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常砺天
“携手-2008”中印陆军联合反恐演习于日前圆满结束,这标志着两国间的军事外交达到新的高度。美国智库“詹姆斯顿基金会”,也在12月8日刊发题为《军事外交:中印军事关系的未来?》的文章,评析了两国军事外交的现状、前景及其影响。
消除“中巴夹击”臆测
文章指出,自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1988年成功访华以来,两国政府和军队为加强军事交流而付出的努力值得赞扬,从基层部队到军方高层间的友好往来已成为固定制度。继两国舰艇于2003、2005和2007年三度举行海上合练后,中印陆军之间的联合演习到目前为止开展了两届;不仅如此,两国空军的类似交流活动也已被提上日程。
军事外交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对印度而言,日趋频繁的沟通和交流,大大增进了其与中方的相互谅解,两国边境地区因此变得相对稳定。而从长远角度来看,军事外交如同开启观察解放军真实面貌的窗口,藉此获得的第一手信息反馈回印度政府,后者就能在战略层面上作出更准确的判断,从而消除“中巴两国可能两面夹击印度”之类的无端臆测。
更重要的是,同为有影响力的亚洲大国,中国和印度在反恐、打击海盗、保卫航运乃至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现在有了联合军演这样的平台,双方大可以此为基础,一起谋求和平与安全的可行之道。
实力上有“不对称”
当然,考虑到中印两国在政治制度和对外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初具规模的双边军事外交,目前尚不足以承担过多的职能。归根结底,军事外交只是化解潜在冲突的诸多手段之一;它虽然能创造有利于和平的氛围,但那些事关国家主权乃至领土完整的议题,仍然有待两国政治家和外交团队来解决。
此外,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也对军事交流影响深远。文章认为,经过卓有成效的探索,解放军在装备水平上已取得对印度的优势,向边境实际控制线快速部署兵力的能力也较印方为强。这种实力上的“不对称”,令印度政界和军方的部分人心存疑虑,继而成为制约两国军事交流进一步深化的因素。
不过,这种状况并不意味着爆发正面冲突的可能性增加。今后,印方会把重点放在建立互信措施上,这不仅是由于中印边境并非中国的主要战略方向,也是因为印度在未来20至25年间将进入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有和平的外部环境作保障。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文章才总结称:对等的军力是平等交流的前提;中印军事外交的深化与军事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并非相互矛盾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