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 兵 器 专 区 海 军 论 坛 陆 军 论 坛 空 军 论 坛 枪 械 论 坛 热 点 论 坛 军 史 论 坛
军事首页>>坦克装甲车专题>>战车纵横 进入轻兵器专区>>
中国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揭秘(组图)
2005年12月19日 20:29 坦克装甲车辆

  坦克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登上战争舞台开始,就成为众矢之的——从早期的榴弹炮、反坦克枪、地雷,到后来的反坦克炮、反坦克导弹、武装直升机等等,无不虎视眈眈地准备猎杀这个“陆战之王”。在各种反坦克武器中,自行反坦克炮可谓元老级“杀手”,它以机动能力强.火炮威力大,装甲防护好,以及价廉物美的特点,长期雄居坦克杀手榜的榜首,就是在当今反坦克导弹笑傲群雄时,自行反坦克炮仍然占有一席之地,被称为“冷面杀手”。我国研制和发展自行反坦克火炮虽然较晚,但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制、9O年代初开始批量装备装甲机械化部队的新型120毫米履带式自行反坦克炮,却使我国一跃成为自行反坦克炮研发的佼佼者。


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特写

  一、两炮研制工程,奏响了提升我国反坦克作战能力的序曲

  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周边不少国家开始装备先进的二代主战坦克,而当时我国陆军的反坦克作战能力却不容乐观。陆军合成作战部队普遍装备是85毫米牵引式反坦克炮、HJ一73反坦克导弹、82毫米和l20毫米无坐力炮,以及大量的40毫米火箭筒等。这些反坦克武器已经难以有效抗击二代以上主战坦克。为尽快改变我军反坦克能力薄弱的问题,l978年初,解放军总部机关迅速组织了两炮研制工程——二代反坦克炮和自行反坦克炮的技术l论证工作。

  论证工作进展顺利。到l978年4月,参研的科技人员l就向总部机关提交了论证方案。方案得到了总部有关部门的认可,并决定同步研制l2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和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同时指出两炮的研发应有统一的药室,统一的弹种,火力系统中共同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协同技术攻关。由于经费等种种原因,自行反坦克炮研制进展迟缓,而120毫米反坦克炮及弹药的研制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上世纪80年代初,兵器工业部就自行反坦克炮的研制问题召开了专门的会议。根据会议的有关精神,某兵工厂于l983年开始承担l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研制工作。为了加快研制进程,该厂充分利用120毫米反坦克炮前期研制已经取得的成果,对其设计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很快就设计出第一轮论证性样炮(车)。新样炮保留了与l20毫米反坦克炮相同的药室结构,但身管加长至6.25米,并重新设计了热护套、抽气装置,新研制了尾舱供弹机、炮控系统,新增了火控系统、通信系统,并改用了新型的履带式中型改进通用底盘。

  1984年底,第一轮样车送到北京参加“七五”期间反坦克武器展览。由于该车配备了当时国产坦克装甲车辆中口径最大的加农炮和较先进的火控系统,因此,它一亮相就引起各方面专家的高度关注,同时受到了参观者的广泛好评。该样车还于1985年4月和1985年5月,在北京某靶场向中央军委和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进行了两次射击表演,受到军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军委和总部机关的充分肯定,极大地鼓舞了参研的广大科技人员。他们干劲倍增,再接再厉,根据各方面反馈的改进意见迅速改进设计和工艺,很快就研制出第二轮样车。1986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该武器系统为“七五”计划重点型号,并确定为参加国庆40周年庆典受阅新装备。

  到1987年,工厂共生产出5辆正样车,并于1987年9月开始进行全面定型试验。到次年的8月,科研人员战严寒、斗酷暑,先后对样车进行了寒区、热区,火炮、火控、底盘等几十个项目的试验,耗弹2000多发,行程2万多千米,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试验结果。199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武器系统设计定型”。随后不久,该型自行火炮装备装甲机械化部队,有效地提高了陆军的反坦克作战能力,并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装备先进自行反坦克火炮的国家之一;1999年10月,该车参加了盛大的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向世人展示了我国自行火炮发展的最新成就。


