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 兵 器 专 区 海 军 论 坛 陆 军 论 坛 空 军 论 坛 枪 械 论 坛 热 点 论 坛 军 史 论 坛
军事首页>>坦克装甲车专题>>军迷谈兵 进入轻兵器专区>>
【军迷谈兵】讲述坦克认识正误谈(组图)
2004年04月23日 16:35 坦克装甲车辆

  西方弹药隔舱化能够提高坦克防护力吗?

  苏式自动装弹机定角装填会影响瞄准速度吗?……

  在二战及以后的历次战争中,坦克作为地面战的主角,一直广受关注。军事爱好者对于坦克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影视、杂志、网络和报纸等公开媒体。由于条件所限,大家难以全面掌握坦克技术和理论,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再加上一些报道不够科学,所以对坦克的认识存在一些误解。我国人民装甲兵的东进先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来和大家一齐探讨几个常见的错误认识并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入巴格达市区的M1A1主战坦克

  

错误认识一:西方弹药隔舱化有利于提高防护力

  西方坦克和俄罗斯、中国坦克的自动装弹机有很大不同,西方坦克采用炮塔尾舱式装弹机,俄罗斯和中国坦克采用的是转盘式装弹机。许多人认为由于西方坦克采用弹药隔舱化布置,生存能力大大优于俄罗斯和中国坦克。海湾战争中,伊拉克T-72和T-55坦克内弹药殉爆炸飞炮塔,和车臣战争中俄罗斯T-80坦克弹药殉爆的事实也似乎给这种观点提供了佐证。弹药隔舱化真能提高坦克防护力吗?让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俄罗斯T-72M2主战坦克

  首先,坦克尾舱的体积有限,一般只存放待发弹,其他弹药仍要存放在车体或炮塔的其他部位。德国“豹”2坦克尾舱只能存放15发炮弹,其余27发需存放在车体前部驾驶员左侧的弹仓内。美国M1系列坦克为了方便取出和装填弹药和向尾舱内补充弹药,尾舱与战斗室间的装甲隔板经常处于打开状态,使得装甲隔板无实际意义。而苏式坦克除转盘式装弹机内存放弹药外,其他弹药也存放在车体和炮塔内适当位置上。在弹药存放上,东西方坦克没有本质的区别。

  其次,弹药置于炮塔尾舱被直接命中的概率更高。对历次战争中战损坦克的统计表明,炮塔被命中的坦克约占战损总数的40%~50%。炮塔被命中的概率高,尾舱内的弹药被直接命中的概率自然也较高。坦克防护最佳的部位是车首和炮塔正面,而炮塔侧面和后面的防护能力则十分有限,容易被击穿,从而导致尾舱内的弹药被直接命中。而苏式自动装弹机的旋转输弹机位于战斗室底板上,位置较低,除车体装甲的防护外,后部有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两侧有行动装置和侧裙板,防护性能比炮塔尾舱要好得多。

  第三,如果弹药被直接命中,发射药首先被点燃,而发射药一旦点燃,几乎无法扑灭,进而引起弹药爆炸。其能量非常巨大,仅靠开启泄压板是难以完全释放的。而尾舱与战斗室之间的装甲隔板较薄,即便处于关闭状态,也无法抵御如此巨大的爆炸冲击,必然会导致战斗室内乘员和设备的毁伤。如果炮塔正面被击穿,金属射流或装甲破片穿透装甲隔板击中尾舱内的弹药,结果与尾舱被直接命中是一样的。即使击穿炮塔的金属射流或装甲破片没有穿透装甲隔板,存放于战斗室内其他部位的弹药也面临着被诱爆的危险,这与苏式坦克相比也没有太大优势。


海湾战争期间被击毁的T-62坦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炮塔尾舱式设计对于提高坦克生存能力,并没有明显的作用。西方采用这种布置的主要考虑是保证炮塔的平衡,提高炮塔方位向稳定精度。

  有资料表明,即使没有被直接命中,弹药温度一旦达到170℃,也将在20秒内爆炸。据此我们认为,一旦弹药被直接命中,发射药的燃烧甚至弹药的爆炸都是不可避免的,任何防护手段都无效;在弹药没被直接命中的情况下,真正有效防止弹药诱爆的手段,是防止弹药温度急剧升高的灭火抑爆装置和专用弹药防火容器。以色列“梅卡瓦”坦克和德国“豹”2坦克上采用了这种装置,保证坦克被命中后乘员具有足够的时间撤离,从而提高乘员的生存能力。缺乏高效的灭火抑爆装置和专用弹药防火容器,恐怕是苏式坦克被命中后容易发生诱爆以至炮塔被炸飞的主要原因。


日本90式主战坦克

  

错误认识二:苏式自动装弹机定角装填影响瞄准速度

  T-64、T-72和T-80坦克装备的自动装弹机由战斗室底部的旋转输弹机、炮塔后部的提弹机、推弹机、抛壳机、开窗机构与其他控制显示部件组成。这种装弹机必须定角装填,即装填弹药时需将火炮调到并闭锁在固定的仰角(装填角)位置,以利于装弹。有人认为这将影响坦克射击的反应时间。其实不然,我们简单分析如下。

