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航传媒集团,中国航空报社和新浪网联合主办的新闻直播室有幸邀请到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张洪飚先生参加访谈。以下为访谈内容。
各位新浪网友大家上午好!
主持人孙伟(中航传媒集团副总编):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我们在北京航展上中航传媒集团,中国航空报社和新浪网联合主办的新闻直播室。今天非常荣幸请到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张洪飚总经理,张总您好,跟广大网友问声好。
张洪飚:广大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孙伟(中航传媒集团副总编):张总,在昨天第五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您是作为压轴大奖"特别贡献奖"得主出现在颁奖晚会上,有一段获奖感言非常精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您当时讲了您已经从事航空工业有46年的时间,在这46年时间,我们航空工业是1951年创建的,是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到今天已经有58年的时间了,您在航空工业工作了46年,在46年历史长河当中,您有一些特别深刻的印象、回忆,跟广大网友分享一下。
张洪飚:好。我从事航空46年,其中5年是在北京航空学院学习,因为学习航空,也是从事航空。北京航空学院毕业以后,就分到了哈尔滨东安机械厂,那个时候还不叫公司,叫工厂。我是1983年读完研究生以后,首先在工厂担任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总工程师助理、副厂长和东安公司总经理。在东安工作期间,我觉得我最满意的事情是提出了大企业、大生产的发展思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倡导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时也倡导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引入先进企业经营机制。
我对东安公司如何进一步加强管理,进一步按现代企业进行改造,做了一番思考,所以提出大企业大生产。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有的车间到厂外搞饭店,认为这就是放开搞活,发展第三产业。但是作为大型的发动机公司,这么办,无疑是不行的。所以提出必须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来管理好东安公司。
1985年,我担任东安公司生产副总经理,当时提出了精益生产,精益生产的提出,大大地压缩了生产成本,严格限制月初的星期天和月末的星期天加班。原则上不经过批准,不准排三班,提出了受控状态下弹性考核期,因为我刚当生产副厂长第一个月时,发动机装配试车车间连轴转,连续加班五天左右,月初全部换休。那怎么办呢?我允许下一月的三号完成任务。仍然算你完成这个月的任务,在考核的时候,不扣任何分数。因为30号装发动机、31号装发动机,装了箱子,未必就是1号就要发走,有的时候要等车皮,到4号、5号、6号。但是要同意任何人在下一个月3号完成任务,必须经过我批准。同时提出了生产用期,原来是停三开四,一个星期七天,停三天锅炉,开四天锅炉。后来提出停四开三,到最后提出停五开二。这样就大大地节约了能源。
到1989年我担任东安公司总经理的时候,要求在东安汽车发动机分厂开展准时生产活动,英文just in time,我自己亲自给研发班的组长授课,一共讲了五次,每次两个小时。它的核心是消除一切浪费,也就是现在精益管理的前身。接下来到1989年,我们提出了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以质量管理为重点,以经营生产为突破口,全面提高东安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以资金为核心,因为当时的财务管理要求分成三类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和销售收入资金。把这些指标统统分解下去,要求生产处管生产资金,一开始很难接受,但是这个厂非常可爱,提出了以后,他们就统一思想,当时讲如果你生产处不把生产资金给我管起来,你就是计划型的生产处,而不是商品经济下的生产处,既然是商品经济,你必须给我管生产资金。所以经过狠抓三项资金的管理,东安公司的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当年我们还提出了两大,一是大刀阔斧的整顿产品质量;二是大张旗鼓的大练基本功。
