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草帽大校”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1日 05:10  解放军报

  

“草帽大校”

  

“草帽大校”

  

“草帽大校”

  

“草帽大校”
乔立智领导的新能源现代设施农业。作者提供

  ■“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如今又要去干这一行,家里人知道了会笑话”

  上世纪末的那年4月,翠竹点头,碧茶飘香。正在训练场忙碌的师副参谋长乔立智接到通知,急匆匆推开了师长办公室的房门。

  师长是乔副参谋长的老首长、老战友。两人共事多年,于是也就少了许多寒暄:“老伙计,又给你委以重任!师领导考虑到咱们的农副业基地正处在转轨变型时期,想让你去挑这副重担,当主任。你考虑考虑。”

  回到办公室,乔副参谋长似乎还没有醒过劲儿来。是啊,情况来得太突然了,突然得就像一道闪电,让这位一向沉着、健稳的军事指挥员有点茫然。

  沉默,一阵少有的沉默。望着窗外那棵枝干遒劲的玉兰树,他陷入了带有阵痛的沉思。

  24年前,高中毕业生乔立智毅然告别故土——一个偏僻的中原乡村,带着家人的期盼参军来到部队。

  临行时,父母把家里仅有的6斤“河南省粮票”塞进儿子口袋。

  老实巴交、一生都没有离开村庄的二老哪里懂得,几斤粮票离开中原,就等于几片废纸。

  穷家富路。做儿女的最能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在那经过十年浩劫洗礼的偏僻农村,在那对“资本主义尾巴”割了一茬又一茬的村庄里,在那养活有4个儿女的贫苦农家里,父母终日都在勒紧裤带过日子,哪里来的钱能给儿子带着上路啊?!

  这位血气方刚,性格倔强,从不向苦难低头的年轻人,把6斤河南粮票工工整整贴在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参军纪念,作为对那个时代的见证,作为对父母爱心的永久记忆。

  乔立智从此横下一条心:在火热的军营里干一番事业,报答父母和乡亲们,报效培养自己成长的部队和国家。

  如今,跳出“农”门多年,师党委却要安排他到部队农副业基地去。农副业基地,说白了就是军队的农场。嗨,那不还是耕地、施肥、种庄稼,还是自己在遥远的家乡司空见惯而又身体力行过的农业生产。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种庄稼的,到我这一代好不容易才跳出农门,如今又要去干这一行,有点儿不好接受,家里人知道了也会笑话。”乔立智心里不是滋味,但他不敢对师长当场表露。

  “家里上有父母,下有妻小,20多年都没能照顾他们,现在也该尽点孝心出点力了。一个庄户人家几辈子出我一个团级干部,知足了,瞅机会转业吧。”乔立智在心里盘算着。

  接下来几天,他的心情像钱塘江水般地翻涌着。终于按捺不住,他拨通了师长的电话,称:农副业基地任务特殊,担子重,自己恐怕胜任不了。

  师长最了解自己的这位老战友、老部下:足智多谋、敢想敢干、勇于创新,不但平时完成任务响当当、硬邦邦,关键时刻更是冲得上去、干得漂亮的一员虎将。

  1985年,在保卫祖国西南边境的战场上,时任警卫连连长的乔立智带领全连多次深入前沿阵地完成作战任务。那是4月初的一天,他带着两个班坚守两个前沿阵地,在交通困难、给养匮乏的情况下,顶着猛烈的炮火袭击,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偷袭。

  想到这里,师长朗声笑道:“老伙计,你心里那点儿小九九我还不清楚,就这样定了,准备上任!”

  没有商量的余地。没有挑选的可能。没有推卸的理由。乔立智没办法了,他只得表态:“如果没有余地,我服从命令,争取办出一个‘现代农业’的农副业基地,为部队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保障!”

  ■“不把基地建设搞好,我就把这百把斤撂在这里不走了!”

