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扁:从“麻烦制造者”到“危机制造者”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3月12日 09:48 环球时报 | |
刘宏 随着3月20日投票日的逼近,无论最后结果如何,陈水扁的4年任期都将暂告一个段落。这4年他究竟干得如何,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吧。 恶化了朝野关系 陈水扁以微弱优势登上台湾权力最高峰后,没有学会如何调整和完成角色转换,相反仍然处处以搞选举的心态来对付竞争对手,导致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的竞争性政党关系变为充满火药味的水火不容的关系。虽然陈水扁一再将责任归咎于对方,说连战、宋楚瑜“输不起”,但事实上朝野互动紧张的导火索正是他亲手点燃的。 2000年10月,围绕“核四”是否停建问题,陈水扁不但一脚踢开了“拦路石头”———国民党籍“行政院长”唐飞,甚至在10月27日和连战会面后随即宣布“停建核四”,给诚心诚意向他提建议的连战泼了一盆冷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3位领导人连战、宋楚瑜和郝龙斌才放下个人恩怨,首次在2000年选举失败后举行三党峰会,并在“立法院”筹建在野联盟,达成“罢免正、副总统”等多项共识,拉开了与民进党全面对决的架势。 2001年七八月间,由于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三党合作越来越密切,陈水扁开始刻意离间在野党。先是以召开“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简称“经发会”)为幌子,邀请宋楚瑜等担任副主委,后又对外放话,说宋楚瑜想当“行政院长”。2001年年底“立委”选举期间,陈水扁完全背离了过去所说的“党政分开”,不但亲自上火线,还在选举中大骂国民党是“外来政权”,要其“滚回中国去”。正是在这次选举前后,台湾政坛上的“泛蓝军”、“泛绿军”开始形成,对峙态势日益明显。 进入2002年后,两大阵营的较量更趋激烈。首次对抗发生在2月的“立法院正副院长”选举中,在野党空前团结,挫败民进党,王金平、江丙坤顺利当选。但同时,民进党也加紧了对国民党的“挖人”动作,迫使国民党开除4名党籍“立委”。自此,在“立法院”席位上,民进党阵营的实质过半与泛蓝阵营的名义过半都处于高度不稳定状态,形成互相封杀对方提案、蓝绿屡次对决的局面。2002年年底,台北、高雄两市选市长,国民党的马英九和民进党的谢长廷分别当选,两大阵营可谓打了个平手。 以2003年2月连宋会为标志,在野党达成共推一组人马参加“大选”的共识,泛蓝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陈水扁则开始操纵“公投”议题,把泛蓝的反对立场扭曲成“反民主”、“反改革”。可以说,陈水扁还是在扮演过去搞街头运动的在野党的角色,而不是进行理性的政党政治游戏。 “一边一国”与“公投制宪”下的两岸关系 陈水扁的内外交困,根本症结还在两岸关系上。1999年,为赢得选举,陈水扁模糊、淡化了“台独”主张,提出要走“新中间路线”。2000年5月20日就职时,他宣称“四不一没有”,但8月赴中南美洲活动时却公然喊出“统一不是惟一选项”,大玩文字游戏。在2002年“一边一国论”出台前,陈水扁的大陆政策反复无常,既企图逐步落实自己的“台独”主张,又深感力量不够,因此“进两步退一步”。2001年元旦,他抛出“统合论”,表示要经过“经贸及文化的统合”达成“政治的统合”,使“台独”分子很紧张,担心他改弦易辙。但对于“统合论”的内涵是什么,陈水扁却支支吾吾,最后出现了“统合非统”、“统中有合,合中有独”等花样繁多的解释。 2002年,陈水扁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的本来面目进一步暴露。1月13日,他宣布将在“中华民国护照”上加注“台湾”,此后推行了一系列“渐进式台独”步骤,包括着力清除象征中国的各种口号、标记、符号、特征、图案和名称等,代之以“台湾”名号;以及把清史列入世界史等。2002年8月3日,他又抛出“一边一国论”,声称“台湾与对岸中国是‘一边一国’,要分清楚”。此后,陈水扁越走越远,2003年更引爆“公投制宪”议题,宣称在2004年3月20日搞“防卫性公投”,将两岸关系推向极为危险的境地。 在这一过程中,陈水扁也从刚上任时某些国家眼中的“可信任者”,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麻烦制造者”,进而发展为“危机制造者”。马其顿、瑙鲁和利比里亚先后宣布与台当局“断交”。2004年年初,陈水扁为了打消国际社会对“公投”的疑虑,曾试图向美、日、欧等地派出“公投宣达团”,结果不是遭到拒绝,就是对方态度冷淡。可以说,两岸关系的紧张导致陈水扁在国际社会中空前孤立。 军事上强调“决战境外” 陈水扁上台后,开始全面调整台当局的军事战略。2000年6月,他提出要把“决战境外”作为台军建军备战的方向;后台湾“国防部”又首次提出放弃与解放军在滩岸进行决战的构想,而要以“瘫痪战”代替“消耗战”,强调在未来几年间,台军要具备使大陆军事力量瘫痪的能力;2002年7月,台当局新版“国防报告白皮书”把“拒敌于境外”的攻势作战正式确定为台军的军事战略。至此,台当局的军事战略已由过去的“固守防御”调整为“预防战略”。2003年10月,台“国防部长”汤曜明更声称,台军不排除先对大陆的军事目标进行攻击。“毒蝎计划”还把大陆10个城市作为攻击目标。 这些军事设想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美台之间的军火交易。2001年4月,美国总统布什一口气宣布卖给台湾4艘“基德”级驱逐舰、8艘柴油动力潜艇、12架P—3C反潜侦察机等武器。2003年,美台又秘密达成巨额军火交易。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美国卖给台湾的武器已从过去的防御性武器发展为进攻性武器。 