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院士称我国仅有294架应急救援直升机数量缺口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2日 11:46  《瞭望》新闻周刊
资料图:我国海军列装的直8医疗救助型直升机
资料图:我国海军列装的直8医疗救助型直升机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除自然灾害外,我国的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亦时有发生。这些时间和地域上离散分布的灾难给应急救援带来了很大困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制约因素。

  航空应急救援在处置各种突发事件过程中,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等优势,是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应急救援手段。

  大力发展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总体应急救援水平,同时可加快航空产业发展,改善经济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直升机是航空应急救援的核心装备。直升机应用于应急救援,能快速到达水、陆路不可通达的作业现场,实施搜索救援、物资运送、空中指挥等项工作。在“5·12”汶川地震抢险救灾中,是直升机将中央领导同志和救护人员送入灾区;是直升机将药品、食品送入灾区;是直升机从灾区运出伤员;将超过13吨的重型设备运上唐家山堰塞湖的还是直升机。

  目前,我国用于应急救援的直升机数量缺口大,结构问题突出。据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只有294架军民用直升机可用于应急救援,平均每10万平方公里约为3架,是主要西方国家平均水平的1/25。

  在研究、规划和部署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选择以国产直升机为核心装备。

  直升机产业是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经过50余年的发展,我国直升机产业已经走上了自行研制、自主保障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多种型号的大型、中型和轻型直升机产品,基本形成了从1吨到13吨系列化产品的格局,并加速研制新一代民用直升机。我国直升机行业在机载救援装备、探测系统的研制方面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在直升机售后服务、维修等工作上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完全可以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

  此外,我国航空工业还在直升机运营方面有成功的实践,在救灾救援、消防灭火等实战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我国用于航空应急救援的直升机大部分从国外进口,这部分装备虽然在单机技术指标上相比国产直升机具有一定优势,但其采购、维护综合成本高、机型种类和保障制约条件多、对外依赖程度大,直接影响了航空应急救援装备的适用性和战斗力。考虑到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是关系国计民生、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又是军民融合的系统工程。因此,高度的自主保障性对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国产直升机装备为主体建立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不仅能以最经济、最可靠的途径实现上述目标,还可以得到更好的现场保障、技术支持和后勤服务,提高任务出勤率,更有利于应付大的突发事件。

  据国外统计,对直升机产业投入10年后,其本身与相关产业的产出将是投入的几十倍。以我国在未来20年内生产3000架直升机计算,平均每年本身和相关产业的产值将超过150亿元。而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将在全国范围完善直升机技术支持和维修网络,形成覆盖面更大、服务更深入的售后服务体系,确保国产直升机平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应急救援时可以快速投入抢险救灾。

  综观之,在建设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中,应当突出以国产直升机为核心装备的原则。

  在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中,建议明确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以选购国产直升机和国产航空装备为主,建议采购直升机的国产化率不低于80%。对于国产直升机能满足应急救援需求的一定要坚持使用国产装备,对于国内目前不能生产,但又不可缺的少量重型直升机可在国外少量购置或采取租赁方式解决。

  同时,加大对国产直升机领域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研发、生产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议由国家统一组织航空应急救援装备的适航取证工作,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拨付必要的专项资金。对纳入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的国产直升机装备,应对其制造企业在税费、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国产直升机中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和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覆盖面广,可选择部分重点地区作为试点,建立以国产直升机为主体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统筹飞机购置、地面设施建设和驾驶员培训。文/冯培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学部常委)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直升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