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铁进逼航企紧急外拓 白云机场国际航线破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6日 17:01  金羊网-羊城晚报微博

  羊城晚报讯 记者曾颂报道:昨日中午13时,中国南航CZ329航班从白云机场首航腾空,飞往遥远的温哥华。这是广州首趟直飞加拿大的航线,也是白云机场第100条国际航线。而自广州举办亚运会以来,白云机场频密开通国际航线,已初步实现从“国内枢纽”向“国际枢纽”转型的战略。

  这场转型也折射出内地航空业的大势:面前有中国经济崛起、对外交流升温的市场诱惑,背后有高铁的步步进逼,发展国际航线势在必行。中国航企与国际“超级承运人”的正面竞争将很快开始。

  “国际空港”底气更足

  借着第16届亚运会,广州白云机场的国际航线业务也膨胀起来:斯里兰卡航空开通科伦坡至广州航线,土耳其航空开通伊斯坦布尔航线,缅甸航空开通仰光航线,沙特航空开通利雅得航线……机场的基地航空中国南航也频频发力,全面进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新开广州飞布里斯班和奥克兰航线;去年还开通广州至巴黎、首尔、洛杉矶、迪拜等地的多条航线。

  目前,白云机场已形成三大转乘体系:欧美-广州-大洋洲,东南亚-广州-东北亚和欧美,东北亚-广州-东南亚、南亚、大洋洲、中东和非洲。

  此前白云机场以国内航线为主,一方面是由于基地航空南航以国内市场为主,另一方面也由于香港机场占据了绝大部分客流;如今坐拥100条国际航线,更有号称“国际空港”的底气了。

  航企新增运力急寻出路

  如果仅看时下景气度,国际航线并没有多少油水。国金证券分析师黄金香表示,由于通胀高企以及前期日本地震的影响,“国际航线需求增速下降,但各航空公司纷纷在国际航线上投放运力,客座率就明显下滑”。业内认为,6月底留学生集中返国期间,国际航线才有盈利。

  既然如此,为何航企对外拓航线如此积极?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其中有清晰的战略意图,原因有二:首先是高铁进逼。据测算,武广高铁分走民航约三成客流,一些短途航空被动车组逼停;本月底,京沪高铁将杀入民航业盈利最丰厚的航路……尽管航空公司台面上说“共同做大蛋糕”,但客流被分、票价受压是不争事实,未来高铁“四纵四横”成型,影响将更深远。其次,国内枢纽航班时刻已基本饱和,航空公司要为新增的运力寻找出路,开拓国际市场是最自然的选择。“其实国际航线的盈利更大,只是现在还没做起来。”

  广州空港“潜力超香港”

  国航在北京经营国际航线10年,去年已迎来全面盈利;东航把基地摆在上海这座“最国际化城市”,颇得地利;广州交通多辐射内地,对外则有香港机场竞争,要建设“国际空港”多少有点尴尬。

  不过,白云机场与南方航空的外拓意图相当一致。南航借助广东离大洋洲较近的地利,已发展成中澳航线的最大承运人,且旅客中转比例超过50%。

  “南航一定要用好第六航权,经营重点不在价格而在运量。”前述分析师说。

  所谓第六航权,是指A国航空公司可以经营B国至C国航线,只要航班在A国中转。“南航有很多广州直飞欧美的航线,也有很多直飞澳洲的航线,所以如果它想开欧美飞澳洲、广州中转的航班,基础就很扎实。”

  业内人士认为,广州作为国内交通枢纽,其空港潜力必然超过香港———内地的人口、经济总量都是香港无法比拟的,内地旅客出国在广州中转,会比香港中转方便。“广州可能在通关、签证的服务细节方面跟不上,其他条件都比香港、新加坡好。”

  另一层竞争则在公司之间:国内航企能否直面汉莎等国际巨头?有分析师表示,旅客倾向于选择本国航空公司,当国人乘坐国际航班超过外国人时,国内航企就有广阔市场空间;其次,随着国内航企体量不断变大,采购成本也将相应下降,逐步获得“世界级”竞争力。

  今年广州新开多条国际航线

  首航日期    航线              承运人 

  1月4日    德里-广州-孟买      联邦快递 

  1月28日    科伦坡-曼谷-广州     斯里兰卡航空 

  1月31日    伊斯坦布尔-广州     土耳其航空 

  3月3日    仰光-广州       缅甸航空

  3月27日    吉得-利雅得-广州     沙特航空 

  4月8日    广州-奥克兰      南方航空 

  6月7日    广州-阿姆斯特丹     南方航空 

  6月15日    广州-温哥华      南方航空

(编辑:SN003)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国际航线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