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版鹞式战机研制过程完全违背客观规律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8日 10:27 四川在线
资料图:英国皇家空军鹞式战机三机编队飞行
“四号任务”下马,歼8起死回生 尽管研制“四号任务”抽调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留下的部分研制人员,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在继续研制歼8飞机。与此同时,“四号任务”更是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可是,空军司令员吴法宪于1970年6月7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听取歼8飞机研制情况汇报时又突然提出:“歼8要快搞出来,明年要批量生产,一个师放20架,放他几个师,要生产100-200架。”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当即要求112厂加快歼8飞机的研制速度,以便尽快生产歼8飞机装备部队。这样一来,研究所和飞机制造厂又不得不重新调整力量,以保证歼8飞机的研制和生产进度。 这期间,歼8飞机经过多次试飞验证。 正当首批飞机已经正式投产时,吴法宪又在1971年7月12日参加航空工业领导小组会上说:“歼8飞机性能很好,美国都知道了,要防止美帝把资料偷去,你们把图纸资料整理好,锁在保密柜里,3年不生产,什么时候生产出来都不作检讨。”吴法宪这种出尔反尔的决策,使得飞机工厂无所适从。致使已投产的飞机迟迟不能按原计划组织生产,就连设计定型的试飞任务也无正常进行。实际上,这时歼8飞机的研制已处于半停滞状态,并陷入濒临夭折的境地。 这时,被列为重点研制型号的 “四号任务”,由于受技术、材料、部附件及发动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研制进度也非常缓慢。这是因为该项目远远超越了我国当时具备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这完全是一种不顾客观条件和超越现实的幻想。 直到1971年“913”事件后,粉碎了林彪反党集团,才使我国的航空工业开始逐渐转向正轨。这才为恢复歼8飞机的研制带来新的转机。歼8飞机联合指挥部及有关厂、所职工向中央和中央军委写信,指出吴法宪决定停止生产歼8飞机的错误,并建议抓紧歼8飞机各种性能的试飞,以尽快实现设计定型。 周恩来总理对这封信非常重视,于12月11日将信批转给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等处理。12月14日,李德生、余秋里等中央军委领导在北京召开了歼8飞机汇报会,会议决定,1972年继续小批量生产歼8飞机,以便再次进行全机静力试验,并加强试飞工作。从而使歼8飞机终于起死回生。1972年3月25日,“四号任务”领导小组召开了第12次也是最后一次会议。会议决定:“‘四号任务’不列入国家型号发展计划,仍为先期研究的科研项目。”至此,“四号任务”下马,与之相应机构随即撤销。 客观地讲,“四号任务”的研制人员,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和艰苦努力。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并在改进歼6设计的基础上,设计新的飞行平台,大胆探索了垂直起落战斗机所涉及的许多技术难题。然而,设计一种新型飞机不仅要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做支持,而且还需要相当长的试验周期。“四号任务”从下达研制任务,到要求新机试飞总共才1年零10个月的时间,完全违背客观规律。尽管“四号任务”的研制人员为此而竭尽全力,但事实上,他们是在“极左”路线高压的政治背景下,去完成一项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据 《先锋国家历史》徐秉君/文)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