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将军寄语 中国军事 军事图片 武器纵横 国际风云 周边军情 战略视角 各国军力
   




苏联红军智多星——华西列夫斯基

http://jczs.sina.com.cn 2000年3月21日  许华


苏联红军元帅华西列夫斯基

  “军人最重要的东西是荣誉和尊严。”──苏联红军元帅华西列夫斯基

  在将星璀璨的世界现代军事史上,亲身经历并直接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全过程的人物并不太多。而被誉为苏联红军“ 智多星”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便是为数甚少的饱经两次世界大战烽火洗礼的佼佼者之一。不愿继承父业的神父之子

  1895年的某一天,在俄罗斯伏尔加河中部平原的基什涅马县新戈利哈村的神父家中,降生了一个健壮的男婴。村 民们在恭贺神父喜得贵子时,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大声啼哭的小男婴将来会成为在欧亚大陆叱咤风云的一名元帅。

  家境并不富裕的华西列夫斯基自8岁起就被父亲送入神学校读书,父亲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神圣事业。但年少的华 西列夫斯基却对神父职业不感兴趣。在省城科斯特罗马神学校读书期间,他尽情领略了这座历史名城的多处文化古迹,大开眼 界。

  命运似乎格外亲睐这个不愿当神父的少年郎。1914年夏,华西列夫斯基正在家里度最后一个暑假时,突然传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消息。他立即提前返回学校,怀着一腔纯朴的爱国热情,要求提前参加毕业考试,然后投笔从戎报效祖 国。19岁的华西列夫斯得到了满足,他立即作为现役军人被置于科斯特罗马省军事首长的管辖之下。1915年2月,他又 被送入莫斯科的阿列克谢耶夫军事学校受训。4个月短训之后,华西列夫斯基毕业,成为沙俄军队的一名准尉。

  此时的华西列夫斯基并没有打算终身从事军事职业,他晚年在《回忆录》中说:“战争打破了我原先的一切计划,将 我一生推向了原来根本没有想象过的另外一条道路。我所 以决定从军,并非为了想在军界飞黄腾达。我仍然幻想着成为以一 名农学家,打完仗之后,在俄罗斯广阔无垠的大地上从事农业劳动。”

  1915年6月,20岁的华西列夫斯基准尉被派往一个预备营,开始了军旅生涯。3个月后,他在西南方面军第9 集团军步兵第103师担任代理连长,随队开赴前线。12月中旬,华西列夫斯基率自己的连队在霍亭城附近参加了对奥匈帝 国军队的阵地战,首次参战并没有获得任何战果.在冬季修整中,华西列夫斯基积极整训连队,成效显著。1916年春,他 因治军有方被正式提升为少尉连长;在全团检查评比会上,团长列昂捷夫上校说:“我到过许多连队和团队,甚至我自己也有 过率领一支基本连队得经历,但象华西列夫斯基少尉这样几乎从未与下属发生过纠纷的青年军官,确实是极为罕见的。

  1916年5月,华西列夫斯基率部随所在的第409团参加了著名的勃鲁西洛夫突破之战,突入东喀尔巴阡峡谷, 穿越布科维纳地区,攻取基尔利巴巴等一系列高地,将奥军赶回罗马尼亚。21岁的华西列夫斯基指挥连队有方,在作战过程 中就被破格提升为该团第一营营长,获晋上尉军衔。此次作战使华西列夫斯基获得宝贵的教益,他本人曾说:“勃鲁西洛夫突 破之战对我的作战观点的形成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在进攻期间得到的锻炼,对我后来很有帮助,在各种分队范围内组织战 斗行动的经验,在卫国战争时期都派上了用场。”

  1916年11月,华西列夫斯基随部赴罗马尼亚境内实施防御。1917年3月,俄皇被二月革命推翻,取而代之 的是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布尔什维克党人也在加紧活动,俄国国内政局处于动荡之中。此时年轻的华西列夫斯基上尉还 只是一名初出茅芦的军官,自己没有什麽成熟的政治主张,对复杂的政治风云感到有些茫然,为自己将来的前途感到忧虑。1 917年夏,第409团在多尔纳及瓦特拉以东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作战,在战火连天的阵地上,华西列夫斯基和战友们 时刻不忘设法探听国内的消息。在秋季的修整期间,他们忽然听到了国内爆发十月革命的消息。身在战场的官兵们普遍拥护新 生的苏维埃政权放弃目前战争的政策,争相传阅刚刚颁布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国内政权的巨变,使俄军的军官阶 层出现了大的分裂,曾经共同浴血奋战的战友,有些已变成势不两立的政治对抗者。在这样的情形下,深感失望的华西列夫斯 基上尉提出了退役的申请,于1917年1月底心灰意冷地退伍回乡。他用这段文字记述了自己此时的心态:“有人已开始自 发地退伍,我为什麽还要盲目地呆在罗马尼亚呢?过去,我带领士兵打仗,自以为是在履行一个俄国爱国者的义务。现在才明 白,人民过去受骗了,他们需要的是和平。旧军队同苏维埃国家是不相容的。这就是说,我的军事生涯该结束了。我准备怀着 一颗纯洁的心,献身于自己喜爱的事业──劳动。”

  再 度 投 身 军 营

  1917年底,22岁的退伍上尉华西列夫斯基从罗马尼亚前线回到家乡,他很想去读一所农业大学,但未能如愿。 有趣的是,他收到家乡政府转来的一封来自罗马尼亚前线的电报:第409团刚刚举行了大会,按当时军队通行的选举办法, 将已退役的华西列夫斯基推选为该团团长;士兵委员会建议他立即返回部队出任团长。华西列夫斯基考虑再三,复电加以谢绝 。他先是在家乡担任了8个月的役前普遍军训处的教官;后又当了8个月的乡村小学教师。在安闲的和平生活中,华西列夫斯 基对军事职业又产生了一种怅然若失的惜惜依恋之情,自己逐渐感悟出“服军役是唯一适合我禀赋的职业”。

  1919年春,华西列夫斯基加入苏维埃政府的工农红军,被任命为预备营一个排的教官(副排长),重新开始了职 业军事生涯。此时,他明显地感受到旧的帝俄军队与工农红军之间的不同之处。在参加了一些零星战斗之后,华西列夫斯基的 军事才干受到确认,在短短几个月内被提升为连长、营长;于同年10月升任图拉步兵第2师第5团团长,年仅24岁。此后 ,年轻的华西列夫斯基多次谦逊地恳请上司派来一位有经验的团长,请求将自己改任为副团长或营长。于是,在接下来近两年 时间里,他先后在五个不同的团担任副团长,参加了对波兰军队的作战,曾获“红旗勋章”。

  1922年,红军进行改制,步兵师撤除旅的建制(将旅改为团)。此前曾担任步兵第48师第142旅代理参谋长 的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新编第142团的团长。1926年夏,改任第143团团长的华西列夫斯基到维斯特列尔步兵战术 学校的团长进修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深造,得以系统学习军事理论而大获裨益,为自己日后的高级军事生涯奠定了基础。

  1931年秋,华西列夫斯基奉命由步兵第48师调入刚刚组建的苏联红军军训部,开始了他最初新的司令部机关工 作。在两年时间里,他先后主持编辑《军训通报》和当时在苏军中最有影响力的军事学术期刊《军事通报》;他深入研究了大 纵深进攻战役理论及诸兵种合成战斗动作协调等最新军事科学理论,使自己的军事艺术素养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1933年 夏的诸兵种合同大纵深战役试验演习中,他出任演习导演司令部参谋长的出色表现,给担任演习总导演的苏军总参谋长叶戈罗 夫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5年9月,苏军实行军衔制,华西列夫斯基被授予上校军衔。同年底,苏军正式组建总参谋部机关,稍后创建 总参谋部军事学院。1936年9月,受国防人民委员[即国防部长,下同]之选派,华西列夫斯基上校成为总参谋部军事学 院的第一期学员,接受了系统而正规的高级军事教育。这是他职业军事生涯的关键一步:拿到了通往高级指挥殿堂的“入场券 ”。在为期一年的深造期间,华西列夫斯基上校刻苦研习各种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对诸兵种协同作战及方面军和集团军战役 等问题亦作了努力的探索,使自己逐渐具备了高级指挥的质素。

  1937年9月,从总参谋部军事学院毕业的华西列夫斯基上校被任命为总参谋部战役训练处处长,主要工作是完成 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交付的下列任务:拟定国防人民委员有关红军领导部门军事训练的年度命令和指示;通过这些文件做年 度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下一年度的军事训练任务。总参谋部曾颁布一道特别命令,嘉奖华西列夫斯基“忠诚地和高质素地 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务”。

