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来到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后,就进入了为歼-10飞机的研制而刚刚成立的研究室,直接接手的是四大关键技术之一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研制工作。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是先进歼击机的典型标志,是歼-10飞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该系统技术难度大,风险高。在飞行过程中,如果电传飞控系统一旦出现问题,飞机就会失去控制,后果无法想像。
杨伟先后担任了该研究室余度管理与可靠性、飞控计算机、飞控系统综合、飞控铁鸟四个专业组的组长。他和同事们一起,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苦鏖战,先后完成了飞控系统的核心——飞行应用软件的开发,研制出了一流的飞控系统地面综合试验设施和可移动式飞控系统机上综合试验设施,确保了歼-10飞机的首飞安全。由于设计正确,试验充分,使得极具风险、技术难度巨大,最令人放心不下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成为了最让试飞员放心的系统。“飞控系统表现很好,飞行品质均为一级!”试飞员们对这套全新系统的评价很高。
1998年3月23日,歼-10飞机首飞这天,给杨伟安排的任务就是在飞机边上对飞控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按照正常的程序,只用检查一轮,但那一天,杨伟和他的团队一起,足足检查了3轮,确保一切满足首飞条件。当全部检查完毕后,杨伟对自己亲手研制出来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充满了信心,他对着当时在歼-10飞机上正在进行首飞准备的试飞员雷强竖起了两根大拇指头,告诉他:飞机准备好了!
“当时飞机正在转弯低速滑行,杨伟就一直对着我这样比划着,这个手势当时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信心。”雷强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的情形都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任务就是命令 责任就是动力
2001年,国防科工委任命杨伟为歼-10双座型飞机总设计师。与此同时,为加快枭龙战机的研制步伐,杨伟又被任命为枭龙飞机总设计师。
两项研制任务不期而遇,空前繁重的任务和重于泰山的责任,两副重担同时压在了杨伟的肩上。
一个是急需装备部队的国家重点型号指令性任务,军令如山;一个是签订了协议的国际合作项目,信誉至上。两个型号的研制节点几乎同步,都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首飞。若不能按时交付,不但前功尽弃,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国防利益和国家的信誉。
严峻的形势告诉杨伟:没有退路,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歼-10双座机时间紧,任务重,许多关键技术问题需要在研制过程中加以突破。经过多轮的方案论证与优化,杨伟带领同志们解决了作战与训练需求的矛盾,突破了总体气动布局、航电系统、飞控系统、燃油系统、氧气系统等系统的设计和综合优化等关键技术。在短短9个月内完成了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三个阶段。
2003年12月,歼-10双座飞机如期成功研制、实现首飞,并于2005年12月设计定型,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按照时间节点研制、完全满足战技指标要求,按时完成定型并同时交付部队的飞机,创造了我国第三代飞机研制周期最短的记录,被空军首长誉为我国少有的“不拖进度、不涨经费、不降指标”的大型军机项目。
在歼-10双座机研制工作有条不紊展开的同时,枭龙飞机的研发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作为枭龙飞机的总设计师,杨伟主持完成了设计方案调整,全机总体分区协调,全尺寸样机改造,结构、系统重点试验组建的任务。2001年9月枭龙飞机冻结技术状态,转入详细设计阶段。经过9个多月的辛勤努力和顽强拼搏,枭龙飞机的研制完成全部发图工作,提前进入生产阶段。
2003年8月25日“枭龙”首飞成功,在空中飞行了17分钟。当飞机安全落地的那一刹那,杨伟心里百感交集。枭龙飞机从冻结技术状态到实现首飞历时23个月,创造了我国飞机研制历史上的奇迹。在那一段风雨无阻的日子里,为了2个型号的研制成功,杨伟和广大的科研人员一道,与时间赛跑,向困难挑战,守住了2个型号研制节点,圆满地完成了被不少人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06年4月,装配了完整航电系统的枭龙飞机04架成功实现首飞。如今,枭龙飞机已经走出国门。2007年3月23日,“枭龙”飞机参加了巴基斯坦的国庆阅兵典礼,受到了巴方的高度赞誉。
相关专题:空军建军6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