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蒙古语意为“制造弓箭”。在这个“制造弓箭”的地方,李晓辉在“听”每块弹片说话!
有人说弹药是假睡的死神,尤其是刚刚研发、还没有定型的那种。要与之握手言欢,得凭扎实的科学实力、凭对其性能的全面掌控,也凭直面死神的无畏。但即使准备得再充分,意外还是来了,且连续折腾了李晓辉3次。
那次航弹试验一切准备就绪,起爆员随着口令按下了起爆开关,但预期的爆炸声并未如期而至——最不愿见到的“拒爆”现象出现了。要查明问题,必须走向“死神”!李晓辉事后说:“航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是已知数,但什么时候爆炸是未知数。不怕是假的,四周一片静寂,能听到心脏的跳动。”当时,他和起爆员一番研究,终于有了发现:起爆线短路。故障排除,起爆口令重新下达,可大家只听到了声音不大的闷响,航弹依然拒爆。空气凝结了……再上,雷管已作用,但传火道偏离了传爆药柱。排除、再爆,可死神还在假睡,航弹依然纹丝不动。3次拒爆,弹药已经过爆炸冲击,不稳定性增强,危险性更大。
夕阳西下,李晓辉和警卫战士留了下来,盯着航弹。冬夜草原,呵气成霜,他有了从未有过的孤寂。新的试验思路是在晨曦初露前形成的。一夜无眠,终于换来一声巨响,成功了!
炮弹爆炸后产生的弹片成千上万,要知道弹片说了什么,谈何容易!但是,在这个“非典型”的岗位上,李晓辉别无选择。那一年初春,任务急吼吼地来了: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李晓辉清楚,按传统试验方式,基本不具备完成任务的条件。几个不眠之夜过去了,他提出新的测试方案。方案通过后,他一头扎进试验场,在草原深处摸爬滚打一个月,确保让炮弹飞一会儿后,在不同位置的靶标都准确捕捉到了理想信息。判读这些信息之后,战友们很开心:我们也知道弹片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