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内部人士透露,这场口水战其实旷日持久。
2004年中国民航局第一次提出鼓励与支持非公有制主体投资民航业,当时在民航界有27年从业经验的新华航空公司副总经理刘捷音与几位在新华航空的同事一起出来创办了奥凯航空。
在奥凯航空3亿元的注册资本金中,北京奥凯交能投资有限公司现金出资1.89亿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的63% ;大地桥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出资6000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的20%;深圳市环宇物流有限公司、自然人翟莹和邓启华各出资1500万元人民币,分别占注册资本的5%;张洪出资600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的2%。
2006年,由于资金短缺,奥凯与有意介入的均瑶集团展开谈判,最终均瑶集团收购了奥凯71.43%的股权,从而间接控股了奥凯航空。
但是由于刘捷音在民航界的资历和经验,奥凯航空成立后其在管理团队中声望很高,同时也被另外4家股东所信任,将股东决策权委托给其执行。而作为主要出资方,均瑶集团旗下的奥凯交能尽管持有奥凯航空63%股权,但一直无法“在管理层落实决策权”。
“均瑶只实际出资了9168万元,其他4家股东的出资额已经超过了均瑶,所以其他股东认为均瑶不是控股股东,因此作为奥凯交能大股东的均瑶集团也就没有完全的决策权。”刘捷音说。
然而均瑶集团则认为,由于均瑶集团自始至终不是奥凯航空的直接股东,因此,对于奥凯航空来说,均瑶集团不存在出资不到位的问题。
于是,双方的各执一词,让奥凯航空从一开始就没有完全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从而为今日的停航埋下了伏笔。
拿什么拯救奥凯?
要想拯救现在的奥凯航空,也许答案就是这么实际和简单,那就是“钱”,有了资金,一切都可以运转起来。
民航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是高投入、低产出的高风险行业。一架飞机动辄数亿元,加上航油、机场起降费,前期投入巨大。有航空业分析师认为:“奥凯停航虽然祸起股东内部争端,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还是金融海啸引发的民航市场持续疲软,比如今年第三季度,国航、东航和南航亏损额就高达50多亿元。”
然而隶属于民营航空阵营的奥凯却没有国营航空的好福气。“针对目前国内民航市场陷入寒冬的局面,国家已经准备向东航、南航分别注入30亿元的巨资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可民营航空的注资还未上到议程。“如果公司难以获得这些注资,预计‘第二家’奥凯不久也会出现。”该分析师认为,“国有航空公司可以获得国家注资,而民营航空不得不‘烧钱’,这是奥凯航空难以支撑下去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早在中国第一批民营航空如鹰联、奥凯、春秋诞生之初,业界就多次指出,民资进航空,光有胆魄是不够的。对于高资产投入和高现金流动行业,民资首先须有充沛资金。“银行一听是航空公司,又是新成立的,又是民营的,就没人肯给我们贷款了。”奥凯航空创始团队成员这样描述公司的融资困境,“在我的印象里,公司的工资卡都换了好几家银行。”
奥凯需要资金让其起死回生,而作为他的大股东均瑶集团也需要资金来实现自己“航空帝国梦”。
从1991年均瑶集团创始人王均瑶首开国内私人包机先河承包长沙至温州的航空包机航线后,均瑶集团就开始了长达17年的“飞天梦”。目前,均瑶集团除了拥有全资的吉祥航空外,还入股奥凯和鹰联两家航空公司,形成了均瑶集团精心打造的“均瑶系航空”。
然而,这个三足鼎立的状态如今却遭遇着分崩离析的危险。除了奥凯,鹰联同样境况危急。因为拖欠四川机场集团超过3000万元,鹰联航空很可能将在年底前被其基地所在的成都双流机场“扫地出门”。
“鹰联方面曾经找过我们,提出先还100万。”四川机场集团市场投资部经理王强表示,“我们也很无奈,机场和英国合资成立专门从事机场地面服务的公司,应收账款遭遇欠账太多,目前公司账上只剩150多万,因此英方已经提出中止合作。
“其实均瑶集团不管是控股奥凯或是入股鹰联,最终目标很明确,即将他们与自己旗下全资的吉祥航空整合到一起,从而吸引到更大的资本进来或者实现整体上市。”一位接近吉祥航空的人士透露。
据均瑶集团提供的材料显示:“吉祥航空自成立以来,就把上市工作提上日程,私募是上市的重要基础。均瑶的航空产业计划在2007年底前完成私募,筹集1.5亿美元资金,并想在2008年底或2009年初完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但这些内容至今未果。资金,显然也是均瑶所急需的。
“引资问题是制约民营航空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缺乏信贷记录和可供抵押的资产,民营航空几乎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一位民航业内人士直言。
而多年以来,民营航空公司所遭到的不公平待遇也常受人诟病。国家虽然批准民资运营航空公司,但在航油、航线等多个方面均无法与国有航空同场竞技。“最简单的例子,国有三大航可以先加油再付款,我们则必须先交保证金,否则就没油加。”奥凯航空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韩晶表示。加上国有航空公司利用规模优势对民营航空公司的“围追堵截”,民营航空公司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市场一旦有点风吹草动,民营航空就很容易出现资金问题。
一位民营航空老总曾公开表示,中国民用航空局在航线审批上一直比较严格,类似京沪、京穗、沪穗等黄金航线大都由国有骨干航空公司飞行,民营航空很少能插足其中。而正是这样严格的监管机制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有专家指出,政策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民营航空应该积极寻找自救之路,现在正是民营航空抱团取暖的时候。
在美国,25家最大的支线航空公司运载了96%的支线旅客,它们中只有一家公司没有和其他航空公司合作。而如飞机购置这个航空公司最大的开支,专家认为,目前民营航空公司的致命弱点是规模小、相互之间没有联合,买飞机一次也就是一两架,不具有规模优势。而大客户则可享受6折优惠,合作共赢无疑是一条合适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