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核航母部署日本战时可封锁台湾控制东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4日 10:33  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资料图:向日本开进的美国海军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编号CVN-73
资料图:向日本开进的美国海军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编号CVN-73

资料图:中国海军驱逐舰吊装鹰击-83反舰导弹
资料图:中国海军驱逐舰吊装鹰击-83反舰导弹

  本报记者/海北

  据日本媒体日前报道,位于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驻日美国海军司令部9月12日正式宣布,“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将于25日在日本横须贺基地入港,接替已结束任务返回美国的常规动力航母“小鹰”号,成为第一艘部署在日本的核动力航母。

  日本时事社的文章分析称,“华盛顿”号航母进驻日本,将成为威慑中俄的重要平台。

  封锁距离可达台湾岛

  “华盛顿”号属于“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1992年7月服役,编号为CVN73,排水量达10万吨左右,装有两座可同小型核电站媲美的反应堆,最高时速超过55公里,舰上官兵5600人,是世界最大级别的航母。“华盛顿”号航母可运载80多架战机,其中包括预警机、战斗机和反潜机等,将成为西太平洋地区海上漂浮的最大航空堡垒。

  据军事专家介绍,“华盛顿”号航母在执行任务时,可以封锁800—1000公里的正面距离,这个长度相当于日本本岛的最南端至台湾岛最北端的直线距离;在执行海域控制任务时,它能控制半径为400—500公里的海域,这个面积接近于整个东海的面积;在执行攻击任务时,它有能力在24小时内出动近百架次的攻击机,把近千吨的炸弹投放到数百公里远的目标上。

  由此可见,美国在日本部署核航母,对西太平洋沿岸的俄罗斯和中国等有关国家形成了海上威慑态势。

  为强化亚太军力找借口

  就在有关“华盛顿”号航母确定进驻日本的报道发出的同时,法国媒体就报道说,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水下监听系统的部署,首次具备了全天候监控西太平洋美国海军潜艇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具备被美国专家认为是有助于击败美国5个以上航母战斗群。据说这个报道是援引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政府国防专家的话。

  实际上,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会对这个报道存有疑惑。首先,他们讲到水下监听系统,仅仅是一个信息采集的手段。姑且不谈这个系统的有无,说仅仅靠这样一个单纯防御性的信息采集监视系统,就可以击败美国的5个战斗群,一般人都会觉得是天方夜谭。

  军事专家指出,这种所谓“威胁”航母的说法在逻辑上相当混乱,因为航母本身是一个超级的作战武器,把这样一个武器摆在别人的家门口,同时要求别人不得“威胁”它,这根本不符合逻辑。因此,美军的战略意图实际上非常清楚,那就是为自己在西太,尤其是东亚地区强化战力寻找借口。

  航母也有致命弱点

  美国高级新闻分析人士马丁·西夫认为,美国对庞然大物般的核动力航母的迷恋,是过分自信的结果。目前,在西太平洋地区,俄中等有关国家的反航母作战水平与以前完全不一样。

  西夫认为,不仅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拥有强大的打击航母手段,中国海军也拥有打击航母的实力。其中,中国海军已经拟订21世纪的非对称反应战略,可以对部署西太平洋的美军核动力航母进行威慑。

  西夫比喻说,在拳击比赛中,个儿越大,可能摔得越狠。美军核动力航母也是如此。一旦遇到小个儿的常规潜艇组成的“狼群”,大个儿的核动力航母就可能倒霉。

  西夫指出,美军现在的核动力航母很脆弱,甚至比二战期间的战列舰还要脆弱,难以承受现代炮弹和导弹的打击。其中,美军核动力航母“华盛顿”号配备大量战机,存放大量弹药和燃料,整个航母就像一个巨大的弹药库和油库,一旦外来的炮弹或者导弹引起弹药库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相关链接

  日民众抗议浪潮不断

  就在美国海军本月12日宣布“华盛顿”号将正式进驻横须贺基地后,当晚日本就发生了两起爆炸。据日本共同社报道,12日晚10点半左右,在神奈川县横须贺市汐入町附近,有居民听到两次很响的爆炸声。爆炸现场位于横须贺基地西南方约两公里处。当地警方认为这是针对美军基地的袭击事件,正在展开调查。

  日本一些人反对核航母进驻美军驻日基地,是有原因的。相关核专家表示,“华盛顿”号上有两座A4W核反应堆,其输出能量相当于一座中等规模的核电站,一旦发生核泄漏事故,将会造成横须贺及其周边地区160万居民死亡,这给惟一遭受过原子弹袭击的日本民众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自美方在2005年10月底敲定由“华盛顿”号接替“小鹰”号后,日本民众反对声浪不断。(海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日本 航母 东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