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专家蒋家东解读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 17:06 中国航空报

  在日月轮回中,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质量话题。产品有产品质量,生活有生活质量。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注意方方面面的质量,诸如汽车的内在性能、冰箱家电的使用品质,甚至家居的氛围要求也早已不是十年前的需求。社会在进步,人类要发展,工作、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能意识到这是科技进步与质量发展带来了今天所有的一切,质量竞争力就是科技进步与质量发展的一种表现。两年前,堪称国际领先的宏观质量“度量衡”——质量竞争力指数公布后,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引起了国际关注,而且更重要的是打造了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评估的技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同的行业或是不同的地区之间可以华山论剑,一决高下。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诞生源于大胆的探索,深入的调研、科学的研究和积极的创新。2002年,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承接了这一项目,历时4年,付出了几多艰辛,终于获取成功。这不仅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学识与智慧,而且考证了研究所技术团队的综合实力,更再现了航空人的进取精神与文化底蕴。为了进一步探讨研究过程中的细节,解读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来龙去脉,本报专访了这一项目的研究负责人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蒋家东。

  记者: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公布质量竞争力指数两年以来,对国家、行业、企业的质量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这个项目的研究负责人,对于这个项目研究成果的推出,是否有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您认为这一项目和您所在的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所从事的主业标准化有什么关联,是否有更进一步推广和推进研究的必要?

  蒋家东:这个项目最初是在2002年春天,由质检总局牵头,由我们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承担这一项目的研究工作,很有幸,我们所把这项重任交给了我所负责的质量研究室。我们每一个科研人员都很清楚,是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所在的国防系统基础科研领域研究能力的品牌和知名度赢得这次机会。当时接受这项工作时,我已经感觉到了这项工作的价值。现在看来,当时的感觉是对的。作为这项工作的研究者我很自豪,也很感谢我们这个研究所给我提供了这次机会和良好的研究氛围。从宏观来说,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发布,对于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质量提升确实具有重大意义。现代社会,质量是关键因素,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保证,也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好坏的指标之一。作为研究人员,我们深感要进一步提升国家竞争力,提高国家质量水准,责任重大。从微观而言,我们所承担的标准化研究工作,与质量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标准化有利于质量的提升,而质量的提升又必然对标准化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研究工作的意义所在。

  记者:什么是质量竞争力指数?现在推行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如何生成?

  蒋家东: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按照特定的数学方法生成的、用于反映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的动态性经济技术指标。它包括两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12个观测变量。

  两个二级指标分别是“质量水平”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质量水平指标反映的是“质量发展的当前状况”,是对“现状”的测量。质量水平指标又包含3个三级指标,分别是“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分别反映“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绩效水平”。

  发展能力指标反映的是“质量发展的持续能力”,是对“潜力”的测量。与发展能力有关的3个三级指标是“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反映的分别是“投入能力”、“创新能力”和“适销能力”。

  每个三级指标又由相应的两个观测变量支撑,共有产品质量等级品率、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国际市场销售率等12个观测变量。

  为了最终生成质量竞争力指数,我们不厌其烦处理了数十万个数据,因为涉及到公正评价的问题,决不能出一点差错。质量竞争力指数的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2001年底至2002年初,是第一个阶段,即意向认证阶段,大量的调研工作由此铺开,在总局陪同下,我们走访了国家发改委、国家信息产业部,了解了一些部门指数的研究情况,而后,选择了经济发达的上海、民营企业居多的浙江、以及河北、江西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倾听了地方局和企业的意见,同时,向全国各大专院校发凾,了解从事类似研究工作人员情况,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第二阶段是分析测算阶段,通过组织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技术研讨会,研究提出质量竞争力指数的评价方法、模型、指标和观测变量。这是一个反复研讨的过程,确立、推翻、再形成新的方案,不断改进,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达成共识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模型。第三阶段主要是试点运行,验证可靠性与可操作性。针对民营企业居多的浙江、老工业基地辽宁、产业结构有特点的山西、改革开放试点的深圳,验证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可行性,这一实证研究过程很关键,论证了我们测算的方法是否有效、科学、可靠以及可操作性。第四阶段则是成果的鉴定阶段。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地方局、科研院所和企业代表组成的鉴定专家共同鉴定这项成果的科学性。很幸运,我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鉴定委员会的高度评价,鉴定结果是:与发达国家同类研究成果相比,我国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科学、方法先进、模型合理、结构严谨,并结合了我国的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运用指数化原理和层次分析法,首次建立了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模型,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确立了我国在宏观质量竞争力指数研究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

  记者:质量竞争力指数的研究最初是哪些领域,目前进展如何?