参加99年大阅兵的中国89式自行反坦克炮

    二、似坦克非坦克,还真让人琢磨一阵子

  从外观上和总体布置上看,履带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整个外形显得清秀和简洁。从外观上和总体布置上看,该车与坦克几乎是别无二致,只是炮塔比一般坦克的要高一些,同时棱角分明,显得周周正正的,可以说就是—辆“准坦克”,但它毕竟是自行反坦克炮,与坦克还是有区别的。记得几年前,一家重量级新闻媒体的几位记者就一部关于介绍装备的专题片与我们座谈。交流中一位记者问笔者自行反坦克炮与坦克有什么区别。由于没有什么准备,笔者一时语塞。这时一位专家连忙替笔者解围,解释说现在履带式自行反坦克炮从外观上与坦克很难区别,但有一条,三代主战坦克可以实施行进间高精度射击,而自行火炮却做不到这点。其实,从笔者看到自行火炮时起,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笔者心头。说来话长。笔者当兵的部队存放了几辆破旧的自行火炮(还别说,笔者所在部队的“老占董”还真不少,像T-34坦克、自行火炮、试验用的超轻型战车等等)。笔者就经常利用车场日的机会,拉着老兵到这些古董车里问个没完。老兵说,自行火炮与坦克的最大区别是没有旋转炮塔(如果按这个标准分类,法国“雷诺”坦克问世之前的早期的坦克实际上也是自行火炮)。现在看来,用这个标准来解释二战及战后一段时间的自行火炮与坦克的区别还有道理,但现在就行不通了。后来与不少装备专家进行了探讨,最终的结论是现代主战坦克与履带式自行反坦克炮的主要区别,是在总体战术技术性能上前者高于后者。专家的结论当然是最权威的了,但总是显得笼统了一点。既然广大坦克爱好者对坦克能如数家珍,那咱们就从分析自行反坦克炮与坦克的区别切入,谈谈这款国产自行火炮的主要特点吧。

  一是它担负的作战任务与坦克不同。坦克被称为“陆战之王”,是用于冲锋陷阵的突击兵器,在进攻中直接冲击敌人阵地,防御中对敌实施反冲击任务,而履带式自行反坦克炮则是“狙击”武器,通常用于“猎杀”敌坦克。说的通俗一点,自行反坦克炮在战场上常扮演“狙击手”的角色。

  二是它的内部总体布置与坦克大相径庭。该车从外观上看,与坦克别无二致,也由底盘、战斗室、动力传动室等组成,也是4名乘员,即驾驶员位于车体左前部,炮塔内有3名乘员,炮长位于炮塔左前部,车长位于左后部,装填手位于炮塔右部。但到车里一看,它的布置与59式坦克差异很大。首先,该车的动力装置前置,并位于驾驶员的右侧,有点像63式装甲车。其次,车体中后部是战斗室。炮塔装有1门120毫米火炮,并可进行360度回转。炮长瞄准镜位于摇架左侧,在摇架下方装有炮控系统的主要部件。炮塔的左、右侧内壁及炮塔顶部内壁装有炮控系统、火控系统、通信设备、自动灭火抑爆系统以及辅助武器。炮塔尾舱装有半自动供弹机。装填手窗口上装有l挺12.7毫米高射机枪。车体的左后角是柴油箱,右后角是炮弹架,后甲板上开有1个600毫米×800毫米的后门,便于补充弹药和人员出入。驾驶室内装有倾斜计,便于驾驶员选择较水平的射击阵地。