  自动装填时,射手按压装弹按钮后稳定器将自动驱动火炮到达装填角并将火炮闭锁,装弹机自动装弹。而后,在简易火控系统中,稳定器将自动驱动火炮返回原瞄准位置;在指挥仪式火控系统中,稳定器将自动驱动火炮返回跟随瞄准线的状态。稳像工作方式是指挥仪式火控系统的主要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下,射手通常都是在发现并识别目标、决定射击后,首先选择弹种并装弹,然后进行瞄准、跟踪,而在装弹过程中,瞄准线在垂直向和水平向均可以继续瞄准、跟踪目标。由此可见,自动装弹机的定角装填影响瞄准速度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还有人认为,猎歼式火控系统可以减轻定角装填对射击反应时间的影响。所谓的猎歼式火控系统,其实就是车长具有独立稳定的周视瞄准镜、可以进行独立观察并为炮手指示目标、必要时还可超越炮手控制火炮进行射击的指挥仪式火控系统,也有人称为双指挥仪式火控系统。采用这种系统后,车长、炮手射击操作时自动装弹机和火控系统的工作过程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自动装弹机仍然进行定角装填,装填时射手仍然可以操纵瞄准线进行瞄准、跟踪。由此可见,所谓的减轻定角装填对射击反应时间影响的说法,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伊拉克战争期间被击毁的M1A1HA主战坦克

  

错误观点三:采用火控系统后不必修正射击偏差

  坦克火控系统能够自动测量至目标的距离、目标相对坦克的运动角速度、火炮耳轴侧倾斜角度、横风速度等数据,根据人工装定的药温、气温、气压、弹种和修正量等数据,按照预先装定的射表,计算出射击诸元,并装定瞄准角和方向提前量。由于能够精确地测量各种数据和计算射击诸元,采用火控系统后,坦克炮的射击精度大大提高,但仍有射击偏差存在,炮弹不会全部命中目标。此时还需射击修正吗?很多人(甚至准专业人员)认为不需要进行射击修正。其实这是不对的。

  误差由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部分组成。在坦克射击学中,系统误差称为射击准备误差,随机误差称为射弹散布误差,两种误差的对射击精度的影响不同。射击准备误差对于一次射击中每发射弹的影响相同,使得射弹散布中心偏离瞄准点;射弹散布误差对每发射弹的影响不同,使得各发射弹偏离散布中心而分布在散布中心的周围。很显然,若首发弹没命中目标,需根据射击准备误差的数值和方向进行射击修正,以提高次发射击的精度。射击准备误差包括计算机解算误差、耳轴侧倾误差、理论跟踪误差、武器校正误差、测距误差、横风误差、气温误差、气压误差、视差角误差、偏流误差等数十个误差项,这些误差项多数不能完全修正。因而火控系统并不能完全消除射击准备误差。

  为保证射击精度,坦克射击前必须进行武器校正,但武器校正的过程也存在误差,如校炮镜本身的误差、炮口十字线的刻制误差、照准和调整瞄准分划对正瞄准点的误差、坦克与校正靶位置关系不准确的误差、坦克炮身管弯曲的误差等,而且随着射击弹数的增加、天气状况的变化,武器校正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使武器校正的误差随之改变。

  在笔者参加的某次实弹射击前,坦克进行实弹校正获得满意的精度,但第二天的弹着点普遍偏右,严重的甚至脱靶,偏右超过1个目标体形。分析原因,原来是实弹校正与射击时的天气差别所致:实弹校正在下午进行,射向正南,日照强烈,身管在日照的作用下向左下弯曲,使弹着点明显偏左,校正后弹着点接近目标中心;次日实弹射击时,阴有小雨,横风从阵地左侧吹来,造成身管向右弯曲,使弹着点偏右。此例说明武器校正的系统误差是客观存在的,甚至影响非常大。另外,激光测距仪的测距误差也是经常存在且无法完全修正的。停止间射击时,坦克在火炮后坐力的作用下,每发射一发炮弹,车辆都要向后移动十几厘米的距离。在某次停止间对静止目标的射击中,射手发现:第一发射击时激光测距仪显示值为1820米,第二发射击时变成了1830米。连续发射四发炮弹后,射手下车观察,发现车辆实际后退约半米,而计算机在解算射击诸元时采用的至目标的距离却增大了10米。

  美军曾使用M1坦克105毫米线膛炮和M1A1坦克120毫米滑膛炮进行射击修正的实弹试验,在对3400米处的静止目标射击时,通过修正,可使次发命中率比首发命中率提高约1倍。这一结果也证明了火控系统射击修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巴格达市区被击毁的伊军T-72主战坦克,炮塔“按照惯例”飞上半空且不知去向

  

错误观点四:火控系统可稳定车体和乘员

  有人认为,现有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对运动目标的射击精度不够理想,是因为火控系统只能稳定瞄准线和火炮,而不能稳定车体和乘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由于火炮和炮塔的质量和转动惯量都较大,稳定精度不高,简易火控系统直接稳定火炮和炮塔,瞄准线随动于火炮,不能获得较高的稳定精度,只具备停止间和短停间射击的能力;而指挥仪式火控系统采用陀螺仪独立稳定瞄准镜中的反射棱镜的方式可获得瞄准线的高稳定精度,火炮随动于瞄准线,并采用了重合射击门控制击发时机,使坦克具备行进间射击运动目标的能力。稳定车体和乘员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便做到了,陀螺仪直接稳定火炮和炮塔的精度尚且不能满足射击要求,稳定车体和乘员又能达到什么精度水平呢?又如何具备行进间对运动目标射击的能力呢?

  

错误观点五:次发命中率低于首发命中率

  一些人认为,坦克射击的次发命中率必然降低。如果不考虑射击修正的因素,次发射击和首发射击的射击方法是完全相同的,命中率也应当是相同的,不可能出现次发命中率低于首发命中率的情况。若进行射击修正,次发命中率肯定会比首发有所提高。从射击误差分析的角度来看,也找不出使次发命中率降低的因素,不知道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

  通过以上的分析,希望读者不仅仅纠正了上述的几个错误观点和获得一些坦克技术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学会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样才能进行独立的观察、分析和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作者:东 进)


评论】【陆军论坛】【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