  1939年初,鉴于欧洲局势的不断加剧,苏军总参谋部将作战处扩充为权限更大的作战部;同年6月,经总参谋长 沙波什尼科夫和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协商并报请最高统帅斯大林批准,华西列夫斯基被提升为作战部副部长兼战役训练处 处长。9月1日,德国军队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斯大林指示总参谋部立即拟订和编制旨在应付突发事变的苏军战 时集中和展开作战计划──“反击侵略计划”;华西列夫斯基参加了此项计划初稿的拟订工作,用三个月夜以继日的出色工作 赢得了好评。该“反击侵略计划”首先清醒地提出:尽管早已签订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德国仍是苏联最可能和最主要 的敌人。

  1940年5月,为适应即将到来的战争形势,苏军统率机关作了大幅度调整;华西列夫斯基出任作战部第一副部长 ,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充实“反击侵略计划”。1940年11月华西列夫斯基以军事专家的身份随苏联政府代表团出访德国。 他在柏林亲眼目睹了战争狂人希特勒口是心非的表演后坚信:苏联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必须准备反击法西斯德国的侵略。

  保 卫 莫 斯 科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军队在苏联西部边境千余公里的宽大正面突然发动了侵苏战争;苏联军民被迫开始 进行一场伟大的卫国战争。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建立在“总体战”和“闪击战”的理论基础之上,在战争初期达到了预期目的; 苏联边防部队在遭受猝不及防的进攻后,出现了一攻即溃的局面。6月23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正式成立;同一天,苏 军总参谋部命令华西列夫斯基负责有关政府发布前线事态消息的准备工作。8月8日,斯大林正式出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正式成为最高指挥机关。这样一来,总参谋部就成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办事机构,而华西列夫斯基所在 的作战部则是总参谋部里最重要和最核心的一个部门。在战争爆发之初的两个月里,华西列夫斯基几乎从未离开过作战部的地 下办公室,在最高统帅部与前线指挥部之间及时准确地传递着战况报告和作战命令;直到苏军初步稳住了防御阵线时,才得以 睡上一整夜。8月上旬,华西列夫斯基被提升为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获得少将军衔。

  9月底,德军基本上完成了夺取苏联首都莫斯科的战略部署;希特勒拟定了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计划”,并严令 德军:“在完成合围以后,任何一个俄国士兵,任何一个居民,不论是男人、妇女还是儿童,都不许逃出城外。任何突围的企 图,都必须以武力加以镇压。”

  10月初,德军从两个方向发动进攻,兵锋直指莫斯科。苏联国防委员会于10月5日作出不惜一切代价死守莫斯科 的决定;华西列夫斯基少将当天以大本营代表的身份,亲赴莫斯科西部城防前线巡视战事。10月中旬,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 。16日,斯大林为确保指挥畅通,将总参谋部分成两个梯队:由华西列夫斯基领导第一梯队共计10人留在莫斯科城内负责 前线的指挥;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率总参谋部大部分人员作为第二梯队迁出莫斯科城外。华西列夫斯基为首的总参谋部第一 梯队又被叫做作战参谋小组,其任务是直接为大本营服务,日夜都在莫斯科地铁车站的列车里进行紧张的工作。斯大林对华西 列夫斯基及其十人工作班子的高效率工作非常满意;他于10月28日签署命令,向华西列夫斯基授予中将军衔。

  11月上旬,莫斯科地区开始出现初期的冰冻;德军也加强了攻势,但受阻于越来越可怕的严寒和苏军部队的顽强抵 抗。到11月底,在零下50摄氏度的严寒下,德军的攻势逐渐告竭。年迈体弱的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病倒了;斯大林 于12月初命令华西列夫斯基中将担任代理总参谋长,并命令他立即着手拟定一场反攻作战计划。12月5日,亲临莫斯科郊 外前线的华西列夫斯基指挥苏军部队实施了自开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作战行动,迫使德军丢盔卸甲向后败退──苏军终 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对苏德战场以及整个世界大战的局势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参与此次战役指挥全过程的华西 列夫斯基对此作了专门而独到的分析:

  “苏联首都附近大会战的结局在精神方面和政治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在此以前,希特勒的侵略政策还没有遇到 过挫折。他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国家,控制了几乎整个西欧。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德国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可是现在不可战胜的 德国军队居然被打败了,而且败得很惨,损失人员50多万,坦克1300多辆,火炮2500多门,汽车15000多辆, 还有其它许多技术装备。德军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惨重的损失。……此役胜利的意义在于,苏军已将战略主动权从敌人手中夺 了过来,使敌方‘巴巴罗萨计划’所规定的战略目标一个也未能实现。在这些毁灭性的打击下,‘巴巴罗萨计划’破产了,作 为其基础的‘闪击战’理论也完全破产了,从而迫使希特勒不得不转而采取持久战的战略。”

  苏 军 总 参 谋 长

  鉴于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贡献,华西列夫斯基于1942年4月26日被斯大林晋升为上将。由于年龄和健康的原因 ,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提出了辞职的申请,并建议由华西列夫斯基继任自己的职务。6月24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和国防委 员会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为苏军总参谋长。

  新上任的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立即面临着难题:几天之内苏军在战场的各个方向上开始出现一系列重大失利, 战局发生逆转,苏军此前经莫斯科严冬苦战所夺得的战略主动权得而复失;德军兵临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和北高加索 地区。

  位于伏尔加河西岸的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南方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工业重镇,系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等工农业原 料的主要产地。她原名叫察里京,因国内战争时期斯大林在此指挥并赢得了著名的“察里京保卫战”胜利而更名为斯大林格勒 。1941年德军侵占乌克兰之后,斯大林格勒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唯一要道,其战略价值和精神价值 自然不言而喻。

  鉴于德军的进攻企图和攻势,7月14日,斯大林格勒州宣布处于战时状态;8月25日,斯大林格勒市实行全部戒 严。而在7月28日,斯大林就发布了对苏联全军部队的第227号命令:“绝不准后退一步!”该命令的全文被印发苏联全 军各部队,几乎是人手一册。“绝不准后退一步”从此成为苏军将士的座右铭和战斗行动准则。

  德军于7月中旬开始发动首次大规模进攻,其作战企图是:A集团军群主力负责突击苏军防守薄弱的北高加索方向, 占领苏联南部地区;B集团军群及第6集团军对斯大林格勒方向实施突击,占领伏尔加河下游广大地域。德B集团军群的攻势 凶猛,很快在苏军斯大林格勒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大缺口。危急之际,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大本营代表于7月23日飞赴斯大 林格勒前线;他断然决定使用手头仅有的一个坦克集团军对德军实施反突击。25日,苏坦克第1集团军发起反突击行动,使 德军被迫转入防御态势;随后苏坦克第4集团军也从另一方向加入反突击行动,逼迫德军退出了斯大林格勒的进攻方向。华西 列夫斯基在危急关头的断然举措,虽未能一举歼灭德军进攻部队,但打乱了德军行动计划,并使其丧失了迅速进攻的能力和机 会,从而使希特勒在快速进攻中占领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企图成为了泡影。

  不肯善罢甘休的希特勒立即着手部署对斯大林格勒的二度进攻。鉴于德军的动向,斯大林重新编配了斯大林格勒守军 :以叶寥缅科上将为司令官的东南方面军(军事委员是后来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尼基塔·赫鲁晓夫)下辖有第51、第57 、第64集团军,坦克第13军,空军第18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以戈尔多夫中将为司令官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下辖有 第21、第62、第63集团军,坦克第4集团军、第28军,空军第8、第16集团军。而作为大本营代表的华西列夫斯基 上将直接协调和领导,对这两个方面军拥有最终指挥权。

  8月19日,德军从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第一次直接进攻,德军的航空轰炸使斯大林格勒整座城市变成了废墟 ;华西列夫斯基在炮火中指挥守军顽强抵抗。9月1日,他奉召离开前线,返回莫斯科继续领导总参谋部的工作,接替他前线 指挥职务的是刚刚被任命为最高副统帅的朱可夫。此后的战斗更加艰苦,参加斯大林格勒巷战的一名德军士兵写道:“想想斯 大林格勒大战80个昼夜肉搏拼杀的情景吧,街道不再是用公尺来计算,而是用尸体做单位来丈量的。斯大林格勒不再像座城 市,她淹没在一片漫无边际的浓烟烈火之中,就像一座炉火映红的大熔炉……”。

  9月上旬,战事处于胶着状态。斯大林召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着手拟定反击计划。月底,两位将领拟定的反击 计划获得斯大林批准,被定名为“乌兰进攻计划”。

  10月,华西列夫斯基及其总参谋部为乌兰战役制定了详细计划;于11月中旬获得苏共中央政治局和大本营的批准 。为达成战役进攻的突然性,善战的最高副统帅朱可夫赴西方方面军司令部承担诱攻使命,华西列夫斯基出任南部战线史达林 格勒地域作战的总指挥官,在斯大林格勒前线坐镇指挥。

