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铁道游击队》:激情燃烧的不老传奇 ——关于一个抗战文艺主题的梳理和记忆 本报记者 刘 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3日 07:13  解放军报
《铁道游击队》:激情燃烧的不老传奇——关于一个抗战文艺主题的梳理和记忆本报记者 刘璇
本报记者 刘 璇 

  

《铁道游击队》:激情燃烧的不老传奇——关于一个抗战文艺主题的梳理和记忆本报记者 刘璇

  漫长的65年,足以让人们遗忘很多。但那些反映伟大抗战的传世之作,却时刻唤醒我们的集体记忆:这个民族曾有过怎样的艰难和困苦,又有着怎样的果敢与坚强。

  《铁道游击队》就是那棵“记忆树”上一段粗壮繁茂的虬枝。铁道线上游击队员们“爬飞车”“搞机枪”“闯火车”“炸桥梁”的年代早已远去,但中华儿女誓将热血筑长城的铮铮铁骨,依然铭刻在人们心间。于是,一个又一个艺术版本记录着那段发生在鲁南铁道线上的动人的抗日传奇,留给世人的是不同的解读、相同的感动——

  小说 英雄的故事从此流传

  艺术档案 书名:《铁道游击队》

  作者:刘知侠

  出版:1954年1月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家刘知侠似乎生来就是要与铁道游击队结缘的。

  1918年,他出生在河南省一个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父亲是铁路道班房里的护路工,道清铁路就从村边经过。天天看着火车飞驰、在铁道旁捡煤核的他,很早就学会了扒火车。十几岁时,刘知侠当过火车站的义务服务生,对铁路职工、行车制度都了若指掌。1938年到1939年,他又曾随抗大一分校两次深入敌后体验生活。这一切,都为他创作《铁道游击队》打下了基础。

  据刘知侠的夫人刘真骅回忆,刘知侠与铁道游击队的首次亲密接触缘于一次英模大会。“1943年夏天,山东省军区召开全省的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大会。知侠所在的《山东文化》编辑室的同志都投入了这一工作。就是在这次英模会上,他认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了解了他们感人至深的抗敌事迹,知侠当即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

  1944年和1945年,刘知侠又两次冒着生命危险越过敌人的封锁线,同游击队员们生活和战斗在一起,积累了丰富真实的创作素材。1946年,正当他要动手写作时,解放战争爆发,他受命执行新的任务,创作一直搁置到1952年。那年,时任山东文联编创部部长的刘知侠请了一年长假,在济南大明湖畔赶写《铁道游击队》。

  写这部书,让只有初中学历的刘知侠颇费周折。在《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中,刘知侠曾这样写道:“我事先剖析了一遍《 水浒传》,在写作上注意以中国民族文学的特点来刻画人物,避免一些欧化的词句和过于离奇的布局和穿插,把它写得有头有尾,故事线索鲜明,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小高点。”

  十年磨一剑,鞘出谁争锋。从1943年邂逅,到1953年成书,刘知侠整整用了10年时间。小说出版后,立即成为抢手读物,并多次再版,先后被译成英、俄、法、德、越等近10种文字,成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学经典。

  电影 黑白胶片封存的感动

  艺术档案 片名:《铁道游击队》

  导演:赵明

  主演:曹会渠 秦怡 冯喆等

  出品:1956年

  上海电影制片厂

  茫茫夜色中,铁道游击队队长刘洪飞身爬上急速行驶的列车,身姿矫健;情急之下,紧张的芳林嫂忘了拉弦便将手榴弹扔了出去,恰巧砸在了鬼子队长的脚后跟上……

  不知什么时候,黑白电影《铁道游击队》早已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这部由小说作者刘知侠担任编剧、铁道游击队队长原型之一的刘金山担当军事顾问的电影,让没有读过原著的人们也永远记住了铁道游击队的故事。

  怎样才能成功地将小说转化为电影呢?导演赵明认为,“游击战争题材并不新鲜,但铁道线上的斗争却有其独特性。如何把这些英雄人物在铁道上的战斗生动地表现出来,赋予他们独特的、新鲜的艺术形式,这一点应慎重考虑。”