  从该车的内部结构来看,是典型的自行火炮的结构:动力装置前置,为车体的中后部留出较大空间安装火炮和安放弹药,所开的后门极大地方便了乘员的进出,同时,也便于战斗中及时向车内运送和补充弹药。而到目前为止,国产坦克清一色采用动力装置后置的总体布置方案,其优点是车辆的整体平衡性好,质心居中,有利于车辆进行高速越野机动,但不足的是乘员进出不方便:平时还可以克服困难,最多不过是练好三步登车功夫;战斗中最要命,一旦车辆中弹起火,乘员要从车底的安全门撤离。另外,补充弹药十分麻烦,要从两个炮塔门往里递。

  以色列的“梅卡瓦”系列坦克都开有后门,不仅方便进出,而且可以搭载步兵,一举多得。所以,这款自行反坦克炮的总体布置有其独到之处。

  三是它装有我国现役坦克装甲车辆中惟一规格的大口径加农炮。该车装有l门12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是国产坦克装甲车辆中的特例。该炮配有尾舱供弹机(可半自动装装弹,也可人工装弹。由于坦克弹药大部分是定装式的(弹丸与药筒一体),又笨又沉,有了装弹机,就省力多了),战斗射速达6~8发/分。辅助武器为l挺12.7毫米高射机枪,l具69—1式40毫米火箭筒,1支56一l式7.62毫米冲锋枪,没有并列机枪。全车的弹药基数是:22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8发尾翼稳定榴弹(初速大干900米/秒),500发高射机枪弹,300发冲锋枪弹,8枚40毫米火箭从该车的武器配备上看,其反坦克作战效能是相当高的——火炮最大有效射程达到了2000米,无论口径还是威力,都明显优于85毫米、100毫米反坦克炮和100毫米是坦克炮,与105毫米坦克炮相当。另外,该车的“猎手”味道很浓——配备了坦克所没有的火箭简,增强了对坦克的近防卫能力。但这个“猎手”没有坦克必备的并列机枪,打击软目标的能力不足,也算是个小小的遗憾吧。


我军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四是它采用了与我国一代改进型坦克基本相同的火控系统。

  该车的第一轮样车采用的是69一Ⅱ式坦克的火控系统,第二轮样车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激光测距与瞄准合一、双向机械装表式简易火控系统。火控系统的反应时间比较短:对静止目标的反应时间≤7秒,对运动目标的反应时间≤10~12秒;精度也比较高:对l 500米距离上的静止目标(正面坦克)首发命中率不小于70%,对2 000米的静止目标(正面坦克)不小于50%。该车的观瞄装置也比较先进和齐全,并具有夜战能力。观瞄系统主要有测瞄合一炮长瞄准镜、炮长微光瞄准镜、车长昼夜观察镜、驾驶员微光夜视仪等。

  从该车的火控系统和炮控系统的各项指标来看,火控系统优于一代中型坦克,与一代改进型坦克旗鼓相当炮控系统由于没有稳定器,性能大体与国产62式轻型坦克、63式水陆坦克相当。笔者认为,由于反坦克炮的基本战术动作就是以静制动、一招制敌,所以,炮控系统配置低一点,正是其价廉物美之处。

  五是它的推进系统比较先进,开起很轻松。该自行火炮采用的底盘是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WZ321)的履带式中型通用底盘的改进型。动力装置为1台12150LB型、四冲程、V形12缸、水冷柴油机,标定功率为382千瓦(520马力)。发动机与车体采用橡胶缓冲装置连接,发动机和传动箱、主离合器和变速箱、变速箱和转向机之间采用最新研制的叠片式膜片弹性联轴器连接,大大降低了工作时的噪声和刚性冲击。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操纵装置为操纵杆式,转向和变速采用液压助力,当液压系统发生故障时仍可手动。行走系统为扭杆弹簧悬挂装置,每侧有6个小负重轮和3个挂胶托带轮,单销挂胶履带,第一、六负重轮处装有回转叶片式液压减振器。

  总的看,该车的推进系统与国产坦克没有大的差异,但从推进系统所采用的新技术(如发动机与车体的柔性连接、挂胶履带、液压助力操纵系统)来看,笔者认为要优于国产一代中型坦克、与二代主战坦克不相上下。据驾驶过自行火炮的同志说,该车开起来要比59式坦克轻松得多,车辆的震动和噪声也明显小于59式坦克。