  11月19日晨,乌兰战役打响,苏军的突击行动进展顺利。23日,苏军通过对卡拉奇方向的向心突击,完成了对 斯大林格勒地域德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的合围。这是德军入侵苏联后首次陷入大合围之中。次日,华西列夫斯基指挥 手下的三个方面军向被围德军发起进攻,但遭到30万德军的顽强抗击(原先认为被围德军兵力仅有9万人),战事陷入僵持 之中。华西列夫斯基为自己未能亲自核准敌情的失误而深感懊悔;斯大林也发来电报,温和地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12月中旬,获得增援的华西列夫斯基指挥苏军向被围困的德军再次发起进攻,很快就取得了进展。尽管如此,战事 仍很激烈,白雪覆盖的大地很快就全部化成了焦土。德军曼斯坦因集团驰援被困保卢斯集团的行动,被苏军部队打退。194 3年1月8日,苏军向德军保卢斯集团发出劝降书;在得不到回音的情况下,苏军发起了最后的强大攻击。激战两周后,保卢 斯向柏林报告说:“溃败已经不可避免。我请求立即允许投降,以挽救残部生命。”但希特勒根本不批准这一投降请求。1月 30日,苏军的进攻取得了最后胜利,保卢斯本人也沦为战俘。斯大林格勒会战终于降下了帷幕。

  1942年冬,华西列夫斯基基本上是在斯大林格勒前线度过的。就连12月31日这个迎接新年的夜晚,他仍是在 指挥所里指挥苏军阻敌增援,斯大林在零时专门打来电话以示慰问和嘉奖。1月18日,在战局进展很大的情况下,华西列夫 斯基被授予大将军衔(同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并被授予“苏沃洛夫一级勋章”,这是苏军第一次向高级将领 颁发象征统帅级别的奖章(同时获此勋章的有朱可夫、沃罗诺夫、瓦图京、叶寥缅科、罗科索夫斯基等)。

  年富力强的苏联元帅

  1943年1月,在斯大林格勒战局几定之际,华西列夫斯基大将奉命调赴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部,以最高统帅部大 本营代表的身份负责准备与实施在顿河中上游地区的一次新的进攻战役。

  2月16日,当华西列夫斯基大将正在顿河中游组织沃罗涅日方面军和勃良斯克方面军实施哈尔科夫战役之时,苏联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授予他“苏联元帅”这一最高军阶以表彰他为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所奠定的基础。华西列夫斯基 本人对此感到很意外,这位时年只有48岁的元帅晚年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1943年2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 埃主席团发布了也授予我以‘苏联元帅’的命令,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获得大将军衔才个把月,仅就这一点来说,这个命 令也使我感到突然。老实说,我认为他们对我的工作所做的这种评价,未免过高了一些。”这短短几行文字,显露出华西列夫 斯基元帅谦逊的美德和时刻清醒的头脑。

  晋升最高军衔三天后,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奉召返回莫斯科,斯大林告诉他: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决定立即在莫斯科中央 方向发起一场旨在消灭德军中央集群主力并将战线向西大大推进的重大战役;派他负责领导和协调西方方面军左翼部队以及勃 良斯克方面军、中央方面军(原顿河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作战行动。

  但在2月中旬,德军在南部战场发动强大攻势,迫使已推进到第聂伯河附近地域的苏西南方面军不得不快速后撤,从 而使苏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受到严重威胁。3月上旬,德军再次发动强劲攻势,华西列夫斯基率沃罗涅日方面军于中旬被迫撤 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域。他为此感到痛心疾首,他说:“在向后退却的时候,我们边撤边这样鼓励自己:相信不久之后 ,我们一定会重新解放这些地方。我们很快就会杀回来的。”

  面对危局,最高副统帅朱可夫亲赴危地,与华西列夫斯基等人组织部队于3月下旬在沿北顿涅茨河,而后经戈斯季谢 沃──贝科夫卡──德米特里耶夫卡──红亚鲁加──克拉斯诺波里耶一线建立起了牢固的防御正面。此后,苏军在库尔斯克 地域暂时转入战略防御,整个苏德战场在总体上出现了一段平静的时光。斯大林原计划在莫斯科中央方向向西推进的进攻战略 也就此告罢。

  在库尔斯克严密布防的苏军有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计有10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2个坦克集团军和2个 空军集团军。3月22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奉召返回大本营,参加拟订库尔斯克会战计划。大本营预备队的10个集团军被 编入由波波夫中将为司令官的草原方面军,准备参加此次会战。会战计划的拟订,经过了一段严谨而周密的时日。4月中旬, 仅有4人参加的大本营特别会议作出了绝密决定:在库尔斯克以北和以南集中苏军主力,用积极的防御战拖垮德军,再转入反 攻并歼灭之;此后在哈尔科夫、波尔塔瓦和基辅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将德军彻底逐出西南广大地域。会议另外还设有一个预备 行动方案:若德军在库尔斯克附近发动进攻或长期拖延进攻时间,苏军就转而采取积极进攻的行动。

  1943年5月,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即国防部)进行了改组;斯大林任人民委员(即部长),朱可夫和华西列夫 斯基均任副人民委员(即副部长)。为了保密,苏军高级指挥人员统一变更了新的化名。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被派往沃罗涅日方 面军,负责协调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战役行动。7月2日凌晨,苏军总参谋部终于搞到了德军将在近几天内发动进攻的情 报,并命令各部队立即进入临战状态。

  7月5日凌晨2时30分,华西列夫斯基指挥沃罗涅日方面军对德军实施了炮火和航空兵的反准备,以震耳欲聋的炮 声和大地的颤抖拉开了库尔斯克大会战的大幕。清晨6时,受到部分损失的德军仍然发动了进攻;交战前沿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希特勒特别重视德军准备已久的此次进攻行动,他在进攻命令中指出:“这次进攻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应迅速完成并取得决 定性的胜利。这次进攻应使我们得以掌握今年春夏两季的主动权。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应当使用精锐的兵团、最好的武器、有 才干的指挥官和大量的弹药。每个指挥官和每个士兵,都必须深刻理解这次进攻的决定性意义。库尔斯克地区的胜利应当成为 照耀世界的火炮。”

  德军的进攻势头很盛,但遭到苏军顽强而有效的抗击;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一直在作战第一线实施适时而准确的指挥。 一个星期之后,德军的攻势衰减;到7月16日,苏军完全丧失了攻击能力,开始向后退却。至此,西南战线上苏军的防御作 战阶段宣告结束。

  8月3日,华西列夫斯基指挥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开始实施大规模进攻行动;苏军于7日收复博戈杜霍夫; 11日跨越哈尔科夫──波尔塔瓦铁路;23日收复哈尔科夫。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是苏军在战争中收复的首座大 城市;莫斯科于23日21时以224门礼炮齐鸣20响以示庆贺。

  库尔斯克大会战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德军损失惨重:30个师[其中有7个坦克师]50多万人,1500辆坦克 ,3500多架作战飞机,3000多门火炮。苏军通过此役使德军大丧元气,被迫转入战略防御。前西德历史学家格利茨曾 经评论说:“库尔斯克弧形地带大会战对于德军是致命危机的开端。”

  转 战 第 聂 伯 河

  如同年初斯大林格勒会战时的情形一样,当苏军在库尔斯克攻势正盛时,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于8月6日在前线接到新 的命令:要求西南方面军立即向南实施主要突击,与南方方面军采取协同动作,力争全歼德军顿巴斯集团,并收复戈尔洛夫卡 和顿涅茨克。华西列夫斯基负责领导和协调两个方面军的行动,并将其计划上报大本营审批。

  其实,此项新的作战安排来自于不久前华西列夫斯基与朱克夫的建议。建议获得采纳后,华西列夫斯基充满了必胜的 信心。但他还是不敢吊以轻心,而是深入部队了解情况。在某部坦克师,年近五十的元帅还亲自钻进一辆T-34型坦克,请 连长讲解如何发射炮弹和使用机枪的操作规程。

  8月16日,华西列夫斯基指挥西南方面军右翼突击集团如期发动进攻;德军拼死抵抗,战场上尸横遍地而难辨敌我 ,苏军攻势进展缓慢;华西列夫斯基亲赴一线指挥作战。8月底,德军的“米乌斯防线”被彻底击溃,德军后撤至第聂伯河一 线。9月上旬,华西列夫斯基率部收复了顿巴斯广大地区;铁路枢纽巴尔文科沃、钢铁工业中心马里乌波利以及顿涅茨克、沃 尔诺瓦哈等一批城市相继获得解放。

  至此,战场南翼的战略主动权已被苏军掌握。德南部集团军群司令官曼斯坦因哀叹道:“到8月底,仅我们集团军群 就损失了7名师长、38名团长和252名营长,我们的兵员和物资已经衰竭。我们没有预料到苏军在军事上,以及在本国发 展军事工业方面会表现出如此巨大的组织才能。我们遇到了一条一个脑袋被砍掉又在原来的地方长出两个脑袋来的真正的多头 蛇。”

