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将军寄语 中国军事 军事图片 武器纵横 国际风云 周边军情 战略视角 各国军力
   




关注与超越:中国军事改革历史透视(一)

http://jczs.sina.com.cn 2000年3月13日  皮明勇

  当21世纪即将来临之时, 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着军事革命。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话题,因为军事革命对于 一个国家和民族,既意味着机遇,也潜伏着灾难;这是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话题,许多次军事革命的反复实践,100 多 年人们对于军事革命的理论思考,使军事革命形成了自己丰厚的历史积淀,这当中蕴含着哲理,蕴含着经验教训;这是一个曾 经让中国人民产生切肤之痛的话题。中国曾经在近代军事革命中的落伍,并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从社会 发展的长时段中把握其本质的话题。正如历史学家所说的:“现实生活因夹杂着种种小事而显得模糊不清,历史的眼光却能简 化现实生活而揭露其真象”[1]。对于军事革命, 我们只有使用这种“历史的眼光”,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本质,明白它的 价值。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来避开未来军事建设中的暗礁险阻。历史可以昭示未来!

  (一) 世界近代历史上的六大军事革命

  近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先后发生过六大的军事革命,它们与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世界近代第一次军事革命发生在16至17世纪的欧洲:滑膛枪炮取代长矛刀剑,宣告了火器时代的到来;国家 统一供给和指挥的雇佣兵大量出现,新的军事制度在孕生;重装骑兵迅速从战场上隐退,步兵成为新的主角,炮兵开始受人瞩 目;古老的方阵失灵了,新的线式战斗队形受到将军们的青睐;海军的接舷战也渐被抛弃,炮击成为决胜的主要手段。

  当这次军事革命发生之时,中国正处于明末清初。从欧洲东来的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将西方的大炮带到了 中国,并在紫禁城里建起了造炮厂。中国的官绅们感受到这种“红夷大炮”的威力,不少人发出长嘘短叹。开明的徐光启、康 熙帝等人更是心向往之,颇下了一番向洋人学习的功夫。然而,当时的中国人对“红夷大炮”以外的西方军事却很少关注,即 使是对“红夷大炮”也仅有少数人在少数时间里注入了激情。这次军事革命可谓是与中国人擦肩而过,只是那时西方的殖民“ 祸水”还刚刚流向东方,还未能淹没中国人古老而高大的城池。

  到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近代第二次军事革命在欧洲和北美风起云涌:以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为 核心的这场军事革命,用资产阶级民族军队将封建雇佣军赶出了战争舞台,义务兵役制度风光一时,“帝王的战争变成了人民 的战争”[2];枪托弯曲并带有准星的火枪和威力更大的火炮在战场上开始亮相;部队的编制趋于合成化,出现了由步骑炮 诸兵种合成的军;就地征用与建立仓库相结合的新的补给方式,使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大为提高;旧的“机动战略”让位于决 战战略;呆板的线式战术让位于纵队与密集散兵线相结合的新战术;在军事理论方面出现天才若米尼和克劳塞维茨,他们各自 的代表作《战争艺术概论》和《战争论》影响深远。

  对于中国来说,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是它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期。乾隆皇帝正在为他 的“十全武功”沾沾自喜,朝野上下的士大夫们也正津津乐道于八股文章和汉学考据,“天朝上国”再次与军事革命失之交臂 。可这一次中国人已不再幸运,西方列强正是利用他们的军事革命的成果──船坚炮利──来征服中国。利玛窦、汤若望的后 辈们也不再将西洋的军事技术推荐给中国的朝廷,而是与鸦片贩子们一起策划罪恶的毒品战争,用船坚炮利敲开了中国的国门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中国在两次军事革命中无所作为的沉重代价。

  近代第三次军事革命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的欧洲、北美和东亚:后装枪炮取代前装枪炮,无烟火 药取代黑色火药,蒸汽舰船取代木制帆船;疏开的散兵线成为最基本的战斗队形,堑壕等野战工事被广泛采用;铁路运输用于 军事,军队的战略机动力大为提高;有线电报电话应运而生,部队的通讯联系明显改善;总参谋部成为军队最高统率机关,军 队的领导和指挥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海军进入“大炮巨舰”时代,以马汉为代表的海权论影响重大。由马克思、恩格斯等人 所创立的无产阶级军事学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也参与了第三次军事革命。李鸿章、左宗棠、丁日昌、张之洞等人在晚清所从事的军事 近代化事业,就是这次世界性军事革命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时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在很长的时间里(具体说来是 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并没有意识到中国需要进行一场军事革命,他们所从事的军事近代化事业也被局限在一个非常有限的范 围内,因而不具备军事革命的本质属性。中国人又一次成为军事革命的落伍者,并在与日本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甲午战争之后 ,中国人开始了可以真正称之为军事革命的新军编练运动,可惜为时已晚,不但清政府的政治、经济资源已消耗殆尽,更重要 的是,西方的第四次军事革命浪潮已经兴起,并很快便将过去的一切淹没了,中华民族随之陷入了更加悲惨的境地。