应当说在东安公司工作期间,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当时我们班子非常团结,行政科处以及各个分厂车间大家都非常配合,非常支持,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了航空航天工业部,就是1990年6月份,一开始我协助部领导分管航空发动机和民品。我在1992年9月6号,发动机公司召开的处以上干部会议上,提出了航空发动机行业的结构调整问题。当时强调了专业化分工,任何一个发动机工厂,公司都不能搞大而全、小而全。每一个发动机制造公司都应当有自己的特色,要有自己核心的技术特长。当时一共几个大型的发动机制造企业,那个时候我就认真规划,每一个企业最多发展三类零部件,这三类要搞成精良的,专业化特征非常强的这样的制造单位。所以提出“一分开”“两结合”“三部曲”的思路:一分开就是新增投入和过去的现状要分开;两结合,就是部里领导和企业自身认识这个方面的提高要结合起来。第二个阶段和怎么生产,对于这个企业形成的技术和管理基础结合起来;还有三部曲,发动机公司和企业做第一次规划,然后请部内有关司局特别是综合部门进行平衡,再进行论证,最后请科技委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叫一分开、两结合,三部曲,最后还有一个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哪个企业赞成这个思路,我们资金就重点投向这个企业,就发展它的专业化。应当说,在航空工业总公司阶段,430厂专业化发展得比较好。
当时还提出大型的航空发动机企业应该抓什么的问题?第一必须抓好航空,第二必须抓好军用民品。刚一开始搞军转民的时候,每个企业都开发了相当多品种的民品,这些产品怎么办?小而化之,拆大船放小舟,给他们灵活的机制,可以是乡镇企业经营机制,也可以是股份制。1989年的时候,我还在东安公司担任总经理,航空航天部组织航空12名企业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到美国培训,在俄亥俄格伦巴斯培训了一个半月,当时给我们讲了两次小企业课,我们听了以后很不理解,我们都是大企业的老板,你给我们讲小企业课有什么意义。1992年,原国防科工委要在香港举办一次和平利用军工技术的博览会,这个博览会是1993年9月份办的,但是1992年9月份我们去打前站,去了解情况,去和香港一些企业家们进行对接,当时香港新华社送了我一本《香港概论》。香港所有的企业加在一块共50562家,其中1000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46家,注意他讲大企业是1000人以上,大企业对我航空工业来说,必须是万人以上。几千人的企业,四五千人、七八千人的企业在当年的航空工业整个行业来说算是中型企业,一两千人的企业算是小企业。而香港,50人以下的企业占总数的92.7%。效益最好,职工收入最高的是20人到50人的,其次是51人到99人的。后来我就想,如果说我们每一个大企业把它开发得小的民品,可以带着嫁妆剥离出去。大企业集中干什么?就干航空,就干军用民品,你才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关于整个航空行业的结构调整,我的总的思路是1992年12月6号系统化的。
到了航空工业总公司阶段,我感到我最满意的一件事情是双加工程,1993年9月7号,我召开了一次座谈会,请民品司和汽车局全体干部员工参加,而且在办公大楼里贴出了海报,感兴趣者可自愿参加。在这个会上,我讲了民品规划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观念、内容、方法来搞好民品发展规划。首先从市场调查入手,分析我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定位,我们要发展什么?要形成怎样的规模,总投资是多少,投资回收期和投资回报率又是多少,要求对每一个有发展前景的民品项目进行认真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的规划。当时强调了只要你是好产品,有市场,有效益,就不怕没有资金。当时我们抽调了五个人专职就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做了规划,这项规划这五个人走下去就是深入到航空工业企业和研究所。请上来,请基层负责这方面工作的领导同志到机关来,到这个组来进行商讨,进行研究。必要的时候,请有些专家帮助评审。当时从430多个项目当中进行认真的分析,认真的研究,截止到2004年4月30号,压缩到108个项目,而且每个项目都有可行性研究,这是真正的可行性的规划。非常凑巧的是5月6号到7号,国家经贸委召开全国范围内的技术改造工作会,提出了双加工程,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我们108个项目都有可行性研究,就报到了经贸委,第一批我们拿到了44个项目,当时国家的资金支持主要体现在银行贷款,那个时候银行贷款是分额度的。就整个军工系统来说,我们项目数和贷款的额度也巧合了,占整个军工五大公司的44%。这两个数都是44。
到二期双加,我们的项目几乎都上了,那个时候是经贸委挖坑,银行栽树,要审查我们企业的财务状况,只有个别项目没上,其他都上了。所以双加工程为航空工业军转民、军民结合,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后来我又到了国防科工委,在国防科工委工作期间,首先针对航空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必须解决“心脏病”,航空动力摆到了重要日程,邦国同志2000年1月17号有一个批示,要求我们认真研究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思路,到8月16号,我们向当时的吴邦国副总理进行了认真汇报,汇报以后,得到了吴邦国副总理的大力支持。因此形成了后来的航空发动机演示验证计划,这项计划是不以型号为背景的,完全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其目的就是要建立我们国家航空发动机研制的基本体系。这项计划,在十五期间,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在十一五,国家财政又增加了投入,大约比十五翻了一番。