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港媒称解放军极少成建制出国救援以防军情泄露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4日 08:56 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中国的空中和海上运输能力长期以来一直是其军力建设的“薄弱环节”。资料图:空投物资在运输机上装载完毕准备实施空投
资料图:中国国际救援队员与搜救犬
近年来中国军队维和力度逐步加大
本报特约记者 常砺天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在抗震救灾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称赞。香港《亚洲时报》5月29日发表评论文章称,随着软硬件水平的不断提升,解放军所承担的人道主义职能今后将不再局限于国境以内。 主客观条件曾限制出国救灾 该文指出,向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国家或地区提供人道主义支援,是现代军队在和平时期的重要使命,同时也为各国军方提供了锻炼及检验自身战斗力的空间。在这个领域里,美国凭借其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处于领先地位。在前不久发生的缅甸风灾中,印度和泰国等也在第一时间派出了各自的海空兵力参与救援。 相比之下,中国军队对待人道主义任务的态度就显得比较谨慎。事实上,除了执行在联合国框架内的维和任务与开展有限的联合演习之外,解放军绝少成建制地出现在国境之外。即便是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期间,它所派出的医疗分队也是搭乘民用飞机赴灾区支援。这样的低调表现,与中国近年来在亚洲乃至全球与日俱增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并不相称。 尽管有观点认为思想与体制方面的欠缺是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但《亚洲时报》文章认为,中国军方以往之所以在执行人道主义任务方面不够活跃,更多地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有关。首先,中国的空中和海上运输能力长期以来一直是其军力建设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台湾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并没有多少余力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日常战备以外。 其次,武装力量在别国领土上实施救灾等大规模活动,无疑将为潜在对手提供刺探本国军事机密的机会;另一方面,这类活动也有可能引起某些周边国家的不安,甚至为“中国威胁论”提供口实,从而给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构成障碍。 解放军将成“人道使者” 尽管如此,国际人道主义任务仍然有着积极的长远意义,随着思想观念的解放与国际化的加强,中国军队终将以“人道使者”的形象跨出国门。而解放军在抗击汶川地震中的优异表现,也令国家决策层清楚地认识到开展此类任务的可行性。 与此同时,近十余年来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势必让解放军在未来的人道主义救援中更有底气。目前,中国海军已经拥有两万吨级的大型医院船和搭载直升机与气垫登陆艇的两栖运输舰,其远距离投送救灾人员及物资的潜力有了显著飞跃。到下一个10年,等中国自主建造的航空母舰服役后,中央将可以直接指示执行巡航任务的舰队驰援国外灾区。 文章指出,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既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地区大国的证明,也暗含着向友好国家提供安全保障的地缘政治意义。从较微观的层次上看,大规模的援助行动是检验一支军队快速反应、协同作战和后勤保障能力的良机,其高度近似实战的特点,对于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中的解放军而言,无疑是难得的锻炼。 尤其重要的是,随着解放军更深入地介入到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工作中去,它同外军、特别是号称“全球存在”的美军的交流也将变得更加紧密。如果中美双方能借此抛弃猜忌,“并肩作战”,那就不仅是受援国的福音,对于中美间的长久和平,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