  蒋家东:质量竞争力指数的研究最初是在制造业领域选题,期望能够评价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经过4年的研究,质量竞争力指数测算方法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并推广。与最初的研究相比,围绕质量竞争力的研究已经从行业深入到企业,目前又扩展到服务行业,可以说是“纵向拓展,横向扩充”。领域的不断拓展,有利于对国家质量竞争力的全面评价。

  记者:指标的提取本着什么原则?举例说明提取的艰辛。

  蒋家东:指标的提取大致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测算的质量指数必须贴近国际化、不忘国情化。第二个原则是要尊重科学性和实用性,尤其要遵循评价可靠。第三个原则是既要继承又要发展,努力使最后产生的指数具有科学性、普及性,并且可操作。

  如,产品质量等级品率是一个“老”指标,过去,每个行业主管部门质量评估要分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行业主管部门已经不存在,原先的概念已经不适用,我们不能再按照过去的分等标准统计产品质量等级品率,而是转变为按照产品研制与生产过程中执行的产品标准的水平进行等级划分,从产品质量来说,这样做更值得信赖。

  又如,市场占有率最初被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指标,因为这一指标反映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经过研讨后,却发现执行有问题,企业产品种类多,综合市场占有率反映不出来,数据汇总困难很大,而且相对于行业、各地区,市场占有率的宏观意义又不大,所以,经过反复论证,取消了这一指标。

  记者:质量竞争力指数的研究耗时4年,请介绍一下,您所在的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的研究氛围和对这一项目完成所起的作用,通过这一项目的研究,您和所在的团队在业务上有什么提升和拓展?

  蒋家东: “宝剑锋从磨砺出”,我们能够做成这么倍受关注的科研项目,是我所在的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的全力支持所致,也是我所“服务至上 创新图强”精神,“客户观念,全程思维,独特能力,超值行为”理念的具体体现,更是所里“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的人才机制和文化氛围培育的成果。在研究过程中,不仅所里领导亲自挂帅,而且不断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更在全程的技术、协调、管理等问题上不遗余力地推进,保证了这一项目研究的顺利完成。我深有体会的是,没有所领导和伙伴们做“后台支撑”,就不会有这一科研成果的推出。

  通过这一项目的研究,从个人来说,专业面变宽了,适应性增强了,对大质量有了很多思考,这对我们今后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航空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成功就与这些年的专业积累有关。同样,在我们研究所的无微不至关怀下,我们的研究团队合作的气氛日益浓烈,变化更大,不仅研究的视野、领域拓宽了,专业研究的深度扩展了,更主要的是我们研究的团队已经壮大,从最初的4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4人,同时,我们研究的有关项目数量也翻了两番,目前,已经涉及军品质量研究、民品质量研究、质量管理推进、质量标准化、质量基础研究等多个领域,正在努力拓展基于网络平台的远程质量教育、在线质量评价服务等研究与开发项目。这是我们研究所发展战略的体现。因为经过了大项目的历炼,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迅速成长起来,这些技术骨干能够独立主持或承担新项目的论证、研究、验收等工作,另外我们的研究速度和研究质量也有了大幅提升,赢得了更多客户的信任。

  记者:从近两年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应用来看,哪些行业质量稳步上升,哪些地区有较大幅度提升?

  蒋家东:2007年,通过对29个制造业行业相关数据的测算,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医药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分别提高了6.03、7.55、3.38、1.93,质量竞争力提高幅度大,行业质量有了稳步提升。

  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多数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有了较大提升,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0分以上的行业数量达到13个,比2005年增加了6个。

  通过对全国31个省制造业相关数据的测算,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南、广东、重庆、四川的制造业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海南、云南等地区也有较大提高,从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为82.96、77.18和78.05,东部地区继续保持了质量竞争力的领跑地位。

  记者:质量竞争力指数的研究对国家、对行业、对企业都受益匪浅,在研究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对于今后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意义?

  蒋家东:通过质量竞争力指数的研究,作为研究人员收获最大的是能力的提升,不仅是研究能力的进步,更主要的是提高了综合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抓关键环节的能力,由此,我们能很快把握新项目的要点是什么?无疑,这对深入和进入新项目的研究都大有裨益,这些能力的获得也有助于我们所承接项目的论证质量,信得过的质量让专家对我们充满信心,并进一步拓展了我们的业务范围。

  过去,我们与地方局没有联系,现在,随着各地越来越重视当地企业、产品的质量竞争力,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测算成为我们相互联系的平台,这两年,我们为江西、河北、深圳、浙江、黑龙江等地提供质量竞争力分析、诊断、测算,提交了最后的报告。这些是我们为了社会效益所做的无偿工作,我们期望质量能够引起社会及各界的重视与认可。

  通过质量竞争力指数的研究,我们逐步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期望在质量管理领域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中国人自己的见解。现代管理需要科学、定量的决策依据,航空工业的管理也不例外,这是高质量决策的基础。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信心,也有能力为探寻支撑航空型号质量工作的有效方法与管理模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记者:质量竞争力指数这一项目的研究成功,对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的业务拓展是否有深远的影响力?

  蒋家东:这一项目的研究成功无论是对行业、企业、产品质量等领域,还是对国民经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这不仅是为我们科研人员搭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平台,向着更科学的质量研究领域而探索,同时,也为我们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打开了一扇窗口,现代市场竞争时代决定了经营的市场化,社会化的研究活动绝无国界,质量竞争力指数的研究成功展示了我所在的综合技术研究所的综合实力,也说明了我们这样的基础性研究所日益被市场、社会所“器重”。随着社会的进步,像我们这类基础性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会越来越得到公众的关注,开拓创新既是我们研究所的发展目标,也是我们成长、壮大的模式。未来,我们研究所面临的国内乃至国际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我相信,我们的目标会更明确,项目会更多样、成果会更丰硕,发展会更快。(方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