  六是它明显比中型和主战坦克轻。该车战斗全重仅31吨,比59式中型坦克轻了5吨多,比88A/B式主战坦克轻了近10吨。笔者分析,该车的装甲防护水平设计标准与其“冷面杀手”的轻便、快速、灵活、一击制敌的要求是相吻合的。该车的底盘重19吨多,比59式坦克轻炮塔采用高强度铸钢炮框和装甲钢板的焊接结构,也比79式坦克轻,因此,笔者认为,该车车体和炮塔是薄和轻的结构,总体装甲防护水平,优于轻型坦克、水陆坦克以及步兵战车等装甲车辆,略低于中型坦克,不如二代以上主战坦克。

  七是该车的辅助系统,基本具备了现代主战坦克的特征。如配有烟幕弹发射装置和自动灭火抑爆系统,车辆外部涂有迷彩,装有l部带保密机的CWT一167D型坦克电台和l套FTZ86—200型自行火炮单炮通话器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车车首下装甲板上装有简易土铲,人工收放,可在30分钟内挖好自行火炮掩体。而目前大多数国产坦克没有这个装置。可别小看了这个推土铲,挖掩体时就省了老劲了。构筑一个坦克掩体,4名乘员挥锹抡镐的得化半天功夫。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国产三代主战坦克也有一个推土铲。

  说来道去,这款自行反坦克炮还真有不少特点,很多方面甚至还胜过它的老大哥一一坦克一筹。所以,它是名副其实的“冷面杀手”。尽管它没有实战经验,但“巾帼不让须眉”,相信它在未来反坦克作战中一定能有上乘表现。

  三、在信息化战争的时代,履带式自行反坦克炮向何处去?

  不可否认,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反坦克导弹以其高精度、远射程、高智能和可控性好的特点,而跃居坦克杀手榜榜首,对自行反坦克炮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同时,自行反坦克炮的火炮威力大、价廉物美等固有优势,也由于一代坦克的技术改造而被逐渐弱化。目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停止了履带式自行反坦克火炮的发展。在信息化战争的时代,履带式自行反坦克炮向何处去,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未来我国自行反坦克炮,应当向弹炮结合、轮式化、通用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一是弹炮结合。以远制胜。由于我国的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因此,还有较长的技术寿命,但要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充分发挥其“冷面杀手”的作用,形成坦克不可替代的反坦克作战优势,则应当重点考虑实现弹炮结合,或以弹为主。可以考虑充分利用120毫米大口径火炮的特有优势,重点发展射程在五六千米以上的炮射导弹,以远制胜;或可以考虑通过技术改造,将现役远程反坦克导弹嫁接到自行火炮上。法国的AMX I 3轻型坦克就装有SS—ll反坦克导弹;我国也在122试验性坦克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二是轮履结合,以轮为主。国外目前主要是发展装有大口径火炮的轮式坦克歼击车。如德国RKW90轮式重型试验型坦克歼击车(重达36吨),直接采用了“豹”2的炮塔。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说实在的,由于主战坦克的发展,履带式自行反坦克炮的地位和作用在重型装甲机械化部队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轮式坦克歼击车却是风景这边独好,在以轮式装甲战斗车辆为主的轻型机械化部队中,其作用是主战坦克难以取代的。所以,研发轮式坦克歼击车,应当成为我国自行反坦克炮发展的主攻方向。新研的轮式坦克歼击车,最好采用通用轮式装甲底盘,低后坐力坦克炮,坦克的火控系统、炮控系统和坦克标准弹药,并采用通用的数字化系统,  实现通用化、系列和标准化,以增强其可保障性。毕竟,当你成为装甲机械化部队的“惟一”时,对于“特别特别的你”,装备保障的咏叹调就会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评论】【陆军论坛】【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