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放军在边境反击战中取得五六式枪族实战经验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2日 09:21 兵器知识
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向印军阵地开火
解放军在中印边境反击战中取得了“五六式”的实战经验,也对这一系列装备充满了自信心。不过这次作战对武器的成功使用.也有其特定环境的局限。苏军四十年代装备C一41半自动步枪后不久.即感不适应现代战争中步兵武器高射速的趋势而撤装。中国军队通过中印边境作战却感到五六式半自动步枪精度好,适于远距瞄准射击,又节省弹药,其后十几年间在步兵部队中一直让正副班长配冲锋枪(自动步枪),普通战士配半自动步枪,1979年的南疆作战却证明,战斗员在热带丛林地带发现敌人大多在50米之内,此时最好的办法是以自动枪发射弹雨扫射,射速慢的半自动步枪反应不灵。经过南疆作战的新实践,解放军步兵才统一改换自动步枪,此后的步枪发展也确定了小口径、高射速的方向。 勇气加技术装备才能形成最强战斗力 武器效能的发挥,靠的是使用者的素质,当时中印军队的最大差距恰恰在于官兵的战斗素质。革命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中国军队的传统是“有什么枪打什么仗”,能发挥主动性和刨造性,根据实际有效使用武器;印军却是一支有浓重殖民地雇佣传统的军队,战术思想呆板,官兵普遍以应付差事的观念对付战事,使本来就显落后的武器更难以发挥效能。 解放军在中印边界参战的部队大都有光荣的战斗历史.从1956年四川康巴叛乱发生至1961年藏区平叛结束这五年间,又积累了丰富的高寒山区作战经验。部队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官兵士气高涨,自觉地决心为保卫祖国奋战。当时干部、多数正副班长和一些老战士普遍有丰富的战斗经验.新入伍的年轻义务兵在战前通过几个月训练也能熟练掌握武器。 解放军能在地形复杂的高山峻岭一再迂回成功.印军却只能呆板地守在道路沿线,除了士气和战术水平外,重要原因又在于中方的武器选用注重轻量化,抄用英国正规战法的印军在武器及编制配备上都不适应当地需求。解放军不像印军那样有空投补给,团以下单位却能靠人力骡马携带全部武器弹药,在人称“猴子也通不过”的无道路地段长途穿插。在东段的反击作战中,部队主要的战法是先迂回分割敌军再予追歼。在西段反击中,主要战法是抵近攻击拔点攻坚。参战部队充分发挥了步兵武器和便携支援火器适合近战夜战的特长,经常突然出现在印军面前,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交锋中无论士气还是火力都能压倒敌人。 作为东段印军主力的第4师,原来也是英联邦军队中的王牌。在1942年北非著名的阿拉曼会战中.该师迂回了隆美尔的德意非洲军后路,被英国统帅蒙哥马利称为表现最好的部队,在中印边境反击战期间,印军最精锐的第4师中还有四分之一的老兵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虽熟悉手中武器.却都年过四十,既缺乏冲锋的勇气又体力不支.印军士兵又都系雇佣的职业兵,只求养家糊口而不明作战目的,作战时士气低落。其官兵还普遍没有节约弹药和独立作战的观念,往往发现远处目标就马上射击,打光子弹、炮弹后又依赖呼唤补给..当擅长迂回的中国军队切断其后方补给线时,许多印军马上陷入粮弹均无的状态:当那些“蓄长须,扎银色头巾”的“胡子兵”遇到普遍不到二十岁的中国“娃娃兵”攻击时,除有工事依托者还能作抵抗外,其余都是拔腿即逃,跑不动时便弃械举手就俘.在一个多月作战中,印军被俘便有3900人,中国军队却无一人被俘。 解放军在反击战中特别注重发挥近战夜战的特点,与印军遭遇时即使数量不占优势,也差不多都能用随身携带的轻便武器迅速将其击溃。如32团第2营先头部队在11月20日凌晨与印军第48旅廓尔喀联队第6营在查库遭遇时,马上在夜暗中向印军猛冲。部队冲进村后,先以40毫米火箭筒将7辆满载弹药的印军车辆打燃爆炸,印军2辆美制M3A3坦克企图逃跑,前面一辆马上被两枚火箭弹击中起火,另一辆的乘员丢弃坦克逃人密林。在弹药车爆炸声动地、火光冲天的查库镇上,印军未能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即四散窜逃。 解放军参战部队充分发扬人的勇敢精神和主动性.对武器还有一些刨造性的使用方法。为有效摧毁敌火力点,攻击部队在解放军战史上继一江山岛战斗后又一次使用了火焰喷射器.主攻连队可配属2-6具。当时所用的58式火焰喷射器采用火药燃气喷射,有效射程可达50米。喷火手为有效歼敌,发挥敢于近战的传统,经常抵近敌仅20米处喷射。当时使用40火箭筒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发射时因有后喷火而在复杂地形上使用不便,在难以找好后喷夹角而战况又很紧急的情况下,射手往往宁可烧伤自己腿部也马上向敌人开火。第130师在瓦弄攻坚战时,75毫米无后坐力炮手因灌木太高难以支起炮架.便用背包带把炮身绑在树上发射,连续摧毁敌人四个地堡,成为炮兵战史上罕见的奇观。 一点启示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场规模、时间都很有限的边界作战,在惩罚性打击的目的达到后.1962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停火,随即将部队撤回到1959年实际控制线本侧20千米内。长期以来国内许多人对撤军不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战区的地理和后勤供应的难度,确属“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时在战区很难就地补给,靠后方两条长达数千千米的砂土路面的高原公路保障供应,一辆运油车驶到前线往往自己就要消耗近半车油,想保障大军长时间作战是难以想像的。在这一地带作战速打速撤,我国不仅能很好地显示和平诚意,被一些外国舆论称为“潇洒之极”,在军事上也能居于主动而避免陷入被动。 毛泽东曾估计,中印边界上打了一仗,可以争取十年的边境安定。事实证明,战后几十年来,中印边界局势一直是比较稳定的,这便达到了自卫反击作战的主要目的。这次边境反击作战的经验,也对后来我国的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资料。 相关专题:《兵器知识》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