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 事 首 页 海 军 论 坛 陆 军 论 坛 空 军 论 坛 枪 械 论 坛 热 点 论 坛 军 事 论 坛 坦克装甲专区
军事首页 >> 轻兵器专题 >> 正文页 《轻兵器》杂志社网络独家合作伙伴
【历史与人物】历史的误解—蒙蒂格尼机枪考证(图)
2003年08月04日 12:29 轻兵器

  这是一张晚清时期的历史照片(题图),可能很多人都曾在不同地方见过。照片上,一位体态臃肿的清朝官员抚摸着一门“大炮”,旁边还有一堆球形弹。这张被许多书籍广为引用的照片,被冠以各种解释,大部分被注解为“×××炮”。比如:某出版社的《火炮与战争》一书中注解为“‘克虏伯’式37mm 2磅后装线膛架退炮”;

  又一出版社的《走进博物馆》一书解释为“金陵制造局的大炮组装现场”;

  另一出版社的《中国军事史》一书注解为“江南制造局制造的前装火炮”;

  一份颇有影响的报纸2001年11月7日的有关介绍中则将其称为“金陵制造局制造的大炮”;

  在某国家级博物馆中,将其放大成尺寸近1m 2的照片,下面注解为“克鲁森37式架退炮”……

  乍一看,它确实像一门炮,因为它有着炮身、炮轮、炮架等火炮的主要特征,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几个问题:(1)炮筒不是单管,而是由许多根小管集束而成的。(2)在炮身后面有一个手柄,但又不像通常火炮的手柄。因此,笔者以前一直认为它可能是加特林转管机枪的一种,因为加特林一生专攻此类武器,研制了各种型式、多种口径的转管机枪,其中有一种小型的,手柄就在后面。但与博物馆里的加特林转管机枪实物相比较,又有些不同:其一,它比加特林转管机枪大许多。其二,枪管的数量似乎又太多了。据资料记载,加特林机枪最多只有10根管,而此枪则远远多于10根管,并且排列也不是圆筒形;另外,在枪身一侧还多出了一个小圆盘,可又不是加特林机枪的弹仓。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兵器呢?


图1 蒙蒂格尼37管机枪改进型

  这个问题困惑笔者多年。在这期间,笔者陆续收集了一些资料,直到最近发现了一本李敖写的书(内容与炮无关),封面与封底一正一反,用的正是这张照片,但其清晰度比以前所见的要高得多,照片的层次和对比度也很好。我反复观看揣摩,最后将目光锁定在照片中一个有许多小孔的盘状物上。盘上共37个孔,每孔均呈六边形,整个盘状物外观亦呈六边形。据此,我进一步查找资料,终于在一本美国出版的《兵器百科》书上找到了类似的图片(图1)及说明。书中这样解释:“蒙蒂格尼老式机枪,1870年,法国。有37根枪管装在一个筒里,可以快速连续发射,一个金属盘装载了37颗弹药。”又在香港万里书店出版的《西洋兵器大全》中见到一段文字:“蒙蒂格尼机枪是1851年比利时人法尚普斯(T.H.J.Fafchamps)上尉发明的,然后推荐给约瑟夫.蒙蒂格尼(Joseph.Montigny)。这种枪的结构是:37根膛线枪管固定在一个熟铁筒内,一个带有37个匹配火门的铁盘用于装填,摇动手柄,机枪发射。一组经过训练的士兵,每分钟可射出12组即444发弹。1867年装备法军并成为其秘密武器,但后来发现不适合于现代战争,遂被淘汰。”由此,从时间上看,图1所示机枪应为题图所示机枪的改进型。《西洋兵器大全》中还记载了一种蒙蒂格尼25管机枪(图2)。

  因此,从资料查证来看,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上的主体应为早期的蒙蒂格尼37管机枪,而不是什么炮,这一历史性错误应当更正。

  这种蒙蒂格尼机枪,在中国没有见到装备与使用的记载,也没有查到生产的记录,国内书籍上也很少提到它的名字,仅存这张被误解的照片。估计可能是该武器在中国产量很少、使用时间很短的缘故。此照片拍摄时间应在1866 (金陵制造局成立)~1881年(开始仿制加特林机枪)之间。如果仅从照片上看,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是制造装配后的现场。但要搞清楚究竟是引进技术设备进行了生产,还是仅仅在展示新购进的兵器,这就需要进一步考证了。再从结构原理上看,该枪使用时也是比较费力的。可以想象,一组经过训练的士兵,每5秒钟发射一组枪弹,反复地开膛、装弹、上膛、闭锁、击发、退弹……这一连串的操作,不但使士兵的体能消耗大、对其动作配合要求高,而且射击还是间断的,其结果是它的火力压制作用和威慑力明显不足,没有机枪扫射的那种效果。从总体结构上看,该枪真正创新的东西也不多,基本上可以理解为集束步枪——不过是将几十支步枪堆积在一起。随着不久后出现的“诺登菲尔特”(1878)、“加特林”(1862)等连发武器,特别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沁重机枪的诞生(1884),蒙蒂格尼机枪更显其火力密度和射击持续性不足的先天缺点,再加上形体笨重,所以很快被淘汰,而当时满清政府中某些不懂专业技术的官僚却当作新技术引进,这也是100多年前盲目引进的一个教训。


图2 装在轮架上的蒙蒂格尼25管机枪

  照片内容确定以后,笔者又在《轻武器与战争》(黄守铨编著)、《步兵的杀手锏——枪》(郭仁松著)及《近战利器》(刘学昌编著)等书中找到关于蒙蒂格尼机枪的一些记述,特别是在最近出版的刘学昌先生所著《枪史》一书中有更详细的记述。据书中介绍,《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它是第一挺手动机枪。改进后的法尚普斯(《枪史》中译作“伐商”)手动机枪依据不同口径,其枪管数目在7~37管之间变化,有装填弹药,闭锁后膛,进行射击和向一侧抛壳的装置,安放在稳固的枪架上,用手柄可连续发射。后来法军把它改为25管,使用25发弹板可同时装填25管。大约1秒的时间可全部发射完,而每分钟可装填12板弹药。

  ……

  笔者发表此文,主要目的是:(1)为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正名。(2)将各位学者的著述与这张照片及相关的图片搭桥,向读者简要介绍一件在历史上曾昙花一现的兵器。(3)证实这种稀有的兵器曾经来到过中国,有此照片为证。

  纵观兵器发展史,自从有了火器以后,人们就一直在努力提高枪炮的射速,多管枪在历史上不断以各种形式出现,又无情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惟一的例外是加特林式机枪,它的基本原理现仍在应用),“蒙蒂格尼”的沉浮仅仅是其中的一例。但它们毕竟是人类进步的一个个台阶,没有它们,就永远不会有现代的自动武器。

  专家点评

  仔细拜读此篇文章后,深感作者对古枪炮有很深造诣,钻研极深。作者所做之事似乎属于“枪炮考古学”。据我所知,在我国从事这门学问的人不多。文章是在大量考证基础上写出的,对图片有细心分析,可以开拓读者思路并对武器研究多有裨益。我认为张先生文章写得“平中有奇”。

  ——刘学昌


评论】【枪械论坛】【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