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顾问:
自热播以来,《潜伏》成为战友们热议的话题。但网络上流传的关于《潜伏》的一些灰色解读也乘机溜进军营。比如:“别被理想忽悠,理想是需要的,但不是别人的理想,而是你自己的”;“如果真的没大志,那就为钱奋斗吧”。这些段子对大家的思想或多或少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请教一下谢顾问,我们该如何看《潜伏》呢?
77325部队 张伯武
张伯武战友:
的确,前段时间热播的《潜伏》激起了人们许多话题,有人被谍战的“悬疑”故事所吸引,有人从剧中看到这样那样的所谓职场宝典和官场秘笈,还有人要出书评说主人公余则成的处事哲学。但作为一名革命军人,这部剧真正触动我的,是信仰。正如《潜伏》的主题曲所唱:“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也正如《潜伏》的编剧兼导演姜伟曾说过的:“整部戏是一个坚定信仰的过程。”
离开信仰的支撑,奉献无从谈起
我理解,信仰是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生命准则和行动指南,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态度,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和持有。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信仰是人生的动力。的确,信仰是人的灵魂,人的脊梁,没有信仰的人与行尸走肉无异。而《潜伏》告诉我们,信仰具有强大的力量。一个人有了信仰,可以抛弃一切私利,甚至生命。
让我们看看《潜伏》里的众生相。
余则成是国民党的一名年轻军官,供职军统。为了完成“党国”的任务,他隐姓埋名深入日伪老穴完成刺杀重任,为了继续潜伏险些丧命。这都源于他的信念——抗日救国。在旧信仰破灭后,他接受了共产主义。共产党没给他什么好处,没有金钱、没有封官、也没有美女,反而,他心爱的女人牺牲了,钟情于他的女人转移了,结发妻子在胜利后与他天各一方。他多次申请入党都没得到批准。他每天同敌人周旋,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而他却把自己得到的财物换成金条,全部交给党组织。
国民党人也有意志坚定者,李涯就是其中之一。他一度潜伏延安,信仰却没有改变。回到军统后,他每天睡在办公室,不贪财不好色,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在他眼里,凡是危害“党国”的都是他的敌人,包括他的上司和同学。信仰使他成为死硬的反共分子,直到最后“殉国”。可惜他站错了队,走错了路。
相反,军统天津站站长吴敬中,作为国民党的一名少将军官,实践理想多年后,却得出一个结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撤离天津前,他对余则成说出了肺腑之言:“我也曾年轻过,我也曾想干一番事业,但是现实怎么样?我现在剩下了什么?只剩下衰老和靠贪污、敲诈得来的东西。”
党通局的流氓谢若林说:“什么都是假的,黄金白银那是真的。”在他眼里只有金钱和交易,他分不出两根金条哪一根是高尚的,哪一根是龌龊的。所以,不论什么情报,只要谁出的价钱高,他就卖给谁,最后落得谁都想除掉他的下场。
可见,真正的信仰是没有私心杂念的,凡是带有个人目的的信仰,由于没有团队作支撑,没有精神的力量,最后都将失败。吴站长信仰金钱,龙二信仰江湖,小地主信仰过日子,最终都成了泡影。只有左蓝、余则成和他们的同志信仰的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信仰只有高远,才能永恒。革命军人随时准备牺牲,如果离开信仰的支撑,奉献无从谈起。
信仰来自熏陶,更来自实践
信仰的形成大凡有两个途径:一是靠理论灌输;二是在实践中锻造。《潜伏》告诉我们,信仰培育,用事实比靠说教更可信,更生动。
战争年代,条件不允许像现在这样坐下来组织官兵学理论,而且,当时官兵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们听不懂“主义”。像翠平那样的游击队长,连入党的基本程序都不清楚。而像余则成那样常年深入敌人内部,靠单线与上级联系的情报人员,更不可能坐下来接受党组织的教育。但是,经过实践和斗争,他们都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余则成所受的理论教育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在他受伤后,共产党救了他,他选择去延安,贴老板告诉他:为了左蓝吗?为红颜的信仰是不会长久的。第二次是在解放区,李克农对他说:“记住,在特殊的环境下,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信仰不可以变。”
余则成信仰的确立,始于对国民党的绝望和对恋人的追随,但他信仰的坚定,则是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强化的。
余则成的上司吕宗方,为了完成党的任务,长期潜伏国民党情报机关,直至最后牺牲。他让余则成感到了信仰的力量,也成为激发他的信仰的触点。左蓝为了保护余则成而牺牲;秋掌柜为了让他放心,在敌人面前咬断自己的舌头;廖三民为了他的安全,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些都是展现在他眼前的活生生的信仰力量。
我军一直把培育革命军人的信仰作为首要问题,作为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各种思想也在争夺当代军人的思想阵地。如何让官兵的理想信念不动摇?理论灌输是进行信仰教育的必要方式,但理论终究与现实存在隔膜,我们更需要做的是:用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感召官兵,用良好的风气带动官兵,用身边的事例激励官兵,鼓励官兵在实践中去感知、践行,用行动诠释信仰。
信仰从来不会被别人打败,而是被自己瓦解
余则成曾对国民党忠心耿耿。然而,当抗战走向胜利,国民党也迅速走向腐化。党通局的谢若林形象地说:“那帮当官的,满嘴都是主义,其实肚子里装的都是生意。”余则成也看到,国民党的“主义”已与中国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他说:“我参加革命8年,以为军统就是革命,革命就是抗日,现在绝望了。”他抛弃了国民党,接受了共产主义。
在天津站有不少国民党的精英,不论是行动队长马奎,还是他的继任者李涯,以及情报处长陆桥山。在力量对比上,余则成势单力薄,危机四伏,根本不是敌人的对手。然而,余则成总能化险为夷。除了他的机智勇敢外,最关键的是国民党的堡垒总是从内部开始被攻破。他们虽然都有一颗“报国”心,但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争权夺利,明争暗斗,造成了巨大的内耗。因此,余则成总能利用同僚的内讧,“作案”后转移焦点,“嫁祸于人”。可以说,国民党的溃败,问题出在内部。
如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对人们思想的侵蚀似乎无孔不入,许多人面临着信仰危机。然而,共产党人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可以牺牲一切的激昂大义,不仅是过去制胜的法宝,更是今天执政的根基。要保证我们的堡垒不被自己攻破,要保证我们的军队永远是坚强的钢铁长城,坚定信仰是首要,也是必须。坚定信仰,要从领导干部抓起,要从每名官兵做起。对于那些消极、腐败现象对官兵理想信念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要正视,要有信仰培育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执笔:95965部队政治委员 陈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