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新浪军事

歼-10战斗机配套火箭弹射座椅研制揭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 17:23 荆楚网

  为了“猛龙”横空出世

  ——歼-10战斗机配套火箭弹射座椅研制纪实

  荆楚网消息(记者韩俊、通讯员龚军丽)元旦前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等媒体纷纷发布了我国新一代战斗机--歼-10(绰号“猛龙”)已批量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的消息。

  这一消息震撼播出,使中国航空武器史上保守二十年的秘密公之于众,全国上下为之激动和振奋。与此同时,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航航宇)研制的、与“猛龙”配套的火箭弹射座椅也随之揭开“神秘面纱”。

  步履铿锵 十多年风雨历程

  1992年3月,歼-10飞机弹射座椅完成方案论证转入初样设计阶段。1995年3月,正式进入试样研制阶段。1998年3月,随歼-10飞机首飞成功。2000年11月至2001年6月,歼-10飞机

火箭弹射座椅进行了火箭弹射座椅空中弹射试验。试验在平飞、俯冲、横滚、下沉、倒飞、平飞大速度等六种机动飞行状态下进行,这是我国救生系统型号研制史中最恶劣的救生状态试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2002年3月,成功完成了座椅海上自动开包试验。同年11月,进入设计定型,试样研制前后历经7年半时间。2003年12月,歼-10飞机火箭弹射座椅(即HTY-5型座椅)正式通过设计定型审查。

  在弹射座椅研制的同时,救生伞和稳定减速伞的研制工作大体同步进行。1990年1月,初步确定伞系统结构方案。1992年3月正式转入初样研制。1995年7月和8月,两伞分别进入试样研制阶段。1996年9月,该型救生伞第一次真人试跳试验圆满成功。同年11月,变透气量的单向弹性绸材料完成定型,填补我国空白。1999年7月,改进后的经救生伞、稳定伞经单项试验和综合弹射鉴定试验考核。2001年11月,完成稳定伞改进后的鉴定空投试验。2002年4月,两伞转入定型研制阶段。2003年7月,通过设计定型。

  在研制过程中,进行了20多次技术攻关,“零高度零速度”及地面有速度弹射试验72发次、空中飞行弹射试验6发次。

  该型火箭弹射座椅的研制历经四任行政领导,四任总工程师、两任主任设计师。

  立足自我 勇攀“世界高平台”

  弹射救生座椅的技术性能,必须与歼-10飞机的各种性能指标相匹配。特别是飞机的高速和低空高机动飞行,对配装的火箭弹射座椅的技术性能,提出了全新的更高要求,而要满足这些要求有两条路:要么引进样机,消化吸收;要么立足自我,探索创新。

  1985年4月,原610所(现属一航航宇)启动了歼-10飞机弹射救生装备方案论证工作。1988年8月,时任所领导魏宽夫、陈一平等在认真听取科研人员各方面意见后,大胆选择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的路子。并决定由时任科技委主任徐世坤担任第一任主任设计师。

  立足自我的研制抉择,促使原610所的科研人员倾向于在当时性能最好的HTY-4型火箭弹射座椅上进行改进设计。1988年12月,时任科技委主任徐世坤等3位同志本着科学、严谨、大胆应用新技术的态度,提出了高起点的研制方案,这一方案得到了上级部门和主机厂所的认可。就此,歼-10飞机火箭弹射座椅方案正式立项。

  从改型方案到全新设计。1989年4月,原610所正式开始了HTY-5型火箭弹射座椅的研制工作。

  HTY-5型火箭弹射座椅在HTY-4型火箭弹射座椅的基础上对穿盖、程序控制、救生伞、椅背火箭以及改善动力等13项结构设计进行重大改进,尤其是电子程控技术、微爆穿盖技术、出舱稳定技术、椅背火箭技术、高速气流防护技术等均为国内首次使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歼10战斗机专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