  面对有利的战局,苏军下一步就是要通过连续作战不让德军在第聂伯河一线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在行进中强渡第聂伯 河并夺取该河中下游附近的战略要地和登陆场。9月18日,身在前线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与斯大林商定了下一步的作战行动 计划。9月26日,华西列夫斯基指挥南方方面军发起强大攻势;一周后,德军全线溃退。10月13日,南方方面军攻克通 往克里米亚半岛和第聂伯河下游的咽喉要地美利托波尔城。

  西南方面军的突击行动始于10月1日清晨。13日夜,苏军集中3个集团军、1个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的强大兵 力,对第聂伯河下游突出部上的扎波罗热实施强攻。这是苏德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夜战,坦克群的大灯使黑夜变成了白昼 ;10个小时后苏军攻克了扎波罗热。至此,第聂伯河会战胜利结束。

  在长达700多公里的宽大正面强渡水深流急的第聂伯河,是一场艰苦的作战;此役的胜利使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地 区全部解放。为此役竭尽全力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在《毕生的事业》一书中自豪地写道:“夺取第聂伯河的会战,战果辉煌。 在很宽的地带上强渡第聂伯河这样又宽又深的大河,实际上是从行进间实施的,而在对岸夺取登陆场时又遇到了法西斯军队的 猛烈抵抗。强渡该河并夺取登陆场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应归功于红军的高昂士气、士兵的集体主义和军事首长杰出的指挥艺 术。此后,苏军牢牢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而对于德国,战局却在越来越快地继续恶化,这预示着法西斯集团已经开始瓦解了。 ”

  收复克里米亚半岛

  1943年12月中旬,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奉召回到了离别半年之久的莫斯科,以总参谋长的身份参加最高统帅部大 本营的作战会议。他在会议上总结了各个战场的战况和作战经验,分析了战局及其发展趋势。自开战以来,苏军已全歼或俘敌 56个师,重创162个师;击毁敌坦克7000多辆、作战飞机14000多架和各型火炮50000多门;收复了沦丧国 土的一半以上。此次会议确定了1943-1944年冬季作战的主要任务,重点是在战线的南北两端分别收复克里米亚半岛 和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华西列夫斯基及其总参谋部为冬季作战制定了具体的战役行动计划。12月21日,华西列夫斯 基元帅重返前线,继续指挥乌克兰第3方面军(原西南方面军)和乌克兰第4方面军(原南方方面军),为冬季作战做各种准 备。

  此时,希特勒严令德军死守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域的产粮区和拥有丰富矿藏的克里米亚半岛;扼守该二地区的德军 部队有曼斯坦因元帅的南部集团军群和克利斯特元帅的A集团军群,总兵力达176万人,拥有16800门火炮及迫击炮、 2200辆坦克、1640架作战飞机。

  12月24日,由朱可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原沃罗涅日方面军)和乌克兰第2方面军(原草原方面军) 率先发起进攻,一举击溃德军。随后,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自己的两个方面军进攻尼科波尔地域突出部,但进展不顺利(因 部分兵力被抽调给朱可夫)。经过风雪漫天的苦战,华西列夫斯基所部于1944年2月8日收复“锰都”尼科波尔。至此, 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合作完成了冬季作战的第一阶段任务:切断或消灭德军伸向第聂伯河方向的两大主要突出部并迫使其后 撤。

  3月初,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又领导修订了冬季作战的第二阶段计划,任务是全线打破德军之防御并将其逐出第聂伯河 右岸乌克兰地域,在行进中分割歼灭德南部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3月4日,苏军开始进攻行动,进展顺利。华西列夫斯基 和朱可夫共同建议斯大林修改原定作战计划,大胆扩大战果,早日收复全部失地并出境击敌。此项建议获得采纳,大大提前了 苏德战场的战争进程。

  4月2日,华西列夫斯基指挥乌克兰第3方面军[司令为马利诺夫斯基]下辖的四个集团军的优势兵力,对黑海重镇 敖德萨发起进攻。为保护这座美丽的历史名城,华西列夫斯基下令禁止动用火炮和飞机及军舰主炮;4月10日,终于艰难地 解放了该城,毙俘德军5万多人,缴获各种装备和弹药可供5至7个整编师之用。就在这一天,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 一枚最高军事勋章──“胜利勋章”[同获此项殊荣的仅有朱可夫];奖词是:“由于出色地完成最高统帅部赋予的领导大规 模战役的任务,从而在粉碎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的事业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斯大林还亲自打电话向华西列夫斯基表示祝贺, 并告诉他下一步的使命是指挥苏军收复克里米亚半岛。

  插入黑海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是通往欧洲和近东的重要海上通道,气候宜人,景色优美,物产丰饶。早在1944年 4月时,克里米亚半岛由德军恩内克上将指挥的第17集团军20万人驻守,共筑有七道防御线;苏军准备投入进攻的兵力超 过30万人。为确保进攻的胜利,斯大林还派苏军元老级人物伏罗希洛夫元帅面谕了旧部华西列夫斯基;十多年前伏罗希洛夫 担任莫斯科军区司令时,就很偏爱手下的这位团长。

  4月8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命令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对克里米亚半岛发动进攻。11日,苏军两路进攻部 队分别收复赞科伊和攻克彼列科普防线,莫斯科为此鸣礼炮庆贺;13日,收复辛菲罗波尔城,莫斯科礼炮再次鸣响。华西列 夫斯基在托尔布欣的司令部里指导作战,协调关系;而溃败的德军部队纷纷涌入塞瓦斯托波尔城,重新集结兵力布置防御。

  希特勒决心死守塞瓦斯托波尔,他任命阿尔门丁格上将取代恩内克上将出任第17集团军司令官,并向该部守军发放 双倍军饷,还许愿立功者可获得这里的土地。希特勒甚至寻求到死守该城的历史依据──他命令说:“我要求每个日尔曼民族 的人,不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必须用生命来守卫这个哥特人的最后堡垒”。阿尔门丁格上将在就职训令中说:“我接到了要 保卫塞瓦斯托波尔登陆场每一寸土地的命令。我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名副其实地进行防御作战;要求每一个人都不许后退并守住 每一道堑壕,每一个弹坑和每一个掩体。万一被敌人的战车突破,步兵应该留在自己的阵地上使用大威力的反坦克兵器把它消 灭于阵地前沿或防御纵深。军队的荣誉就在于保卫委托给我们的每一寸土地!德意志在等待我们履行自己的职责!”

  为攻取德军拼死据守的塞瓦斯托波尔,华西列夫斯基为进攻方案绞尽了脑汁,终于拟定了精确有效的进攻计划。5月 5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命令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近卫第2集团军实施侧翼进攻,诱敌相抗。7日,整个方面军在德军自认为 万无一失的彭萨山方向发起强大攻势,迅速撕开一条长达9公里的口子。经过数十小时的肉搏战,于5月10日终于收复了这 座堡垒城市;并于随后几天内彻底肃清整个克里米亚半岛之残敌。时刻未离开前线指挥所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受到了斯大林发 来的嘉奖令;莫斯科又一次鸣响了祝捷的礼炮。

  此役的胜利确实来之不易:1941至1942年,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用了整整250天才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 并进一步加固了这座堡垒城市;而华西列夫斯基率部仅用35天就一举收复之。在欢庆胜利之时,也发生了一件遗憾的事情, 华西列夫斯基在乘坐越野车巡视收复失地时,不幸触发地雷而导致头部重伤,但所幸得到了及时而有效的救治。

  从白俄罗斯到波罗的海沿岸

  当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率部猛攻塞瓦斯托波尔之际,苏联最高统帅部已着手考虑1944年夏季战役问题;斯大林决心 实施一场白俄罗斯战役,歼灭斯摩棱斯克以西广大正面上的德中央集团军群,收复沦入敌手的白俄罗斯。在医院住院治疗头伤 时,华西列夫斯基一直在考虑夏季战役计划。此次战役被定名为“巴格拉季昂”;它取自于俄国名将比得·伊万诺维奇·巴格 拉季昂的姓氏,他曾于1812年击败了远征俄国的法皇拿破仑一世。“巴格拉季昂”计划受到保密处理,此外苏军还在南方 的乌克兰有意造成准备重兵进攻的假象,收到了实效。

  德中央集团军群由坦克第3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9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组成,共有42个师的兵力;其侧翼兵力 有21个师。为确保战役的胜利,苏军调集了优势进攻兵力;并在进攻线的南北两端安排由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 第2方面军承担掩护性侧翼进攻任务。