  60年代初,钱塘江边,千军万马战犹酣,硬是逼着滔滔江水让道,围垦出大片滩涂地。

  师农副业基地,就诞生在这块滩涂泛碱地上,长期以来以生产粮食为主,效益不高。

  乔立智走马上任,眼前呈现着这样的景象:

  道路——宽窄不一,长短不齐,清一色“晴天烟尘滚,雨天泥水流”的土路。

  房舍——薄墙旧瓦,千疮百孔。厕所男女混用,遇上来队探亲的家属,门口还得有人站哨。

  农业机械——几台不知用了多少年、资历颇老的拖拉机、一台收割机,开动起来颤颤巍巍的,就像上了年纪的老人。

  乔立智新官上任三把火,想打开工作局面,来个开门红。但开展工作的头三脚就遇到了三次尴尬:

  一次,乔立智登门聘请一位著名苗木种植大户进基地合作发展林果业,哪知这位大户诡秘地看了看他:“你们那地方,我怕去了遇上雨天出不来,嘿嘿。”

  一次,请浙江大学一位老教授到基地传授农业种植技术。中午,讲了一上午课的老教授竟找不到地方休息,临走时说了声拜拜,再也不来了。

  一次,一位副军长来基地视察工作,看着农场的房舍和道路直摇头,临别留下一句话:“啥时候有了新面貌我再来。”

  一次次遭遇尴尬,乔立智意识到了肩上担子的重量。苍白的冬日下,站在基地那荒芜的大田里,望着不远处波涛汹涌的钱塘江,他心潮翻涌。他逐渐理清了思路:打造形象、“筑巢引凤”,才能引进人才,稳定军心。

  6月中旬的一天晚上,乔立智别出心裁,召开基地班子成员“脱口会”。所谓“脱口会”,就是打破常规,让大家有什么说什么。

  会上,乔立智第一个发言。一阵道白后,他拍了拍胸脯表态:“既来之,则安之,不把基地建设搞好,我就把这百把斤撂在这里不走了!”

  可能是他的话有些突然,情绪太激动,班子成员相互对视,默默无语。乔立智呷了口浓茶,稳定情绪,向他的幕僚们倾吐自己的远景规划,倾吐出要借助改革开放和地方经济快速多元发展的优势,振兴基地经济的构想。

  “咱们就像社会上的一户人家,家境贫寒,连老婆都找不来。所以咱们要先把基础设施搞上去。”稍作停顿,他爽朗地笑道:“哈哈,到那时自然有漂亮姑娘找上门嫁给咱!”

  基础建设的第一个项目锁定在兴建“科技楼”。那是因为基地振兴要依靠科技,现代农业要依靠科技。

  6月下旬的一天,江南夏意渐浓。乔立智带着两名班子成员拜访一位工程队老板。此时的乔立智一行不亚于柳青笔下买稻种的梁生宝,汗水湿衣,饥肠辘辘。

  这个工程队远近闻名,老板是乔立智的好友。说明来意,乔立智迫不及待地摊牌:我们暂时没资金,一切费用由工程队垫支。

  好个乔立智,狮子大张口。那是要这位好朋友为他卖了“黄骠马”。

  现在谈起这件事,乔立智还是愧疚地说:“那时基地非但没钱,还欠了不少外债,我只好敲朋友的‘竹杠’了。”

  工程队老板言信行果,7月初即派出精兵强将带着设备开赴基地。

  天道酬勤。1999年底,乔立智上任的第八个月,科技楼如期竣工。一栋红瓦屋顶、青砖墙壁的大楼,在昔日破烂不堪的大棚屋架房群中拔地而起。

  接着,乔立智趁势而上,先后建成了办公楼,干部战士宿舍楼、家属楼……

  经过一番乔装打扮,基地按照现代农业园田化的格局,形成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沟、路、渠配套的生产园区。

  一个靠近江边,荒凉偏僻,一度被戴上“小北大荒”帽子的师农副业生产基地,旧貌换新颜,呈现着一派生机。

  ■“所谓精兵就是聪明能干的兵。有了知识才会聪明,只有聪明才能干。”

  乔立智上任后出了个怪招:把基地原有的180人减少为61人,硬是减去了三分之二的劳动力。

  有人诧异:别的军垦行业的领导大都是嫌人员少,不够用,千方百计要求增加人员,他却把已经分配来的人员往下减。“老乔这是吃了‘迷魂药’了吧!”