陈水扁上台后,台湾的军事演习也明显增多。仅2001年,台军举行的各类军事演习就有300余次,其中大规模军事演习150多次。截至2003年4月,台军大大小小的演习不下500次,而在陈水扁上台前,台军年均演习为47次。这些演习基本上都以大陆为假象敌,严重恶化了台海局势,制造两岸对立。 陈水扁的“穷兵黩武”使台湾军费开支有增无减。2001年,台当局军费预算由上一年度的2500亿元新台币增加到2703亿元,增幅高达8%;2002年和2003年仍有所增加。这无疑加重了岛内民众的负担。 经济出现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陈水扁任内的经济情况,借用宋楚瑜的话说,就是“岛内人民失业率不断升高,就业困难重重,而民进党就业形势却一片大好”。陈水扁上台后不久,迅速构筑了自己的政商关系网,逐步控制了大型“国企”,又通过金融接管的“高招”,把手伸向在台湾基层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农渔会等组织。与此同时,他与财团勾结、“拿钱不办事”的种种行径也开始露出马脚。继“太平洋集团”的章家父子控诉陈水扁及亲信拿了巨款后,富商陈由豪又连续爆出他收取“政治献金”的内幕。 如果只是拿拿钱也就罢了,但陈水扁的问题在于他不仅学习李登辉时期的国民党搞黑金勾结,而且以意识形态挂帅,盲目干预经济。 2000年,陈水扁的亲信陈师孟提出向在大陆投资的台商征收“国安捐”,引起一片恐慌。后来民进党强行宣布停建“核四”,除直接导致数百亿元新台币的损失外,更导致岛内政局动荡,民众信心下降,股市一路狂跌,企业纷纷出走。仅2000年,台湾经济增长率就从第一季度的7.9%降至第四季度的6%。 2001年,台湾经济进一步恶化,出现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有学者甚至惊呼,“主要经济指标衰退幅度之快、下降幅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为历史所罕见”。该年经济增长率出现负增长,跌幅达1.91%。2002年和2003年,台湾经济虽有所回升,但经济增长率只有3%。受此影响,2000年,台湾平均失业率为3%,2001年升至5.33%,2003年仍超过4%。 “三通”迟迟不通 至于备受瞩目的两岸“三通”问题,陈水扁从一开始就把它当作政治和意识形态议题来操纵。他上台之初,岛内工商界曾有过幻想,王永庆还发表了第一个“万言书”,呼吁陈水扁放弃“戒急用忍”,但他不为所动。 2001年下半年,为因应年底“立委”选举,分化瓦解在野联盟,陈水扁张罗召开了“经发会”。“经发会”两岸小组在“九二共识”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在废除“戒急用忍”上毫无异议,达成多项共识。同年11月,台当局公布了“‘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执行计划”。虽然比以前有所放宽,且公开声明放弃“戒急用忍”,但对两岸经贸的影响实在有限。2003年8月,陈水扁发布“两岸直航影响评估报告”,提出直航协商的四大原则:即“国家主权绝不退让,绝不陷入中共一中、一个国家内部事务之统战”、“公权力运作不受任何侵蚀”、“台湾整体利益及民众长期福祉必须确保”以及“由政府充分主导协商”。在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情况下,两岸直航根本无法实现。 4年即将过去,但“三通”进展仍然不大,不过也应该承认,在岛内外各方的压力下,两岸经贸交流确实在某些方面得到了加强。2000年12月,台“行政院”审查通过“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草案;2001年8月核准高雄“境外航运中心”可办理“海空联运”;2002年元旦批准开放海外大陆民众赴台观光。2003年1月26日,“台商春节包机直航”成功。 近日,台湾《远见》杂志一项民调显示,54.1%的选民赞成未来台湾新领导人上任后与大陆立刻举行非政治性谈判;在两岸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中,有35%的选民认为是缓和对立局面,恢复谈判;其次是开放两岸直航。这确实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台湾民众的心愿:发展经济、推动三通,缓和并稳定两岸关系。可惜事与愿违,这几个方面正是陈水扁4年来最大的败笔。 陈水扁任内4年大事记 2000年 3月18日,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5月20日,就职时宣布“四不一没有”;10月3日,“行政院长”唐飞辞职;10月底,在野联盟发动罢免陈水扁;11月,“总统府绯闻风暴”; 2001年 2月,小林善纪《台湾论》中文版发行;4月,美台协商军售,台海局势紧张;6月,与马其顿共和国“断交”;7月24日,“台联党”成立;9月21日,国民党撤销李登辉党籍;12月,“立委”选举; 2002年 1月,“行政院长”张俊雄辞职;3月,“国安局秘密账户”曝光;7月21日,陈水扁就任民进党主席;7月23日,与瑙鲁共和国“断交”;8月3日,抛出“一边一国论”;12月,台北、高雄举行市长选举; 2003年 1月26日,台民航客机首次降落大陆;2月14日,连宋会晤决定搭档参选;8月2日,民进党在花莲补选中落败;10月,与利比里亚共和国“断交”;10月24日,宋美龄去世;11月27日,“立法院”表决“公投法”;12月11日,吕秀莲成为陈水扁副手; 2004年 1月,美国拒绝台“公投宣达团”;1月16日,公布“和平公投”两个题目;2月2日,陈水扁“政治献金”曝光;2月14日,连战和陈水扁举行辩论;2月28日,发动“手护台湾大游行”;2月29日,“公投辩论会”开场。 相关专题:海峡两岸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