  5月20日,伤愈出院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参加了小范围的绝密作战会议,在最高范围内审定战役行动细节。30日 ,全部内容仅由一份短文和一幅计划图构成的“巴格拉季昂”计划获得最终的批准。华西列夫斯基对该计划做了这样的评论: “这一计划简单明了,同时既大胆又宏伟。……计划的大胆,来源于不惧怕敌人的对策而力图在这一战略方向上实施对整个夏 季战局有决定意义的突击。能够证明计划宏伟的是,计划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意义,其 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6月4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从莫斯科飞赴斯摩棱斯克前线A集团军集结地域,执行大本营代表的使命,全力检查落 实进攻前的各项准备工作。6月22日夜,在德军侵苏三周年之际,苏军强大进攻部队进入进攻出发阵地,做好了突击准备。 23日清晨6时,华西列夫斯基统辖的A集团军以猛烈的炮火和航空轰炸,拉开了进攻的序幕;当日的推进纵深就达到了15 公里。26日,收复维捷勃斯克,莫斯科用224门礼炮的20响齐鸣来遥致祝贺。次日又收复了奥尔沙。7月1日,收复白 俄罗斯首府明斯克西北部的屏障鲍里索夫。7月3日,从南北两端合攻明斯克的白俄罗斯第1和第3两大方面军在明斯克市中 心胜利会师,并继续追击德中央集团军群之残部。

  自7月中旬至8月下旬,苏军西进的进攻扇面不断前伸:完全收复了进攻扇面中部的白俄罗斯,其两翼和前部的乌克 兰、波兰东部、立陶宛也获解放;苏军西进了整整600公里,兵锋直指波兰首都华沙城下。此时,苏联最高统帅部又着手要 消灭德北部集团军群、收复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没有参加向西部方向挺进的指挥工作,转而奉命协调指挥整 个北部战区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第2方面军。

  7月25日,华西列夫斯基命令奥布霍夫上将的近卫机械化第3军向德军收缩防守的希奥利艾实施突击,于次日收复 该城。随后,该军转头向北挺进,迅速攻克约尼什基斯。30日,苏军先头部队的一个旅穿插到图库姆斯和克拉普卡尔恩斯地 域的海岸附近,切断了德军由波罗的海沿岸撤往东普鲁士的退路;次日又攻克这条退路上的主要交通枢纽米塔瓦[叶尔加瓦] 。至此,在波罗的海沿岸战区,苏军前沿战线已大大前伸,整个德军北部集团军群已失去同德国本土的陆路联系。

  最高统帅部训令大本营代表华西列夫斯基不仅要负责协调、而且要直接指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 、第2方面军的战役作战行动。这是一种由大本营直接指挥各个方面军的新指挥形式,意在为下一步减少境外进攻作战的指挥 层次做准备。华西列夫斯基对此评论说:“这种工作丰富了我的经验,而且在我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时对我大有裨益。”

  8月10日,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在北部发起塔尔图进攻战役;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于13日攻克马顿那。 德军进行顽强抵抗,并于8月16日实施突击,获得了一条长1000公里、宽50公里的防御地带,打通了撤往德国的陆上 退路。

  德军突击的得手,表明其仍有相当规模的兵力及作战能力。为此,斯大林于8月底命令华西列夫斯基全力准备新的进 攻,并命令他负责全权指挥波罗的海沿岸第1、第2、第3方面军的作战行动,卸掉他对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指挥任务。到9 月上旬,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手下的波罗的海沿岸三个方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共有总兵力90多万人,火炮及迫击炮近175 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000多辆,作战飞机3500多架;此外海军波罗的海舰队还奉命在海上支援列宁格勒方面军在 爱沙尼亚地区的作战。而苏军当面之敌总兵力有70多万人,火炮及迫击炮700多门,坦克和强击炮1216辆,作战飞机 近400架。显然,在兵力的对比和战场的态势上,苏军已占有优势;但德军的优势则在于他们不仅特别熟悉地形,而且筑设 有坚固的堡垒防御工事。

  9月14日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手下的波罗的海沿岸三个方面军在忽然降临的暴风雪中同时向德军发起了进攻;1 7日,列宁格勒方面军也发起攻击行动。德军开始有些措不及手,但很快就实施顽强抵抗;经过一个星期的激烈战斗,苏军的 进攻战线才推进了60至80公里。

  为了再次切断德军从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通往德国的陆上退路而全歼德北部集团军群,华西列夫斯基建议同时实施麦麦 尔战役,被斯大林采纳。为确保这一主要战略方向作战的胜利,大本营对指挥做了调整:华西列夫斯基由指挥波罗的海沿岸第 1、第2、第3方面军,改为指挥用于麦麦尔战役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

  10月5日,苏军以340架重型轰炸机和240架强击机的轰炸及对地攻击行动,拉开了麦麦尔战役的帷幕。德军 已将重兵投往正在酣战的里加方向,万万没有想到苏军会在麦麦尔方向组织强大攻势。五天之后,攻势凶猛的苏军终于彻底切 断了德北部集团军群回国的退路。40个师的德军已无退路,被迫边打边撤往预先构筑的库尔兰防御地带[即“库尔兰圈”] 。几天后,苏军收复拉脱维亚首府里加;解放了爱沙尼亚全境。

  10月中旬,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仅剩下“库尔兰圈”内有33个师的德军。在这个地势极为复杂的半岛上,德军 拥有相当大的内部纵深和相应的机动自由。10月16日至12月初,苏军多次发起攻击,但均未能得手。于是,大本营决定 对该部德军实施严冬的陆、海、空立体封锁。从10月16日至1945年1月13日,华西列夫斯基始终在波罗的海沿岸地 区指挥战事;但他又一次遭遇险情:苏军一名上尉侦察连长驾车撞翻了华西列夫斯基乘坐的汽车,造成他两根肋骨骨折。这名 上尉看到伤者的元帅肩章时,吓得立即掏出手枪请求元帅枪毙自己;但谦逊的华西列夫斯基却安慰了被吓呆了的上尉,并在事 后替这名上尉向其上司说情。令元帅可以自慰的是,这名肇事的年轻无名上尉并没有辜负元帅的厚爱,他在后来的战事中因完 成重要侦察任务而被授予了“苏联英雄”的称号。

  挺 兵 东 普 鲁 士

  东普鲁士,是令包括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在内的每一个俄国人都耿耿于怀的地方:两次世界大战,德军都是从东普鲁士 出发进攻俄国。从此次苏德战争开始之前直到1944年冬季,有“狼穴”之称的希特勒德国统帅部大本营一直就设在东普鲁 士的拉斯登堡附近的丛林地下。德军在东普鲁士构筑了庞大的堡垒防御体系,防御总深度达150至200公里。这些堡垒防 御工事不仅有坚固的正面阵地和斜切阵地,而且配置有无数的永备地下暗堡,其工程技术手段和火力配系安排,均堪称为世界 一流。1945年1月,希特勒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大部在白俄罗斯已被歼)残部改建成北方集团军群,专门驻守东普鲁士 。该集团军群下辖有战车第3集团军、第4和第2集团军,计有41个师又1个旅共58万人;另有由20万人组成的民众冲 锋队;共拥有火炮及迫击炮8200门、坦克和强击炮700辆、作战飞机515架。

  早在1944年11月,苏军大本营就开始考虑东普鲁士战役计划。当华西列夫斯基尚未完全脱离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的前线事务时,苏军于1945年1月13日就开始了东普鲁士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行动。苏军大本营规定东普鲁士战役的总 目标是:切断驻守在东普鲁士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同其他德军部队的联系,并将该集团军群逼至海边加以分割歼灭,肃清整个 东普鲁士境内的德军。参加此次战役的苏军进攻部队是由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和由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 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苏军占有很大优势:兵员超过德军1.7倍,火炮及迫击炮超过1.6倍,坦克及自行火炮超过4. 4倍,作战飞机超过4.8倍。苏军上述两个方面军的部队共领取了各种口径的炮弹1330万发,各种枪弹6.2亿发,手 榴弹220万枚。

  1945年1月13日,苏军以超常规模的火力发起了东普鲁士战役的进攻行动。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在进攻之首日 ,就耗用了950多节火车车厢的主要弹药;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在进攻的首日和次日,耗用了1000多节火车车厢的主要 弹药。而为将这1950多节火车车厢的弹药从火车站运送到前线部队的阵地,就调用了近10万辆运输车辆。因此,此次战 役的弹药准备及其实际耗用量之大,在战争史上各次战役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苏军第一阶段的强劲攻势收效显著。到1月底,苏军攻占了整个东普鲁士东南、东北及北部的广大地区。白俄罗斯第 3方面军前出至哥尼斯堡南北两面的海边;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进抵被一个沙嘴与但泽湾分开的弗里齐斯──哈弗湾地带。至 此,东普鲁士德军集团已被挤至海边,与外界的交通被切断;北方集团军群被分割成为三个互不相连的部分。从总的战略上说 ,希特勒企图利用“库尔兰圈”、麦麦尔、哥尼斯堡一线德军突袭进攻柏林方向苏军侧翼的计划也彻底告破。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奉命于2月6日开始进行东普鲁士战役第二阶段的部署工作。2月10日,在他统率下的白俄罗斯 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发起了此次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行动,目标是最终消灭被分割合围的德军各集团。而 东普鲁士德军各集团已接到德国统帅部的命令,全力死守以期长久牵制苏军于该地区,而不使其转入柏林方向的进攻作战。在 此情形下,苏军东普鲁士战役第二阶段的战事进展缓慢,在德军坚固防御堡垒群面前,苏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到 2月15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各突击集团已逐渐丧失了进攻能力。