  有人猜测:他八成是不想大干想小闹,这样一来人少了,就是效益低点也没人说什么,这是自己给自己找退路。

  乔立智摇头:此言差矣。既然接受这个任务,就是想大干一番事业,就是想让基地大展鸿图,有大发展。

  后来,有人从中看出了诀窍,说他是走“精兵之路”。乔立智点头哈哈大笑:“你们说得对,所谓精兵就是聪明能干的兵。有了知识才会聪明,只有聪明才能干。”

  好个“乔氏定理”,说的头头是道,饱含哲理。

  一时间,基地掀起了一股“绿色证书”热。这个“绿色证书”是由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农民科技资格证书”,是从事现代农业的“上岗证”。

  转眼到了2001年。乔立智意识到,军垦农业如果不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走现代农业之路,就必然要被时代的大潮所淹没。想到这里,他再也坐不住了。

  初春的夜晚,静得能听到田间的虫鸣蛙叫,能听到钱塘江水的涛声。一连几天,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直在寻找快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法。

  明亮的月光透过树枝把点点铜钱般的亮斑洒落在他的迷彩服上。望着刚建好的科技楼,乔立智心头一亮:借智育人。就在这里,举办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

  第二天早上,晨曦初露。他心急火燎地钻进浙江大学的校门。说明来意,一位和他交往已久的校领导深为这位现代军人火热的创新意识所感动,立即拍板:派资深教师队伍去授课,按照培训课程安排,随叫随到。

  5月18日,一个农副业基地的军垦人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基地第一期“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班”挂牌开课;这一天,他们将要步入现代农业科学知识的殿堂深造;这一天,意味着他们要向传统农业生产方法告别。

  清晨起床,官兵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不约而同地换上新军装,在镜子前照了又照,他们要以现代军人特有的帅气去培训班参加学习。

  第一期学习班,原计划招生30人,谁知道通知发出后,报名的官兵一下子超过一倍,还有基地外的官兵。经过按学期计划的认真培训和实践,又经过严格的考核,其中58人以优异成绩领取了“绿色证书”。

  有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支撑,基地发展走进了春天里。基地成立了苗木、花卉、水果、蔬菜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经济作物研究小组,基地的经济效益驶上了快道车。

  花卉课题组引进的“非洲菊”、“天堂鸟”等13个名贵花卉在基地落户,不到5亩地的试验田,纯收入高达4万多元。尤其是他们培育的“天门冬”,还在上海花卉交易会上获得了科技进步三等奖。水果、蔬菜组培植的“美国提子”、“拿比特西瓜”,当年试种,喜获丰收。

  据统计,基地相继有192名拿到“绿色证书”的退伍战士,有的被地方政府部门录用,有的被一些特色农业企业聘请,有的自己创业走上致富路、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负责养殖业的河南信阳籍战士邹正万,退伍后凭着在培训班学到的科技知识创办了一个生猪养殖场,经过几年拼搏,资产达到500万元。

  这里已成为全军的培训基地,总后勤部把这里当成了培训军垦人才的摇篮。培训班已经举办了5期,为部队培训官兵600余人。

  官兵夸赞:乔立智,你真是个智者!

  ■“不走现代化农业的路子,就对不起几代军垦人!”

  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1999年,师农副业基地粮食减产,忙碌一年的官兵们年底一算账——种麦、种稻的价值不够成本费。

  乔立智脑海里浮现着两组画面:

  国外一家他曾经参观过的农场:农场主骑着高头大马,西服革履,眼戴墨镜,看着稻浪翻滚、瓜果飘香的现代化管理田园,眼睛里飘出了丝丝傲意。那是因为他值得骄傲,一个人经营数千亩的农场,多元的种植模式,优良的果、蔬、粮品种,耕、种、管、收、藏一条龙的管理手段,带来年年丰收的喜悦。

  记忆中的中原家乡农村:父辈们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牵着牛,扛着犁,面朝黄土背朝天,没停没歇地经营着那二亩黄土地,一年到头,收入甚微,难以果腹。

