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瑞典记者刘仲华
1月11日,第十届巴伦支海欧洲北极地区理事会在挪威北部小镇希尔科涅米举行。为庆祝该组织诞生10周年,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政府首脑和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审议了10年来区域合作的进展情况,并发表了《首脑宣言》,宣布各国已就清理与维护俄罗斯巴伦支海沿岸的核废料和废旧军事设施达成协议。
巴伦支海是北冰洋靠近欧洲大陆的一个海域,位于欧洲大陆以北。巴伦支海地区合作是冷战后的产物。1993年1月,为消除该海域长期以来存在的东西方对峙局面,增进了解与合作,在挪威政府倡议下,巴伦支海欧洲北极地区理事会成立,成员包括北欧五国、俄罗斯和欧盟委员会。而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波兰和日本作为观察员参与合作,其宗旨是加强这一面积为140.5万平方公里地区的经济、环保和科技合作,同时支持俄罗斯的改革进程。
10年来,该理事会在推进各成员国之间的环保、经济、教育、海上救援等领域的合作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而本次会议可以说是10年来最有成果的一次。经过多方协商与谈判,北欧国家和俄罗斯领导人终于就《关于俄罗斯核生态的多边计划》达成一致,并将于年内在瑞典正式签署该协议。根据协议,北欧国家将为俄巴伦支海地区的核设施的安全与核废料的科学存放提供专家和技术指导,并提供相关技术设备和其他援助。这为今后10年内俄罗斯进行科拉半岛的核废料清理工作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俄罗斯在这方面获得西方国家的援助提供了便利。俄总理卡西亚诺夫称,未来俄政府将投资数亿美元用于相关核安全项目,并对有关技术和设备进口实行免税。
长期以来,在巴伦支海地区合作中,北欧国家和欧盟最关心的就是俄科拉半岛的核安全问题。在会议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本次会议主席瑞典首相佩尔松说:“为这个协议的达成我们等了许多年,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突破。”他还呼吁欧盟提供更多的资金援助以解决该地区潜在的环境问题。冷战期间,原苏联在科拉半岛建立了大量军用、民用核设施,而以摩尔曼斯克为基地的俄北方舰队有150多艘核潜艇,现在许多由于老化已被废弃,而由于俄方无力妥善安置这些核废料,核泄漏时刻威胁着沿岸国家和地区。瑞典外交部负责巴伦支海事务的海伦娜说:“这里一旦发生核泄漏,后果十分严重。大片水域将被污染,土壤和植被也将遭到辐射,灾难将是世界性的。”挪威一环保机构称,现在约有2.1万个装有核废料的容器存放在科拉半岛附近,其中很多已开始发生泄漏。
另外,由于巴伦支海战略地位重要,资源丰富,该地区合作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位于科拉半岛东北的摩尔曼斯克港是俄罗斯北方舰队的重要基地,舰船从那里出入世界各大洋不必通过他国控制的狭窄海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冷战期间,原苏联和美国等北约国家的潜艇时常游弋其间,直至今天这种状况仍未转变。2000年俄“库尔斯克”号就是在这里参加演习时因鱼雷爆炸沉没的。
从地理位置上看,巴伦支海虽地处北纬67度至80度之间,但由于北角暖流的涌入,拥有得天独厚的几个优良不冻港,水产资源丰富,近年来又探明海底有大量油气资源。挪威议会去年4月通过决议,同意挪威石油与天然气工业部门投入巨资开发挪威北部巴伦支海海底的天然气资源。这个天然气田可以给挪威创造约230亿美元的财富。在俄属巴伦支海地区,俄油气公司也投入巨资勘探油气资源,据估计,这里的石油储量近49亿吨,而天然气的存储量则超过挪威所有气田储量的总和。
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巴伦支海划界的问题更加复杂化。30多年来,挪威与俄罗斯(原苏联)为了有争议的海域不断争夺,每年都有两国渔民因跨界捕鱼而发生纠纷,去年秋天俄罗斯甚至派军舰前往巴伦支海支持本国渔民,这又重新唤醒了挪威等国对俄罗斯这个强邻的不信任。因此北欧的一些媒体对巴伦支海地区合作的未来并不乐观。挪威一家报纸称,俄对核安全的重视程度将视其国内经济情况而定,协议即使达成,也难以有约束力。而挪威和俄罗斯的海上划界问题也非短期内可以解决。
(本报斯德哥尔摩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