由这项计划引起人们的思考,那就是如何进一步加强航空工业和整个国防军工工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如何处理好技术推动和需求牵引的关系。技术推动抓好了,技术储备充足了,我们的水平就能迈上很大一个台阶。再有产品需求的时候,安排研究,我们距离就会小得多。攻克研究的课题,时间比过去短得多,因为我的基础打得比过去要牢靠得多。所以又促成了飞机数字化计划,船舶动力以及水中兵器,一共四个专项。当时同事们对这些想法都非常支持。所以使得这四项计划能够得以顺利的实施。在科工委工作期间,在两届科工委主任的领导之下,和国家经贸委,后来国资委,以及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共五部委,我们共同研究,制定了军工企业改革脱困的方案。军工企业改革脱困是在吴邦国同志直接领导下开展的。在集团公司刚刚组建的时候,十大集团累计亏损200个亿,平均每年增亏20个亿,2002年国务院下发了军工企业改革脱困的方案以后,在整个军工系统,开展了这项工作,应当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劳动力的供应随着数量的增加,它的边际贡献是递减的,到一定程度以后,变成负的,负的就形成了冗员。军工企业改革脱困,非常突出的关于企业破产问题形成三类,第一类整体破产,第二类子公司破产,第三类是分裂破产,把军品保留下来,把民品剥离开来。这么办以后,军工企业劳动力的效率大幅度提高,没有效率的企业注定是没有效益的。也恰恰是2002年的12月份,国家八部委联合下发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有关文件,我看了这个文件非常亲切,也是2002年,也是12月份,和我刚才提出的1992年12月份拆大船放小舟思路完全一致。感到值此军工企业改革有关方面的政策,大体上齐备了。
2003年12月份,中央派我回到航空第二集团公司主持工作,在集团公司工作期间,我最得意的事情有几点。
首先提出集团理念,叫诚信经营,品质一流。
主持人孙伟(中航传媒集团副总编):在昨天颁奖获奖感言中也讲到了,希望有人评价您的一些话。
张洪飚:“这个人就是能力差,但是人品是好的。”这个就是诚信。综合司是非常有寓意的,诚就是言和成,说话一定要兑现,叫言必信信必果,什么叫信,信就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优秀品质的人,他所说过的话要去兑现,这叫信。所以开展精益活动,一定要遵守诚信。
主持人孙伟(中航传媒集团副总编):2003年您到二集团之后,一个是提出集团的经营理念。
张洪飚:还有下面一句话我再解释一下,一流的人品能开发一流的产品,一流的人品搞好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人品开展一流的国际合作。这是我提出最得意的一件事情。用理念统一了整个集团上上下下的思想、意志和行动。
提出了三感教育,2003年7月份,叫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当时我提出中科二集团离破产永远只有12个月,就是你发展好的时候,你的破产也还只有12个月。
主持人孙伟(中航传媒集团副总编):和我们的国歌是一样的,中华民族始终处在危险中。
张洪飚:听说制定国歌的时候,毛主席就说我们有经济建设的考验,以后的考验还多。
第二件最得意的事情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干净利索的抓了改革头魁,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这些改革应当说是非常彻底的。2005年年初我们提出了以效率为中心,加快发展的速度,加大改革的力度,全面提出航空二集团的经营管理水平。发展速度可以看成分时,加大改革力度要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减少从事主业人员的员工人数。当时提出人均销售收入要争取在2007年达到人均五万美元,2010年达到人均10万美金。我们认为这样的思路符合当时航空二集团的实际情况。
第三件非常得意的事情,就是抓了精益管理以及数控设备提效工程,这和1995年提出的发展思路完全吻合,还是讲的效率。
第四件得意的事情,我们认为比较得意的事情就是开展了有效的国际合作,比如说同欧直公司开展直升机50%对50%的风险合作,比如说同空客公司,建立了复合材料的合资企业,以及在这之前,同空客公司建立了研发中心的合资企业,扩大了同波音、空客生产合作以及同其他国际上大的航空工业企业的国际合作。另外我们同赛峰集团也建立了非常友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已经取得和正在取得一系列的成效。
这就是我对在整个航空二集团工作的一些回顾。当然我昨天在颁奖感言当中也谈到了,有很多事情我没有做好,不管在哪一个岗位上,都留下了很多遗憾,那是因为能力有限。
我在工作过程当中,我感谢国防科工委两届领导,一个是刘积斌主任主持科工委工作的时候,那个领导团队。同时我也感谢张云川主任主持工作时候那个领导团队。他们两位主任都给了我很大支持,国防科工委领导和司局也给了我很大支持,我也感谢航空二集团我们这个班子,我们员工对我的支持,也感谢当时兄弟集团航空一集团从刘高佐到林左鸣在二团担任主要领导对我工作的支持,总之我感谢方方面面,遗憾留给自己。
主持人孙伟(中航传媒集团副总编):张总,我们航空工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得非常非常迅猛,这种势头我们希望它能一直延续下去,我记得您提出了怎么能够使我国航空工业更好发展,可能就是打造核心竞争力,这点至关重要,请您解释一下这方面的说法?