  “农副业基地急需现代化,不走现代化农业的路子,就对不起在这块土地上经营过的几代军垦人!”“啪!”他的拳头重重地砸在桌子上。

  20世纪的最后一个春天。江南大地杨柳吐翠、百花飘香。就在此时,乔立智做了个逆时而为的决策:带班子成员外出考察农业生产。

  春耕春播的大好季节,农副业基地的“一把手”却要放下手里的活不干,带班子成员外出考察,人们有点费解。

  “嘿,这是要干什么啊?大忙天外出考察,而且还是清一色的头头们。”有人提出质疑。

  “班长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这时候要带着咱们外出考察?”班子成员们在暗自嘀咕。

  乔立智没管这些闲言碎语,毅然带着大家走上考察路。

  一连4个月,他们按照先近后远的路线,辗转不停地考察了萧山区农业开发区、浙江滨江果园公司、上海孙桥农业科技开发区……

  边走边看,头脑不停地接受着现代农业气息的洗礼。这些拿过大学本科文凭、平时能说会道的年轻人话显得少了,攥在手里的笔和笔记本显得更加忙碌。改革开放的春雨催生出来的一批批现代农业典型,令他们瞠目结舌。

  “班长这是在让咱们开眼界、长见识,解放思想啊!”大家相视而笑。

  “人家都在发力快跑了,咱们还在拔慢步,落后了,真是落后了。”大家在醒悟。

  还是在一天晚上,还是那个办公室,还是基地领导班子全体成员。这是一次决定基地发展方向的会议,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决定基地命运的一次会议。

  会议气氛热烈,班子成员一个个像是刚喝过二两老酒,激动得涨红着脸,争相发言。

  “看看人家,那才叫现代农业,才有发展前途,干着也带劲!”不少人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们是新时期的军垦人,我们是有文化的军垦人,我们是赶上改革开放好时代的军垦人,再不能只管盲目种植,不算效益账了。”那些曾经担心丢掉种麦种稻会走错路,受埋怨的人这样说。

  “咱们有那么多拿文凭和绿色证书的人,咱们有能力发展现代农业。”说到这里,人们服了乔立智的前瞻眼光,怪不得早早就着手培养人才,心里早就在打着现代农业的主意了。

  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的基地领导班子成员们很快形成共识:不种麦、不种稻,调整种植业结构,坚定不移走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这是同传统农业种植观念的决裂。

  这是矢志发展现代农业的宣言。

  就在这天晚上,乔立智和他的团队以“不畏困难、积极向上、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精神,开始在那本该是种麦、种稻的土地上,谋划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这也是这块军垦地上有史以来第一次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路子。

  乔立智有个明显的性格:稳,不见兔子不撒鹰。他先调查和自己土质相仿的驻地农业经济状况,要借驻地的发展形势发展壮大自己。

  农业经济要有高效益,基地要有大发展,就得引进这样的珍、奇、特附加值高的品种,就得讲究现代化种植管理方法,就得发展绿色农业。乔立智和他的团队随即拍板定案:划分“六大园区”,引进特色品种。这六大园区为:“苗木花卉种植园区”、“蔬菜种植园区”、“水果生产园区”、“水产养殖园区”、“苗猪繁育园区”、“技术培训园区”。

  一次改革,一举成功。从此,不少新优特品种被请进农副业基地安家落户,又源源不断地送往军营,而且品种繁多,效益颇佳。

  科学技术的浇灌,使基地效益成倍增长,产品质量也成为响当当的“名牌货”。不少专家来这里考察,感动着,震惊着,称赞着这才叫“现代农业”、“绿色食品”。

  ■“今天晚上就把钱拿去存在财务处,我一眼都不想看见!”