  世界近代第四次军事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特别是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中心:坦克、飞机、潜艇 、航空母舰和化学武器等新兵器纷纷出现,军队的面貌大为改观,空军、防空军、化学兵、装甲兵等新军兵种令人耳目一新; 陆军编制规模空前加大,出现了集团军群(方面军)甚至是方面军群;全民动员、总体战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一些国家军队 人数达到总人口的10%甚至20%,部分国家的总兵力多达上千万。部队的机械化、摩托化成为新的时尚;空地协同、步坦 协同和“闪击战”等新的作战样式纷纷被创造出来;在海战中,利用航母编队进行海上决战以及潜艇战和反潜战已是司空见惯 ;战场从平面变成了立体,从二维发展到三维。在军事理论方面,出现了空权论、装甲制胜论、“总体战”和“大战略”等著 名学说。

  当第四次军事革命的浪潮袭来之时,中国人在主观上对军事革命重要性的认识已远远超迈其前辈,不少人呼吁要 顺应军事革命的潮流,积极推行中国的军事改革。然而,在严重的内忧外患情况下,中国的军事变革已很难跟着时代潮流做一 种正规的运动,中国的特色占居了主导地位。结果,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十分不寻常的道路,尽管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但中华民族所付出的牺牲也是巨大的。

  近代以来的第五次军事革命,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它又被称为“核时代”的军事革命:导弹核 武器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导弹核部队成为新的军种,核战争成为新的作战样式,战略核防御成为新的重要的防御形式,核条 件下的常规力量体制编制和作战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在军事思想方面,出现了核战争理论和核威慑理论。

  在这次军事革命中,新中国以一种积极的姿态,成为勇敢的“弄潮儿”,并在较短的时间里进入了核技术国家行 列。“两弹”的试验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世界的战略格局。今天,虽然时隔30多年,它的巨大影响仍然继 续广泛存在着。

  近代以来的第六次军事革命,也就是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的新军事革命:可以将海湾战争作 为这场新军事革命的象征性起点。它的核心是新的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引起的作战方式的可能性变化, 和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而在军队规模、编制体制、兵役制度等方面所发生的一系列剧变。新的军事革命追求信息技术优势,指挥 与控制优势,计算机模拟技术优势,力量投送优势。信息战将成为未来最主要的战争形态,计算机将在战争中得到广泛运用, 战争将朝着精确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破坏性将有所减弱;战场将变得更加透明,战斗的可控性显著提高;在作战方法 上将强调远程打击、隐形打击、软打击、战区全纵深打击和联合打击。

  新军事革命在军队建设方面所引发的第一个大的变化,就是促使许多国家在“冷战”结束、国际关系趋于缓和的 情况下,纷纷采取措施适度削减军队数量,力图通过压缩规模以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为此,不少国家先后摈弃了“数量取胜 ”的传统信条。美军强调“用一支规模较小但更加灵活的军事力量,取代冷战时的军事结构”,它已经将总员额由原来的21 7 万减少到140万;俄罗斯军队已减少到150万人;法军由原来的56万减少到40万;英军由原来的33万减少到2 5万;东、西德统一前共有军队67万,现裁减到36万人。日军由原来的27万减少到23万。预计在未来10至20年内 ,美、俄两国的军队有可能分别压缩至100-120万以内。而英、法、德、 日等国军队则可能维持在20-30万之间 。与此同时, 西方一些国家军队的质量建设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战斗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根据美军自己的计算,美军 现在1 个装甲师的作战能力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1个坦克军,未来的1个数字化旅的作战能力又将超过现在的1个师 。

  新军事革命背景下军队建设的第二个大的变化是,许多国家相继改革其军队编制体制,以期达到精简指挥机构, 充实作战部队,提高合成水平,增强整体战斗力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部队的结构趋于混合化,指挥体制趋于“扁平网络化 ”,指挥层次明显减少,指挥的统一性明显增强,指挥的效率大大提高。

  新军事革命背景下军队建设的第三个大的变化是,一些国家相继取消义务兵役制度,转而实行志愿兵役制度,军 队的职业化水平明显提高。西方一些国家认为,现代军事的发展对军队官兵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义务兵役制已 不能满足一个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军队的需要”,而职业军人则具有受训时间长、专业技能好等优点。这样,就有利于保持部 队精干,提高部队的训练水平和战斗力。

  新的军事革命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对国际政治、经济都将产生巨大的、深刻的影响。它对 我们既是一次机会,又是一次空前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新的浪潮,我们必须牢记此前各次军事革命与中华民族兴衰荣辱间的 密切联系。我们必须意识到,时代已经逼着我们做出选择,却并没有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自由。我们只能勇敢地投身于这股 洪流之中。我们一定要能驾驭潮流,并努力争取能够参与制造潮流,否则我们就有被再一次淹没的危险。这是历史所给予我们 的警示。





舰船知识信箱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和新浪网联合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