  2月17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飞赴莫斯科,向斯大林面禀战况。斯大林表示,东普鲁士战役必须加紧进行,因为要 尽早将参加该战役的两个方面军的兵力转投到柏林进攻战役,并要为下一步参加远东地区的未来对日作战进行必要的休整。斯 大林还向华西列夫斯基透露,准备将来派他赴远东地区指挥战事。而华西列夫斯基为集中精力指挥东普鲁士战役,当即直接请 求斯大林解除自己一直担任的苏军总参谋长一职,并建议由长期代自己掌管总参谋部的副总参谋长安东诺夫接任这一职务,而 自己仅继续保留副国防人民委员一职即可。斯大林见华西列夫斯基满脸诚恳和态度坚决的模样,便表示自己可考虑此请求,并 要征求苏共中央政治局的意见。但第二天又发生了新的情况: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官切尔尼亚霍夫大将不幸在前线阵亡了 。

  2月19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在莫斯科同时接到两份命令。第一份命令是任命他担任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官, 必须于21日到任视事。第二份命令是一份调整充实的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名单,上面写道:“经调整,苏联武装力量最高 统帅部大本营当由下列人员组成:最高统帅兼国防人民委员、苏联大元帅斯大林,副国防人民委员、苏联元帅朱可夫,副国防 人民委员、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副国防人民委员布尔加宁大将,苏军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大将,海军总司令库兹涅佐夫元帅 。”

  这次职位的变动,使华西列夫斯基本人感到有些困惑。其实,斯大林自有驭人的手法。华西列夫斯基以元帅之军衔去 接任大将的方面军司令官遗缺职务,既可看做是斯大林对东普鲁士战役进展缓慢的不满,亦可被看作是他对东普鲁士战役的格 外重视;而将华西列夫斯基提升成为大本营成员,则可视为这位元帅充任大将遗缺职务的一种补偿罢了。

  2月20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从莫斯科飞返东普鲁士战役前线,出任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官。鉴于战事进展困 难,为加强统一指挥,大本营于21日决定将参加东普鲁士战役的所有部队都统一划归到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建制之下;据 此,由巴格拉米扬大将为司令官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于24日撤并之后被改称为泽姆兰德集群,巴格拉米扬大将出任白 俄罗斯第3方面军副司令官兼泽姆兰德集群司令官。这样一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就成为苏军部队 中一支阵容特别庞大的方面军了。

  华西列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阵容自然是十分庞大,但连续的作战消耗,已使其各部队的突击力量受到较大 的损失;而此时他们又不可能得到进一步和及时的力量补充,因为苏军大本营已将主要力量投向了柏林进攻方向。有鉴于此, 华西列夫斯基提出建议:先暂时停止对德军泽姆兰德集团11个师的主动战斗,而是集中兵力去歼灭德军由19个师组成的海 尔斯贝格集团。最高统帅部接受了华西列夫斯基的这项建议。

  3月15日,华西列夫斯基指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下辖的6个集团军分别从东面和东南两个方向对海林根拜尔总方 向发起了分割突击行动,开始了分割聚歼德军海尔斯贝格集团的战役。苏军进攻部队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沼泽地里艰难地向前推 进;为及时将弹药运往最前线,不得不将大衣铺在泥泞的道路上让汽车运输队通过。经过为期两周的艰苦作战,苏军歼敌93 000人,俘敌46000人,缴获野战炮3560门、迫击炮1440门、坦克和强击炮600辆作战飞机128架;成功 地将德军海尔斯贝格集团在海林根拜尔分割为一左、一右两个包围圈中。

  此次进攻的战况是辉煌的,但战斗的艰苦和残酷,令华西列夫斯基永生难忘。他在日记中写道:“春泛使河水溢岸, 把整个地域都变成了沼泽。苏联军人跨过没膝的泥泞,冲破炮火和烟雾,直指法西斯集团的中心。敌人企图摆脱我军,慌忙跳 上驳船、舢板、轮船,随后就炸毁了堤坝。由于浪涛向平原倾泻,有上千的希特勒士兵葬身水上。而那些得以逃生的敌人又落 入了苏军的火网,我们的飞行员扫射了载着法西斯分子驶向海里的轮船和驳船……”

  紧接着,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和副手巴格拉米扬大将立即着手部署对哥尼斯堡德军的强攻准备工作。哥尼斯堡是一座坚 固要塞城市,德国守军有4个步兵师和一些独立团的正规部队以及一些要塞部队、警备部队、民众冲锋队等,总兵力约13万 人,拥有坦克和强击炮400多辆、火炮和迫击炮4000门、作战飞机170架。德军在该城的四周筑成了三道设有永备工 事和防坦克障碍物的防御阵地,市中心还建有一个非常坚固的古堡。德军决心死守哥尼斯堡。

  为确保对这座坚固要塞的攻击得手,苏军调集了50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有一半是大口径重炮,其中有数百门重 炮的口径达到203至305公厘;空军主帅戈洛瓦诺夫奉斯大林之命,亲率空军第18集团军的庞大轰炸机群也赶来助战。 4月2日,苏军以超大规模的炮火和航空兵火力的强大火力准备行动拉开了强攻的序幕。华西列夫斯基说,他从未亲眼目睹或 指挥过如此猛烈而持久的立体火力准备行动:在整整四天时间里,“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没有过瞬息的停止,当时很难想 象世界上还有安静二字的存在”。哥尼斯堡的整个城区和近郊完全陷入了一片昼夜不辨的火海之中。

  4月6日,在四天炮火准备之后的苏军坦克和步兵部队发起进攻;华西列夫斯基离开自己的方面军指挥所,不断穿梭 于前线的集团军指挥所。次日,苏军用6500架次的航空轰炸,在德军的钢铁混凝土工事上炸开了无数个缺口。突入城内的 苏军同德军进行了残酷的街巷肉搏战,一天后占领了三百多道街区,在城内形成了一个合围圈。4月8日,为避免无谓的伤亡 ,华西列夫斯基向德守军发出劝降通牒,但遭到顽敌的拒绝。

  接下来的街垒争夺战更加残酷,德军在暗堡中给苏军以很大伤亡。华西列夫斯基痛惜苏军士兵的生命损失,断然下令 苏军暂停战斗集中撤往各指定街区。4月9日清晨,华西列夫斯基命令苏军的5000门火炮和1500架飞机对有限的德军 固守区域实施了超饱和的炮火轰击和飞机地毯式轰炸。在不足一小时的毁灭性炮火袭击之后,德军纷纷挂出白旗,举手钻出各 个暗堡。当天夜间,苏军完全肃清全城德军,俘敌92000人[军官1800名]。被俘的哥尼斯堡德军守备司令官拉什中 将在接受审讯时坦诚供称说:“我怎么也不曾想到,像哥尼斯堡这样的要塞竟会如此迅速地陷落。俄国统帅部很好地拟定并且 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战役。在哥尼斯堡城下我们整整损失了10万大军。哥尼斯堡的失守,使我们失掉了最大的一个要塞和德国 在东方的支点。”

  希特勒曾盛称哥尼斯堡是德意志国家有史以来最好的城堡要塞,宣称它是“绝对攻不破的德意志精神堡垒”。该城堡 失陷后,希特勒气得暴跳如雷,用狂暴情绪缺席判处被俘的哥尼斯堡守军司令官拉什中将以死刑。而胜利的消息传回莫斯科时 ,首都响起324门祝捷礼炮的24响齐鸣,这是第一规格的祝捷礼炮。4月10日,斯大林亲自打来电话说,最高苏维埃主 席团已决定授予华西列夫斯基“苏联英雄”的称号,并要授予他第二枚“胜利勋章”。华西列夫斯基本人也激动不已,因为在 整个苏德战争中,仅有正副最高统帅大元帅斯大林和朱可夫元帅才与自己一样同获两枚“胜利勋章”。

