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纵横谈:抗日战争与废除不平等条约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 15:16 学习时报 | |
郭克力 1943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1月11日,发生了在现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中国同美国、英国分别签订了两个条约,即《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和《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及换文》,简称《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这项活动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四三年废约”。 一 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场开辟最早,持续最长,牺牲最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 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以一贫弱大国独立支撑作战,抵抗着日军70%以上的总兵力,使日军速胜不能,欲退不得。绝大部分日本陆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消耗了大量战争资源,阻碍、制约和延缓了日本北犯苏联、南进东南亚的战争实现。 中国抗日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在整个太平洋及亚洲战场上始终处于主战场的地位,同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海战及南方战场互相配合,互相支援。日本史学家这样写到,太平洋战争“开战当时日本陆军地上部队约20%左右,计10个师团和3个混成旅团,航空部队约1/2左右,计70个中队,派往南方作战。以陆军的机械化部队为首的最精锐兵力13个师团和24个混成旅团及航空部队56个中队,驻屯中国东北,伺机进攻苏联,21个师团和20个混成旅团及十六个空军中队置于‘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指挥下。即日本陆军主力仍担任对苏、对华作战。海军当然是全力投入南方战场。”(《日本近代史》第646页,[日]井上清、铃木正四著,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最初确实取得了一系列胜利。6个月以后,中途岛和瓜达康纳尔岛战役连续战败,战争局势开始逆转。“但日本陆军主力仍然被牵制在中国大陆上。日本既与美、英开战,同时企图赶快征服中国,以便全力投入太平洋战场。”(同上)“1943年,华北日军以大部队对中共展开了正面攻击,但战斗3个月遭受很大损失而败退。”(同上,第647页) 中国战场牵制着80%的日本陆军和约1/2的空军,战争旷日持久,剧烈反复,显然不能以偏师来概括。在太平洋及亚洲战场上,中国战场是主战场的一部分,中国军队也是以反侵略战争的主力发挥作用的。 在太平洋战场上处于日军巨大压力下的美国对中国在战争中的作用体会最深,总统罗斯福说过,“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论文集》第1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中国战争虽然没有发生过足以扭转整个战争局势的战役,但由于它的存在,才使苏军在欧洲战场,美军在太平洋战场所取得的那些辉煌的足以永垂青史的战绩有可能成为现实。 正是由于中国战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人把中国看作几乎同大英帝国相等的参战大国,并且带着偏爱把中国军队同俄国军队相提并论。”“当民意调查机构向美国人民询问,他们认为哪些国家在一个国际组织中应拥有最大的发言权,13%的人把中国同英国、俄国、美国相提并论。”(《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下册第474页,[美]罗伯特・达莱克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在美国人眼中,中国与美、英、苏同属第二次世界大战四大强国。 为推促蒋介石坚持抗战并使中国在亚洲战场上发挥更大作用,美国在1942年10月10日宣布,将通过谈判废除美国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有其它治外法权、特权和租界。罗斯福总统同时说服英国也这样做,除香港问题外废除全部在华不平等条约。这一举动通过在1943年1月11日美英分别同中国签订的条约而正式被肯定下来。 二 1943年废约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绝非偶然事件,除上述中国抗日战场地位所决定外,是有其深刻历史必然性的。 (一)国际大环境 1、废除不平等条约是一个历史过程,集中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奥两国作为战败国被取消了与战胜国中国之间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和特权,有关情形记载于《凡尔赛条约》第128条和《圣日耳曼条约》第113条中。俄国因十月革命成功地取消了对华一切不平等条约。三个主要列强国家取消对华不平等条约及势力范围,揭开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序幕。 在第二世界大战中,日、意、德三国处于同中国敌对国状态,中国政府依据国际惯例单方宣布废除中国与三国之间所有条约及特权,并没收日、意两国在华全部国有资产。 至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仍然保持不平等条约及诸项特权者仅余英美等国。 2、国际法的进步与发展。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皆因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确定势力范围,瓜分殖民地所引起,战争使交战双方两败俱伤。所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开始注重利用国际法来调整各国间的关系,国际法开始摆脱仅仅作为欧洲国家之间的国际法体系的种族偏见,逐渐成为真正的世界性法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习惯国际法对各国进行战争的权利没有加以限制,因此以使用威胁或武力而取得的条约与其它条约一样有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渐渐趋于把侵略视为非法,结果必然把侵略者强迫订立的条约视为无效。”(《现代国际法概论》第156页,[英]M.阿库斯特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成立的世界性组织——联合国,在其宗旨和原则中都把强调主权平等、民族自决和禁止使用武力等作为主要内容。国际法的进步与发展为1943年废约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废约成为反帝爱国运动的主要目标。 1、中国第一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要求是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第一次提出实现主权独立要求是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中国年轻的革命者第一次了解到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学说,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是在1922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第一个把取消不平等条约列入纲领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取消不平等条约列入最小限度纲领是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 2、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是两次世界大战间中国各个政府的主要外交活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共同把取消不平等条约的主张列入了国民党“一大宣言”,确定为国民党的外交政策和民主革命的对外纲领。 “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把反帝爱国运动推向了高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等要求深入人心,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向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这一期间先后收回了汉口、九江、镇江、威海等地租界。在华各国成立了两个委员会专门研究治外法权和审议关税问题,列强分别表示同意中国从1929年起实行关税自主,并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候放弃治外法权。 从1928年起,中国对列强各国展开了一个修订新约运动,6月15日,国民党政府发表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宣言,开始了修订新约运动。这一运动把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置于首位,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自1929年起中国实现关税自主。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日矛盾的上升,修订新约运动被搁置下来。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解决反帝反封建两项基本任务,其中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具体的讲就是废除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加诸中国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及由条约所设置的一切在华特权,实现国家主权完整独立。这一革命要求始于巴黎和会,完成于抗日战争胜利。 1943年废约是抗日战争的伟大贡献,对这一事件我党曾给予极高评价。当时的《新华日报》如此评论,“签订了这两个条约,才把我国百年来在国际不平等的地位废除!”《解放日报》在评述废约的意义时指出,“百年来我国由于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之缔结而受到的桎梏,已一扫而空。” 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具有多重意义,其中有几个方面是不容忽视的: (一)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从巴黎和会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从形成到终结的历史,这一过程贯穿几乎整个近现代史。从这个历史过程评价抗日战争,至少有两个意义: 第一、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屡战屡败的耻辱历史,并以独立支撑中国战场抗战到底的勇气和决心赢得了国际上的尊重。 第二、废除了一百年来列强强迫订立的全部不平等条约,恢复和实现了完整独立的国家主权,结束了半殖民地历史。 (二)1943年废约是抗日战争的伟大贡献。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同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不再存有不平等条约关系。废约所遗问题,在50多年后最终解决,如港澳问题。 (三)1943年废约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大历史成就。第一次国共合作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推动了20年代反帝爱国运动高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等反帝要求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向往。第二次国共合作则完成了废约任务,同时战胜了日本军国主义,取得了抗战胜利。 相关专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