  乔立智这位服役36年的老兵,从当战士到提升为干部,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个部队一天。部队培养了他,军营造就了他。他已经把自己的一切融入在自己的部队、自己的军营。基地的每名官兵都能给你讲出几件事。

  2002年夏,在基地拼搏了4年的上士吴文本,由于长年累月的劳累,患了腰椎间盘突出。一个一向走路如风、笑声如铃的年轻人,常常腰痛得直不起来,头上汗珠子直流,急得打封闭针,吃止痛药。

  看着战士的表情,乔立智一样痛苦,四处打听求治办法。一天,他那总爱替丈夫操心的妻子,打听到余杭有位专治这种病的医生,疗效很好,立即打电话告诉丈夫。

  放下电话,乔立智急忙赶到余杭,详细询问、了解这位医生的医术、医疗条件,又亲自送小吴到这里做手术治疗。这种病需要一个漫长的恢复期,他总是在生活上、工作上对小吴倍加关爱。

  去年5月,乔立智去深圳出差,尽管时间紧,工作忙,心里依然惦记着小吴的身体,经多方打听,又找到一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的名医,带回了小吴恢复身体所需要的大包大包药物。

  2003年12月22日,是水电班长何传滨终身难忘的日子。

  这天早上,基地因3号变压器故障停电。电是基地现代化设备的保障,一旦发生故障,即会影响生产,会对基地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何传滨心急如焚,立即带着战士赶去抢修。哪知正在抢修间,变压器因短路冒火,“啪啪啪”几声过后,何传滨面部烧伤,眼冒金星,阵阵刺痛。小何被诊断为2级烧伤。乔立智扶着自己的战士,心里针刺一样的疼痛。他立即电话联系笕桥一家专治烧、烫伤的专科医院,和军医一起把小何送到医院,并找来医术高超的医生诊治。

  在笕桥医院,何传滨一住就是45天。这45天,乔立智经常去看望,每次都要仔细查看伤情,每次都要深情地嘱咐医生道:“战士年轻,还没找对象,你要把他的伤彻底治好,别留伤疤,千万别影响到以后找对象。”

  45天过后,何传滨痊愈出院,身体依然健壮,脸上无疤无痕。

  乔立智一腔热心爱战士,一门心思干工作,对自己却严格要求,严于律己。

  基地种植业结构调整后,有部分果园要对外合作承包。有人趁机找乔立智说情、送“红包”,又想承包果园,又想少掏承包费。乔立智不吃这一套,一概严厉拒绝。

  那是去年冬季的一个晚上11点钟。刚刚翻阅过“农业现代科技丛书”的基地协理员李世功,正准备熄灯休息,突然响起了电话铃声:

  “喂,老伙计,你快到我这里来一趟!”李世功一听是乔立智的声音,猜想八成有什么急事。

  “好,我马上就到。”李世功急忙披衣起床,赶到乔立智的住室。只见桌子上放着一个提包,鼓鼓囊囊的不知装些什么。乔立智正看着提包生闷气。

  “怎么了?”李世功问。

  “无法无天,太瞧不起人了!”乔立智气呼呼地回答。

  原来这天晚上,有一位认识乔立智的人听说基地一块果园要对外合作承包,就趁着晚上找到乔立智的住处。来者“老朋友长,老朋友短”地称呼着,提出自己想来搞承包,让乔立智说说少收点承包费。说完,扔下装有10万元人民币的提包,头也不回地走了。

  正在气头上的乔立智想到了跟自己心心相印多年的老搭档李世功,说:“你帮帮这个忙,今天晚上就把钱拿去存在财务处,我一眼都不想看见!”

  李世功知道乔立智的为人,笑呵呵地说:“好嘞,剩下的事我去办。”随即把钱送到了财务处。

  第二天,李世功电话约来那位送钱人,如此这般一说,那人只好怏怏拿走了那10万元礼金。

  乔立智,靠着他的爱心,靠着正直为人的品德,赢得了人心,凝聚着人心。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乔立智靠着自己的意志和智慧,把基地带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基地先后被总后勤部、南京军区评为先进农副业基地、全军农副业生产培训基地。国家外国专家局把这里定为“引智成果示范基地”。浙江省和杭州市又把这块绿野定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巴基斯坦、朝鲜、埃及、老挝等国军事代表团也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在这片军垦地上,在这湖水、垂柳、草坪、石径、曲桥、长廊的幽雅之处,我们站立着、凝望着、畅想着:明天,这个基地该是什么样?因常常戴着一顶草帽劳作在田间地垄、被官兵们誉为“草帽大校”的乔立智又会给人们一个什么样的惊喜呢?

  我们知道,乔立智和他的团队正在做着现代农业的新文章。他们要向新的、更加辉煌的高科技农业目标攀登。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