廖辉却以186公斤的成绩战胜了挺起190公斤的吕小军。
奥运冠军可以使用单独训练台,但是为了活跃训练氛围,于杰特意安排廖辉和吕小军一起训练,以相互督促、相互比拼、相互竞争,让他俩放弃了这一“冠军待遇”。
每天训练时于杰的话不多,但他心中有数,“针对不同的运动员,有不同的课目。”于杰认为,因材施教是需要动些脑筋的,像廖辉和吕小军这样成熟的运动员,偶尔的点拨便已经足够。但对于刚刚来到国家队的年轻运动员,则需要在训练课中花更多的心思,包括在场上的站位、腰部位置和提铃距离,每一个细节,于杰都希望自己点到了,说明白了,让队员仔细消化。
面对现实的诱惑,他淡泊名利无悔当初从军选择
记者翻看于杰的资料照片,除了和运动员激情相拥庆祝的,再就是在台上敬军礼的场面。
“作为一名军人是很荣耀的。体育比赛中庆祝动作很多,但是敬军礼是唯一的,别人想学都学不来的,因为他们不是军人。在国际大赛的舞台上敬军礼,可以展现我们教练和运动员的另一种精彩。”于杰对记者说,只要队员夺冠,敬一个标准的军礼,是他的“固定动作”。
伦敦奥运会时,吕小军夺冠的当天,正好是建军节,走下赛台之前,于杰向五星红旗敬了个军礼,“8月1日,是我们军队的生日,我希望用这种方式向军队、向祖国献礼。”
军人,似乎永远和牺牲奉献联系在一起。
2007年底,自廖辉进入国家队后,于杰就更加无暇顾及家庭了,40出头的他在当年的冬训中两鬓哗哗地白了,以至于冬训结束返回北京时,接他的妻子黄艳丽竟然差一点没认出他来。
2008年,在备战奥运最紧张的时候,黄艳丽因生病在医院做了一个大手术,急需家属照顾。“关键的时刻,我的运动员训练不能没有教练。” 于杰上午陪妻子做完手术,下午就赶回训练馆。对家人的歉意,于杰只能深深埋在心底。
受到于杰的感染,同为军人的黄艳丽,从没有抱怨过,反而是帮于杰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得知很多小队员喜欢吃饺子,但又不能吃太多的肉,黄艳丽就经常在家自己包素馅的饺子,给队员们送去。虽然黄艳丽的年龄完全可以当队员们的阿姨,但大家还是喜欢叫一声“黄姐”,他们说这样“更亲切”。
默默地付出,静静地坚守。多年的努力,让于杰培养出了两位奥运冠军,几乎每年世锦赛都带领弟子破世界纪录。
采访的时候,于杰的妻子抢过话茬说,早已小有名气的于杰,成为各省体育局、举重队争抢的对象。曾经某省的体育局领导就私下找他接洽,说只要你来我们这里当教练,首先给你一个副局的位置,然后肯定帮你评上国家二级教练(教练中的最高级别)。
“这么多年,我觉得对自己家人实在亏欠太多,每周最多只有一天时间回家。但我是一名军人,既然穿上了这身军装,就得坚守自己的选择。”面对现实的种种诱惑,于杰并没有动摇,而是一个劲儿地感恩,“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党和军队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的团队让我赢得这么多的掌声。个人离不开组织,工作离不开团队,我要感谢组织的关心培养,感谢战友们的支持帮助。”
面对名利诱惑时,一个人如何选择、如何定位,就能看出他心中是否装着祖国、装着军队。革命战争年代的军人,没有被枪林弹雨击倒,当代革命军人,更不能被名利所左右。
这一点,于杰做到了。无论是在八一队,还是国家队,抑或是身兼两职,于杰时刻牢记自己的军人身份。这不仅因为他心里有一份浓郁的军人情结,还因为他心中那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付出已成过往,追梦犹在路上。“作为体育人,如何帮助我们国家早日实现体育强国梦,才是自己最应该考虑的。里约奥运会,我将继续带队为国争光。”采访临近结束时,于杰淡淡的一席话,让记者肃然起敬。
■本报记者 扶 满 通讯员 欧阳大名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