  攻陷哥尼斯堡之后,东普鲁士全境仅有的泽姆兰德集团8个德军师已成为瓮中之鳖。4月11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 向他们发出最后通牒:“为避免不必要的流血,我要求你们必须在24小时内防下武器,停止抵抗,投降就俘。凡是停止抵抗 的将军和士兵,都将得到生命的保障和足够的饮食,并在战后予以遣返。所有的伤病者将立即得到医疗。……如果我的要求在 提出后的24小时内未被执行的话,那么你们就将会有被歼灭的危险。”

  劝降未获回音。4月13日清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命令5个集团军的兵力发起强攻。17日晚,苏军彻底肃清德军 泽姆兰德集团。希特勒的私人代表、在此坐镇指挥的科赫仓皇登上一艘破冰船逃走;他在起锚之际还严令士兵们必须战斗到最 后一个人。4月25日,苏军攻陷泽姆兰德半岛上的最大港口和最后一个要塞皮拉岛。

  至此,华西列夫斯基指挥的东普鲁士进攻战役获得全面的胜利。

  转任远东苏军总司令

  1945年4月27日,刚刚取得东普鲁士战役胜利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就奉命离开东普鲁士前线的白俄罗斯第3方 面军司令部,转而开始着手拟定远东地区的对日作战计划。

  此时的苏联和日本,可谓是旧怨新仇交加的一对冤家。我们不妨对两国关系做一番简要追述。早在1904年,沙俄 和日本就在中国境内进行了一场旨在争夺中国东北地区权益的日俄战争,结果是俄国告败。1920年,日本带头参与并策划 了14国联合武装干涉俄国新生红色政权的行动。1925年,日本和刚刚诞生的苏联建立外交关系,但远非友好邻邦。19 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移至伪满洲国都城新京[今长春]。苏联政府为阻止日本“北进”,于年底向日 本建议订立两国《互不侵犯条约》;一年后日本才迟迟表态拒绝接受此项建议。苏联不得不加强其在远东的陆、海军实力。

  1936年11月,日本和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东京──柏林”反苏反共轴心体系[意大利于次年 加入]1838年7月,日苏在哈桑湖发生冲突[即“张鼓峰事件”];华西列夫斯基当时作为苏军总参谋部战役训练处[作 战部的前身]处长,直接协助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元帅指挥苏军击退日军的进攻,受到苏共中央政治局的表彰。1939 年春末夏初,蒙满边境地区爆发诺门坎军事冲突,苏蒙联军大败日本关东军。

  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940年9月,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订立《同盟条约》 。1941年4月,苏联和日本签订为期五年的《中立条约》。

  1941年6月,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联;7月进攻莫斯科。日本政府拟定订《适应形势演变帝国国策纲要》,要对 苏联“秘密准备采取武力”。1942年,日本参谋本部拟订了攻占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作战计划。但日本进攻苏联的 企图均因苏德战场的局势而告罢。此后,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接连失利,而苏军对德国发起节节反攻,日本侵苏行动彻底无望 。

  1943年11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首次会晤时,斯大林原则同意在击败德国后立即准备对日 作战。1944年9月,斯大林首次指示苏军总参谋部计算出苏军在远东集结兵力所需的时间,以及兵力配置、战役保障等各 种资料和数据。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明确表示:在德国投降及欧战结束后2至3个月后,苏军将投入对日 作战[届时,为期五年的苏日《中立条约》将期满废止],并提出了不低的条件。4月上旬,当苏军猛攻柏林之际,苏联外交 部长莫洛托夫通知日本住苏联大使佐藤:苏联政府将如期终止为期五年的苏日《中立条约》。

  当华西列夫斯基于4月底在莫斯科领受新的远东使命时,苏军已有四个集团军已在此前相继被调赴远东地区;斯大林 和华西列夫斯基还设法调集了一批精干的高级军官前往远东地区。而苏军原先驻守远东地区的部队有后贝加尔方面军(亦称外 贝加尔方面军)、远东方面军(后改称为远东第2方面军)和滨海集群(后改称为远东第1方面军)。为严格保守秘密,对华 西列夫斯基元帅的远东方面军总司令任职命令直到7月30日才正式发布,此前华西列夫斯基的远东苏军总司令部一直被称为 “瓦西里耶夫上将作战组”,他本人也就暂时成为了佩带上将肩章的“瓦西里耶夫上将”,远东苏军的军级以下指挥官都不知 实情。从4月底到8月初,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一直在莫斯科以远东苏军总司令的的身份对远东战事进行秘密准备工作[以“瓦 西里耶夫上将作战组”的名义];而在公开场合则以副国防人民委员、大本营成员兼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官的身份出现, 甚至在6月24日的大型胜利阅兵式上,华西列夫斯基也是以后者的身份行进在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千人混成方阵的前面。

  1945年8月初,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正式公开出任远东苏军总司令(参谋长为伊凡诺夫上将)。斯大林破例赋予他 远远超出以往大本营代表的权限:“在这个岗位上,您拥有完全的决断权和指挥权,您甚至可以把您的司令部当成最高统帅部 的一个派出机构。当然,我也希望您经常不断地与我保持联系。”此时,远东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统辖的远东苏军由 后贝加尔方面军、远东方面军、滨海集群等部队组成。其具体编成情况如下:

  后贝加尔方面军(外贝加尔方面军)

  部署在满洲边境;方面军司令为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军事委员为捷夫钦科夫中将,参谋长为扎哈罗夫大将。下辖部队 有:克拉夫钦科上将的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柳德尼科夫上将的德39集团军;达尼洛夫上将的第17集团军;马纳加罗夫上 将的第53集团军;卢钦斯基中将的第36集团军;普利耶夫上将的苏蒙混合骑兵机械化集群;胡加科夫空军元帅的空军第1 2集团军。

  远东第2方面军(原远东方面军)

  部署在满洲东北;方面军司令为普尔卡耶夫大将,军事委员为列昂诺夫中将,参谋长为舍夫钦科中将。下辖部队有: 马莫诺夫中将的第15集团军;捷列欣中将的第2集团军;切列米索夫中将的第16集团军;格涅齐科少将的勘察加防区部队 ;日加列夫空军上将的空军第10集团军。

  远东第1方面军(原滨海集群)

  部署在满洲东部;集群司令为麦列茨科夫元帅,军事委员为什蒂科夫上将,参谋长为克鲁季科夫中将。下辖部队有: 别洛博罗多夫上将的第1集团军;克雷洛夫上将的第5集团军;奇斯加科夫上将的第25集团军;扎赫瓦塔耶夫中将的第35 集团军;瓦西里耶夫中将的机械化第10军;索科洛夫空军上将的空军第9集团军。

  此外,苏军参加远东对日作战的兵力还有尤马舍夫海军上将的太平洋舰队和安东诺夫海军少将的阿穆尔河(即黑龙江 )区舰队(亦称小太平洋舰队);该两支舰队均归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节制和指挥。

  为确保远离莫斯科的远东苏军总司令部能够高效率运转,斯大林除了赋予华西列夫斯基以极大的自主权之外,还特别 为他选派了一些得力的高级助手,其中有苏联空军总司令诺维科夫空军主帅、通信兵副司令普采尔采夫通信兵上将、炮兵副司 令奇斯加科夫炮兵元帅、后勤部副部长维诺格拉多夫上将、工程兵副总司令纳扎罗夫上将,还有由缅泽林采夫少将为首的一个 总参谋部工作小组9其成员全部都是在远东地区工作过或是远东问题专家)。华西列夫斯基对自己的远东苏军总司令部非常满 意,他曾表示说:“在我看来,成立远东苏军总司令部作为对远东苏军部队实行战略领导的机关是正确的。有了这样一个机关 ,就能有效地执行最高统帅部的指示,就能估计战役战略形势和军事政治形势的一切变化,并对这些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也 能就地给各个方面军以必要的帮助……”

  在组建远东苏军总司令部之前,苏联大本营及总参谋部鉴于日本关东军力量强大并在整个苏联边境线上都驻有重兵, 且日本空军和海军的作战基地离苏联国土不远而容易对苏联的战略目标和远东部队实施突击,因此他们拟订的苏军远东作战计 划是以防御为主的。后来由于战局和形势的积极发展变化,苏军总参谋部才向大本营提出了改防御为进攻的新的远东作战方针 。

  由山田乙三大将指挥的日本关东军是一支实力雄厚、战力强大的精锐部队,在1945年8月时拥有近100万的作 战兵力;其编成内有第1和第3方面军、独立第4集团军、空军第2集团军和松花江区舰队(后又增加了第17方面军和第5 集团军),此外还下辖有所谓“满洲国”、内蒙和绥远等省的近30万战力较弱的部队;关东军司令部设在伪“满洲国”首都 新京(今长春),另又在通化设有一个作战司令部。当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军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司 令部就联合研究了苏军可能的对日作战问题;日本陆军部于5月30日向关东军下达了新的对苏作战要点,规定作战目的为: “击溃入侵满洲之敌,确保京图线(新京──图门)以南、京连线(新京──大连)以东要地,以利于坚持前面作战。”要求 关东军在9月下旬前完成防御作战的作战物资后撤工作。