  基于此,创作人员在剧本写作时对原小说进行了提炼和浓缩,删去了诸如“进山整训”、“血染洋行”等铁路特征不明显的情节,紧扣“铁路”这一特定环境,突出原著的主要精神、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就这样,曲折惊险、险象环生、悬念迭起的电影《铁道游击队》一经问世,就格外引人入胜。

  要扮演身手不凡的铁道游击队员,对演员们来说可是一大考验。剧组专门从上海铁路局借来一列火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演员们都能准确地跳上火车了,这才有了影片中“打票车”那精彩的一幕。

  电影的高潮要数惊心动魄的“一分钟营救”了。芳林嫂被鬼子押赴刑场,队长刘洪飞骑营救。按照拍摄要求,刘洪的扮演者曹会渠必须骑马,在列车即将到达的一刹那从火车头前面穿越铁路,距离远了太假,近了又太危险。为了这个镜头,曹会渠反复练习。开拍那天,担任军事顾问的刘金山亲自操纵火车,曹会渠在最佳时机一跃而过。

  扮演芳林嫂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们在现场的人都出了一身冷汗。那个年代演戏没有替身,所有拍摄都得自己完成。在戏里,芳林嫂要从高高的房顶上跳下来,就是我自己跳的。戏场如战场,让你往火里跳就得跳,让你往水里钻就得钻,没有冒险精神和敬业精神,戏是拍不好的。”

  音乐 永远弹奏的“土琵琶”

  艺术档案 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交响诗:《铁道游击队》

  作曲:吕其明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首家喻户晓的电影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以优美的旋律和朴素的情感,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时空,时至今日仍让人心动不已。

  著名作曲家吕其明担纲创作时,刚刚26岁。谈起当时,80高龄的吕老记忆犹新。

  1955年,吕其明应邀为电影《铁道游击队》作曲。起初电影里并没有这支歌,可认真研究过剧本后,吕其明觉得这部电影从头至尾战斗很激烈,建议安排一首插曲舒缓一下节奏。可这个曲子怎么写?有人建议写成进行曲,也有人建议写成苏联电影式的抒情曲。吕其明在创作札记中写道:“我见过许多游击队员,他们多是不识字的农民,他们口里是唱不出洋腔洋调的。往昔的战争生活给了我创作的灵感,我觉得应该写成一首近似山东民歌的东西,把抒情和战斗的情绪结合在一起。”

  虽然有了想法,可吕其明并未急着开始创作,而是到山东对当地的民歌和戏曲进行研究。当革命浪漫主义和乐观精神与山东民歌特有的悠扬旋律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时,这首经典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便一泻而出。

  1964年,吕其明根据其创作的《铁道游击队》电影音乐主题,创作出的同名交响诗《铁道游击队》,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上亮相。这一民族交响乐的经典之作,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让人们从音乐形象中再次领略到当年银幕上那些铮铮铁汉的风采。

  连环画 收藏市场的宠儿

  艺术档案 书名:《铁道游击队》

  作者:丁斌曾 韩和平

  出版:1955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在如今的收藏市场上,一套名为《铁道游击队》的连环画价值不菲。因为它有着属于自己的辉煌——在1963年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中获得绘画创作一等奖、文学脚本二等奖。出版以来,共再版20次,重印47次,累计印发3652万册,是中国连环画出版史上再版次数最多、印刷质量最高的现实题材连环画。

  这套包含10册、1000多幅画页的连环画,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家丁斌曾和韩和平联手创作,是两位画家公认的“花费精力最多、创作时间最长的作品”。

  据丁斌曾回忆,“我和韩和平先后五下山东,通过生活体验,掌握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创作资料,用传统单线白描的形式来表现这部连环画。我负责造型创作打铅笔稿,韩和平勾线。从1955年起,我们边创作边出版。

  “在创作中我们的第一部作品是‘夜袭临城’,在表现夜间战斗的情节时我们碰到了棘手问题,即这种情节单线不易表现,正当我们感到困惑时,著名画家程十发提议借鉴一下京剧《三岔口》的武打表现手法,这使我们得以顺利地完成了‘夜袭临城’的创作工作。”当他们完成第十册后,发现前两册风格不够统一,于是又重新绘制,这样下来,创作并出版这套连环画前前后后花了7年多的时间。

