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直升机呈万国牌现状数量严重不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6日 10:40 国际先驱导报
专家:中国直升机呈万国牌现状数量严重不足
资料图:解放军陆航部队装备的美制黑鹰直升机

专家:中国直升机呈万国牌现状数量严重不足
资料图:中国专业救援型直-8直升机

  【作者】陈虎

  在地形异常复杂、地面交通严重受损的震区上空,百余架直升机显得数量不足,这是发展中国自主直升机产业的契机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是直升机率先飞往灾区上空查看。在震区公路、桥梁中断,震中数万生命无法获取外界救援时,还是直升机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运送救援物资,转移受伤群众。在抗震救灾中,直升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生命之鹰”是灾区百姓给予它们的赞誉。

  地震发生后第19天,令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5月31日下午,一架向灾区理县运送防疫专家的米-171直升机在返回途中,与地面失去联系,截至6月4日发稿时仍下落不明。高强度、高难度的飞行任务,让“生命之鹰”略显疲惫。

  救灾暴露直升机软肋

  此次地震的受灾面积相当于半个英国或一个韩国,且地形地貌异常复杂。区区百余架直升机参与救灾,显然有些捉襟见肘。抗震救灾的严峻事实,使人们痛感直升机数量不足。

  那多少架直升机才能算得上充足呢?下面一组数据有一定的说服力。据权威数据,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世界约有军用直升机3.5万架,民用直升机约2万架。全世界平均每万名陆军官兵拥有直升机14架,装备数量最多的国家平均每万名陆军官兵高达110多架。在发达国家,军用直升机的数量占三军总军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然而,近20年后的今天,中国拥有直升机的总数量尚不足当年世界总数的百分之一;军用直升机的平均拥有量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情形与中国的幅员、人口规模、市场需求不相称,也与军队规模和任务不匹配。

  在总量不足的前提下,缺少重型直升机则显得更为突出。在抗震救灾中,因为没有重型运输直升机,在地面交通短期不能恢复的情况下,起重机、挖掘机等重型救灾设备无法迅速调入灾区。在堰塞湖抢险中,不得不依赖来自俄罗斯的米-26重型直升机,才把重型机械吊运至堤坝上。

  数量不足必然导致训练以及使用经验上的不足,配套设备也不完善。尽管参与救灾的机务人员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不俗的技术水平,但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以及专业配套设备的不足和落后,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直升机救灾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此次参与救灾的米-171直升机失事后,有人提出疑问,为何失去联系数天后还无法找到直升机下落?难道直升机没有安装全球定位系统,或预防失事的信号发射装置,致使地面人员无法确定它的可能失事位置?在没有高科技设备帮助的条件下,要在地形、气候复杂的崇山峻岭中寻找一架可能失事的直升机,便犹如大海捞针。

  “万国牌”带来严峻思考

  有观点认为,此次米-171失事的一个原因,是该机型不适合在高原、复杂气候条件下飞行。这个观点并不全对。米-171是俄罗斯陆军使用的一款通用机型,在技术上能够在四川震区的自然条件下执行任务。但这个观点提出了一个问题:有能力在高原执行任务的中国直升机数量较少。如果灾害发生在青藏高原那样的高海拔地区,形势将更为严峻。

  直升机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就开始使用直升机执行战术任务。到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开始大规模使用直升机,其在丛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获得了“战场出租车”的称谓。在民用领域,直升机的用途更为广泛。无论医疗救护、抢险救灾、农牧监测、地质勘探,还是重型设备吊装、交通指挥、治安巡逻,到处都能看到直升机的身影。

  从此次抗震救灾出现的直升机来看,型号较多,且几乎全部来自国外。比如“米”系列是俄罗斯的,“黑鹰”是美国的,“超级美洲豹”是法国的,其实国产的“直-8”也只是法国“超黄蜂”的仿制品,“直-9”则是从法国引进的技术。中国直升机队伍目前还属于“万国牌”。

  “万国牌”反映了一个现实:中国的直升机产业发育不良,还不能为军队现代化提供足够数量和性能优良的机型。从这些角度来说,中国直升机产业比大飞机产业的情势更严峻。基于直升机在民用和军用上的重大价值,中国很有必要像发展大飞机一样发展自己的直升机产业。

  军民共举抓住契机

  中国是一个直升机市场大国,却是使用小国,更是研发弱国。如何选择直升机发展路径是值得考虑的。

  中国要发展自己的直升机产业,必须是国家行为,而不能是企业行为。因为直升机产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风险大,最终还需要大市场来支撑。中国要发展自己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并且要开拓自己的市场,做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要让自己的直升机产品不仅满足军用,还能满足民用,产品最终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否则便难以为继。在世界上任何一家生产直升机的企业中,没有哪家是仅仅生产军用机型的。“大飞机”最终选择了军民并举的道路。这个路子同样适用于直升机产业发展。

  中国直升机研制的起点低,国际合作必不可少,但最终还得靠自力更生。别人是不会把最先进的核心技术转让给中国,让中国真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直升机在国际上也属于高度垄断产业,波音和空客在对待中国民用大飞机项目时有联合战略。这种联手遏制局面同样会出现在中国直升机产业上,尤其是在重型直升机领域。

  抗震救灾让国人真正认识到了直升机的重大价值;同样,抗震救灾中直升机暴露出来的不足,可能为中国直升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契机。(作者系《世界军事》杂志执行总编辑)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