  到8月上旬时,日本关东军的防御部署情况大致如下:喜多诚一大将的第1方面军(司令部设在牡丹江市)负责伪“ 满洲国”东部的防御,下辖有第3集团军和第5集团军计10个步兵师团和1个旅团的兵力,全部展开在苏联滨海地区南部边 境上(主力部署于通向哈尔滨和牡丹江方向上)。后宫淳大将的第3方面军(司令部设在奉天[今沈阳]市)负责伪“满洲国 ”西部的防御,下辖有第30集团军和第44集团军计8个步兵师团、3个步兵旅团和1个坦克旅团的兵力,主要部署在蒙满 边境和奉天附近地区。上村干男中将的独立第4集团军(司令部设在齐齐哈尔)负责伪“满洲国”北部和西北部的防御,拥有 3个步兵师团和4个步兵旅团的兵力,分散部署在海拉尔、齐齐哈尔、哈尔滨和黑河一线。原田宇一郎中将的空军第2集团军 [司令部设在新京]负责为关东军提供空中掩护,拥有1500架作战飞机(但日方说能升空作战的不足150架)。上月良 夫中将的第17方面军(司令部设在汉城)是关东军的预备队,下辖有第34集团军和第59集团军计9个师团的兵力。此外 ,关东军司令部还有1个步兵师团、1个步兵旅团和1个坦克旅团的预备队,以及负有特殊使命的由侦察兵和防坦克狙击手组 成的敢死旅团。

  经过认真研究,华西列夫斯基认为日本关东军的部署及战略意图是防御性质的,其兵力配置和部署的最大弱点在于缺 乏可靠的后方。当然,华西列夫斯基也看到了日本关东军的长处在于他们已在滨海地区苏军进攻的正面,依靠天然地形屏障而 构筑了大纵深的坚固防御阵地体系,因此日军得以在满洲平原实施内线自由机动,可以迅速将部队调往苏军的进攻方向。华西 列夫斯基的远东苏军总司令部和苏军总参谋部联合制订了初步的作战计划:由后贝加尔方面军从蒙古境内实施进攻,同时由滨 海集群从滨海地区实施相向突击,远东方面军从北面越过黑龙江沿松花江实施突击。为了出奇制胜,华西列夫斯基提出将大量 的战车部队集中交付给后贝加尔方面军使用,要在日军料想不到的大兴安岭山脉实施坦克突击行动。

  1945年6月27日,即莫斯科胜利大阅兵礼仪的次日,最高统帅部审批了远东苏军的对日作战计划。第二天,斯 大林签发了给参战的各个方面军的作战训令,其要点是:以后贝加尔方面军的主力从蒙古和满洲交界的塔木斯克突出部实施突 击;以远东第2方面军[原远东方面军]的主力从哈巴罗夫斯克[即伯力]西南地域实施突击;以远东第1方面军[原滨海集 群]的主要兵力从滨海地区实施突击。突击的目的是分割日本关东军,将其孤立于中满和南满地区并加以分别歼灭。其中,后 贝加尔方面军的突击是主要方向。7月5日,华西列夫斯基从莫斯科飞赴赤塔的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部,将大本营的作战训令 面交该方面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并派专人将训令送给另两个方面军的司令麦列茨科夫元帅和普尔卡耶夫大将。7月16 日,前往柏林参加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的斯大林突然从波茨坦打电话指示华西列夫斯基准备提前在远东发动对日作战;8 月3日,返回莫斯科的斯大林召见了华西列夫斯基,他们商定在8月9──10日对日开战。

  8月6日上午8时15分,美军的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弹(51个小时后美军在长崎投 下了另一枚原子弹)。经过精确的安排,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于8月8日17时(日本东京时间是8月9日0时)在莫斯科 的克里姆林宫向日本驻苏联大使佐藤宣布:“苏联政府决定,为履行反法西斯盟国的应尽义务,将于1945年8月9日与贵 国进入战争状态。”

  就在莫洛托夫宣布对日开战的同一时间,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统辖的远东苏军三个方面军从三个方向同时向日军发起了 强大的突击行动。在强大的火力准备之后,苏军各方面军的攻势进展很快;特别是由克拉夫钦科上将指挥的近卫战车第6集团 军在大兴安岭的突击行动收到了奇效,在不到一周时间里已前出到满洲中部地区。华西列夫斯基激动地在日记中写道:“穿越 大兴安岭之役,是现代战争中无与伦比的英勇业绩。敌人没有料到,苏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竟能在一个星期之内通过几百 公里险峻的山路,出人意料的程度如此之大,而关东军从西北方面遭到的打击又如此之重,以至关东军从此就一决不振了。” 而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松村少将后来则在供词中坦称:“苏联在8月8日这天宣战,对关东军指挥部来说是异常突然的。同样 ,我们没有想到俄国人会进行这种闪电式的进攻,而且也没有想到俄国军队会这样快地穿越大兴安岭、戈壁荒漠和原始森林… …”

  在同盟国的一系列强劲攻势面前,日本军队根本就无力继续招架下去。8月15日12时,日本天皇在广播中发布了 日本有史以来的第一份投降诏令。但关东军仍然继续抵抗苏军的进攻(借口没有收到日军大本营的停战命令)。次日,苏联的 《真理报》发表了苏军总参谋长安东诺夫的公告,表示在日军真正放下武器投降之前,苏军远东部队将继续进攻日本。直到1 7日15时,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才通过广播向远东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请求停战,但没有任何一句交械投降 的话语;华西列夫斯基当然未予理睬。两个小时之后,山田大将又发电报给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表示自己已命令关东军部队停 止军事行动,向苏军投降。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这才向山田大将复电答复说:“一旦日军开始交械,苏军将停止战斗行动。”

  紧接着,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安排精干人马对中国东北的各个大城市进行了大胆的接受行动。18日19时,苏军远东 第1方面军副参谋长舍拉霍夫少将率领一支仅120人的伞兵分队飞抵了哈尔滨机场。19日晨,苏军后贝加尔方面军特命全 权代表阿尔乔缅科上校一行11人飞抵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所在地长春,这名勇敢的苏军上校只身一人闯进了关东军司令官山田 大将的办公室,使山田大将成为苏军的俘虏;此举惊呆了在此开会的日军高级将领。同日13时15分,苏军后贝加尔方面军 政治部主任普里图拉少将率一支225人的伞兵分队飞抵奉天(今沈阳)机场,恰巧俘获了企图从此地逃往日本的伪“满洲国 ”皇帝爱新觉罗·溥仪。20日,苏军后贝加尔方面军的一支200人的先遣分队接管了旅顺口和大连。到8月底,远东苏军 相继完成了对朝鲜、南库叶岛和千岛群岛的占领。至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的远东战役以击毙日军84000人、俘敌5 94000人的胜利而告终;远东苏军缴获甚丰:坦克600多辆,汽车2000多辆,火炮、迫击炮及掷弹筒3700门[ 个],机枪12000挺,战马13000匹,飞机861架,各种仓库679栋。指挥并赢得苏军远东战役伟大胜利的华西 列夫斯基元帅和远东苏军全体参战将士,每人都获得了一枚“战胜日本奖章”;而时年正好50岁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又一次 被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

  ···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又出任苏军总参谋长和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领 导了改组苏军和加强苏军军事训练的工作。1949年3月至1953年3月,出任苏联武装力量部部长(军事部长);19 53年至1957年出任国防部副部长;从1959年起,出任苏联国防部总监察组总监。1977年,82岁的华西列夫斯 基元帅与世长辞。他在晚年著有自己的回忆录《毕生的事业》,该书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军统帅部的经验具有很高 的参考价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队打了很多很大的硬仗,也涌现出了很多很著名的统帅人物;以“苏联红军智多星”而 著称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是一位特点鲜明的儒将。他待人谦和,热诚敦厚,特别尊重同僚和下属,作为军阶至高的元帅甚至还 为驾车撞伤自己的无名上尉说情开脱,充分显示了他谦逊的高尚情怀。斯大林在一次大捷之后曾对他笑言:“您指挥这么一大 批军队,而且干得不坏,但您自己也许连一个苍蝇都从来没有欺侮过。”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曾对大军统帅做过这样的论述:“衡量战争年代里统帅活动成绩的准绳,当然是完成战略性的方面 军和集团军战役的任务以及把敌人打得惨败的艺术。完全应该将那些在战场上最卓越地表现出自己的军事艺术和才能、勇敢和 比胜信念的军事首长列入统帅的行列。”对比之下,指挥苏军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本人,就不愧为是这样 一位伟大的统帅人物。





舰船知识信箱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和新浪网联合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