  电视剧 挑战红色经典改编

  艺术档案 剧名:《铁道游击队》(30集)

  导演:王新民

  主演:赵恒煊 张立 史兰芽

  摄制:2005年

  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

  对1985年某电影制片厂拍摄的12集电视剧《铁道游击队》,人们几乎没什么印象。刘真骅回忆说,那是因为剧中的故事情节严重脱离了生活,掺杂了太多的人工痕迹。“知侠看了一半后便没有兴趣再看下去,他感叹道,要是看看本子就好了。我觉得他带了很大的遗憾。”

  为了弥补丈夫的遗憾,当2004年山东决定翻拍《铁道游击队》,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献礼时,刘真骅担任了该剧的艺术顾问,并审看了剧本。3大厚本的剧本初稿在8个月的时间里,四易其稿。其间,一位编剧不幸病故,编剧李世明也累得犯了两次心脏病。

  在忠于原著、忠于真实的前提下,导演王新民首次将武打动作引入其中,还浓墨重彩地展现了小说中原有、后在“文革”中被删除的“掩护过路”等情节,而且将刘洪和芳林嫂的爱情戏贯穿始终。剧中,老版电影中的一些经典画面仍然保留,传唱不衰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也依然被选作主题歌。

  此次改编在刘真骅看来,是对原著改编最成功的一次。该剧播出后,立即掀起了一股“铁道游击队”热潮,“土琵琶”再次唱遍大江南北。作品被视为“红色经典”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荣膺“五个一工程奖”。

  舞剧 肢体语言再谱传奇

  艺术档案 剧名:《铁道游击队》

  总编导:杨笑阳

  主演:邱辉 山翀

  演出:2010年7月

  总政歌舞团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演出《骄杨颂》至今,已30多年没创作舞剧的总政歌舞团,于今年“八一”前后推出了大型红色经典舞剧《铁道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又以一种崭新的文艺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该舞剧将山东民间音乐及山东地区特有的“鼓子”、“胶州”和“海阳”三大秧歌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舞蹈元素相结合,刻画舞剧人物、塑造舞蹈形象。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突出舞蹈本体的创作,使舞剧《铁道游击队》成为文学的经典人物和音乐舞蹈的经典语言的完美统一。

  在舞台上,舞蹈演员的高难度动作技巧,将“打票车”、“打洋行”等经典情节演绎得生动传神;奇特的舞美装置,更营造出以假乱真的奔驰的火车、鸣放的枪炮等特效。肢体语言讲述的红色经典传奇,令观众啧啧赞叹、连连称奇。

  其他 铭记历史传递精神

  一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小说作者刘知侠于1991年离开人世,书中铁道线上的英雄们也大都相继离世。然而,在新的世纪,他们的故事不仅没有被人们遗忘,反而以更多的形式被铭记,被传递。

  2000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发行了《铁道游击队队员掠影》一书。该书收录了41名健在铁道游击队队员的照片,以及他们的种种真实经历。这是由山东枣庄日报社的新闻工作者历时四载,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寻访到的。

  2004年,枣庄市委市政府为新版电视剧《铁道游击队》的拍摄专门筹建了铁道游击队影视城。该影视城占地500余亩,集影视拍摄、传统教育、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并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之一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铁道游击队大型群雕在微山县铁道游击队纪念园落成。凝固的艺术语言,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铁道游击队当年的战斗场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网络世界里,铁道游击队的故事也有不少拥趸。2004年,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上海岩浆数码制作了一款电脑游戏《铁道游击队》,玩家可身临其境地爬飞车、打鬼子,过足英雄瘾。

  《铁道游击队》为什么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用原铁道游击队长枪三中队指导员张静波的话说,是因为“铁道游击队的壮丽史诗,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碑,是抗日军民万众一心用血肉之躯铸成的一座无形的丰碑”。以这些文艺作品为载体,他们的故事已经成为我们心中永远不老的传奇!

  本文资料提供:瞿淑华

  照片合成:方汉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