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运筹奇兵驱日寇——记抗战中的粟裕将军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 13:35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3日电(记者 陈辉)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记者在北京采访了曾任粟裕将军秘书的鞠开。

  现年78岁的鞠开曾在粟裕身边工作20多年。他介绍说,粟裕有“常胜将军”美称,在抗战中曾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第一师师长、新四军苏中军区司令员等
职。他用兵如神,指挥部队打了许多奇仗、险仗、大仗和恶仗。

  埋下伏兵打韦岗

  “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这是当年新四军军长陈毅在韦岗战斗胜利后,有感而发的诗作。

  鞠开回忆说:“韦岗是新四军抗日第一仗,当时粟裕担任新四军先遣支队司令员,他亲自指挥的这场战斗,采用的是伏击战法。”

  韦岗位于江苏省镇江西南15公里处,日寇每天有五六十辆汽车从这里通过。“粟裕决定在韦岗伏击日寇车队。他从先遣支队各连中精选了百余名官兵,组成6个步兵班,机枪班、短枪班各一个,并要求伏击队须在拂晓前进入伏击阵地。”鞠开说。

  “1938年6月17日午夜,粟裕带领伏击队冒着大雨,沿着泥泞小路直奔韦岗,次日凌晨伪装潜伏在韦岗公路一侧。”

  “上午8时20分,由镇江方向开来的日军第一辆汽车进入伏击区,粟裕果断地命令开枪,机枪班迎头射击,车上的日寇弃车逃命。六七分钟后,日军第二辆汽车进入伏击区,由于天空有雨有雾,又是公路弯道处,这辆车上的敌人没有发现前车的遭遇,伏击队的机枪、步枪、手榴弹一起向敌人猛击,第二辆车被打翻到公路北侧的水沟中,驾驶员和日军少佐土井被当场击毙。”

  “又过了几分钟,日军后面3辆汽车接踵而来,车上约有30多名日军。第三、第四辆车被击中,第五辆车见势不妙,紧急刹车停在伏击火力之外,日军全部跳下车,在公路两侧拼命抵抗。仅用半个小时,韦岗伏击战就击毙日军10余名,击伤数十名,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夜幕奇袭官徒门

  鞠开至今还记得粟裕指挥部队奇袭官徒门的情景。

  “官徒门战斗是粟裕在抗战中指挥的一个经典战斗,最大特点是‘奇袭’,整个战斗仅用了8分钟,俘敌57名,还打死打伤大量伪军,缴获了一大批枪支弹药,新四军仅有两人轻伤。”鞠开回忆说。

  官徒门位于安徽

芜湖近郊,是日军的重要据点,驻有日军和伪军200余人。1939年1月21日,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粟裕带领三团的部分官兵利用夜幕靠近官徒门,凌晨4时巧妙地通过了头道桥,隐蔽到达敌据点前沿。

  “粟裕按照战前确定的方案,亲率主力过桥,从西向东打;另一部留在河东打。战斗发起后,突击队迅速冲破铁丝网,敌人还没来得及从掩蔽部里跑出来,就死伤惨重,没死的当了俘虏。”鞠开说。

  “8分钟结束战斗,20分钟撤出战场。日伪军来不及增援,新四军已经凯旋而归。”鞠开说,“驻守芜湖的日军指挥官无可奈何地说:‘新四军是神,你打他时一个也没有,他打你时都出来了。’这就是粟裕对付日军的战法——打夜战、近战、白刃战、伏击战、袭击战,发挥我军之长,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掏心战术打车桥

  “粟裕指挥的车桥战役是

抗日战争中,新四军对日作战规模最大的一次,消灭日伪军960余人,其中日军460余人,生俘日军山本一三中尉以下24人,摧毁碉堡50余座,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收复日伪军据点12处。”鞠开介绍说,“这次战役采用的是掏心战术。”

  车桥镇坐落在涧河两岸,形如繁体的车字,故而得名。日军在车桥镇筑有53个碉堡,外围还有10个坚固据点。

  “打下车桥,就能打通新四军各师之间的战略联系,为新四军苏中军区建立根据地。”鞠开说,1944年3月5日,粟裕动用了新四军5个多团的兵力和地方部队参战。战役发起时,日军完全没有想到新四军敢集中大兵团来打车桥,而且是采取掏心战术直取中心据点。

  “战前,粟裕组织部队模拟日军据点的地形地物进行战前练兵,并对车桥周围的日军进行骚扰,声东击西,吸引日军的注意力。”

  “当日凌晨1时50分,车桥战役正式打响。新四军从南北两个方向直插车桥镇两翼,架起云梯,爬上围墙,20分钟便突破日军围墙,展开巷战,日军拼死抵抗,双方进行了白刃战,下午4时,车桥镇被新四军全部占领。”

  “日军先后从淮安、阜宁等地派出了4批增援部队,都被粟裕事先设伏打援的部队击退,日军第七十二旅团三泽大队长被当场击毙。”

  “车桥战役后,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车桥大捷’的消息,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祝贺胜利,粟裕作为抗战名将闻名遐迩。”(完)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