张洪飚:真正要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能力建设入手。要正确树立好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关系。对于市场敏感性的产品,需求牵引起的作用80%,对于市场非敏感性的产品,技术推动所起的作用刚好反过来,它占了80%。在努力完成好国家任务的同时,要下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本质上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核心竞争力提高的表现形式,那就是要建立我们自身的先进标准。一流企业看标准,二流企业看品牌,三流企业看团队。应当说标准是若干专利的结合,是一系列创新总的继承,所以应当大大提高标准在科研工作中的地位。过去制定标准采取什么模式?干出来了,然后再来总结出标准。这是马后炮。应当单刀直入,要把建立先进的技术标准作为我们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我们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才能够有血有肉,为什么我们过去有些研究成果不能够标准化,为什么在多年以前我就听过这样讲“奖牌挂满墙,穷得叮当响”。什么意思?课题式的研究,项目式的研究,研究完了怎么办?它没有标准,标准包括设计标准、制造标准、检查标准、修复标准,这一系列的标准得需要做多少多少的实验,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人们不懈的努力,才能在这个方面得到本质上的提高。
主持人孙伟(中航传媒集团副总编):张总,刚才您也讲了大量航空企业主要去抓航空,抓支柱的民品,作为航空企业是军工企业,在整个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当中,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对整个国防工业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指示,要求我们的军工行业要走军民融合式的发展路子,您是怎么理解的?
张洪飚:我们是航空工业,航空工业我们承担着军用航空产品的任务,这必须完成好。同时民用航空是个非常广阔的市场,所以国家对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明确把航空航天纳入到四大高技术领域,而且对航空的发展做了明确的阐述。军民结合,远近结合,自主研制和国际合作相结合,要发展大型飞机、直升机等等,后面一段话,讲得非常到位。国家把大飞机列入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大飞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民用客机,一种是军用直升机,这两个项目现在不但启动了,而且进展得很好。支线飞机现在两架ARJ21在阎良进行试飞,飞得情况也非常好。
现在国家提出十个产业的振兴计划,这是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所以今年两会期间,我在黑龙江省团组会上做了发言,提了第一点建议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振兴航空产业。军用航空,国家有了安排,有了规划。大飞机中长期发展规划,现在启动了,发展得很好。新支线,总理工作报告当中,提到了,进展也非常好。还差两大方面,一是直升机需要全面规划,二是通用飞机需要全面规划。把这两个方面规划好了,就体现了全面振兴航空产业,同时也体现了军民结合,军民融合。
你刚才的问题是如何理解总书记的指示军民融合,除了军用航空、民用航空融合以外,再就是要抓好用航空技术开发的民用产品,这类产品它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有很强的技术后盾来予以支撑。比如说我们保定惠阳的风机叶片,这刚好和螺旋桨和旋翼技术是相通的,我们搞气动,虽然我们是行家。所以这个企业就发展得很快,效益很好。
用航空技术打造民品,还可以列出一系列,时间关系仅举此一例。还有一个想法就是目前在国内市场竞争过程中,我们是数一数二的。比如我们汉中531厂的一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80%,而且大量出口国际市场。尽管规模不大,但是有竞争优势。所以这样一些产品都应当认真研究,认真规划。每一项,每一类产品都有庞大的产业链,在产业链上可以做很多的工作。我举简单的例子,直升机救援体系或者航空救援体系,需要什么设备,灭火需要灭火设备,打捞需要打捞设备,救援还需要救援设备等等。有的可以到市场采购,有的也可以发挥我们的特长。我对军民融合是这么理解。
主持人孙伟(中航传媒集团副总编):昨天您在获奖感言中给我们背诵了一部小说的后记,那段很长,很精彩,看得出来您平常很喜欢读书,您喜欢哪方面的书?
张洪飚:我是杂家,史书、现代小说、世界文学名著、中国文学名著、中国古典诗词,我都非常喜欢。经济类的书,我也非常喜欢。再就是哲学,影响我一生的最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像毛泽东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当然现在科学发展观,我认为提得非常好,完全符合马列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基本原则,也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完全符合我们航空工业的发展的实际情况。
主持人孙伟(中航传媒集团副总编):专访已经进行了近一个小时了,关注我们这个栏目都是一些非常热爱航空的人,还有更多有志于航空,希望献身航空的网友,您作为一个老航空人,从事了46年的航空工业方面的工作,对他们有一些什么寄语,跟我们讲一讲?
张洪飚:我就希望热爱航空的网友们,进一步的关心、关注我们航空产业的发展,航空人给点阳光就灿烂。
主持人孙伟(中航传媒集团副总编):谢谢张总。
相关专题:第十三届北京航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