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国下一代战略轰炸机可攻击中俄战略纵深目标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2日 08:49 新华网
资料图:美国曾经研制B-3战略轰炸机样机
资料图:美军B-3战略轰炸机模型
美国空军之所以是美军中独一无二的存在,是因为它应具备在地面发现、观察、并摧毁任何目标的能力。--美空军参谋长麦克尔·莫斯利上将 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拥有的"战略纵深",或许会给实施境内打击造成一定困难。但是,在任何时间对任何地点发起攻击,应是美空军未来轰炸机的应有之义。——美《空军》杂志 新华网专稿:没有什么比远程战略轰炸机更能代表空军的特点了:让地球任何角落的任何目标遭遇灭顶之灾。 然而,自从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战斗机以其突飞猛进的精确打击能力,逐步成为空军的主角。未来某一天,轰炸机是否会重新成为主导战场态势的决定性力量? 美国《空军》杂志认为,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下一代轰炸机将成为打破一切"战略纵深"的强大威慑力量。 轰炸机新概念 21世纪,轰炸机将实现作战半径、载弹量与网络传感系统的融合,从而大幅提升空军未来远程打击能力。 历史表明,作战半径和载弹量素来是轰炸机研制的重中之重。美国最早的轰炸机由双座侦察机改进而成。为增加作战半径和载弹量,之后的B-17、B-24等轰炸机都有意牺牲了速度和灵活性。美军不少飞行员因此丧命,然而二战早期,这些轰炸机是英美对纳粹德国发起攻击的唯一途径。随着B-1、B-52、B-2的亮相,美军轰炸机在这两方面取得进一步拓展。 然而,自从F-117、F-15、F-111等战斗机凭借激光制导武器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大展身手之后,轰炸机似乎正逐渐被美军冷落。目前,美空军拥有2300多架战斗机,而轰炸机数量尚不足200。 这些轰炸机能否应对未来威胁?对此,美国军方的答案是:一再加速新型轰炸机的研制进程。按照当前计划,未来轰炸机将于2018年面世。 根据设想,新型轰炸机将成为美国空军杀手锏武器的基本组成部分,无燃料补充的作战半径达到3700千米,并能携带14吨有效载荷。此外,未来轰炸机将在作战机群的配合下执行任务,通过网络传感系统与机群成员共享飞行状态、图像、作战路线、乃至声音等信息。 告别"孤狼"岁月 美空军发展过程中历来最看重战机本身有什么功能,相对忽略与其他机群之间的配合。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F-117,作为隐身战斗机的鼻祖,绰号为“夜鹰”的F-117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创了全新的空中作战模式。然而前不久美国军方却宣布要将这种著名的隐身战机全部淘汰出局,原因之一正是难以与未来作战网络对接。 实际上,直到最近几年,F-22还被视作独行者——高度的隐蔽性要求使之只能与附近的F-22通信。 "2018轰炸机"有望改变这一局面。未来作战场景中,它将与F-22、F-35等先进战机等互联,例如,F-22凭借先进的空中雷达发现数架"苏-30",马上将图片信息传给轰炸机,并给后者标明更加安全的飞行路线。 "轰炸机将不再是一匹孤狼,而是狼群中的一员。"《空军》杂志说。那么,十多年以后,这个狼群将扮演什么作用呢? 文章分析说,除了支援特别行动等任务外,其主要任务是打击移动目标,可以是SUV上的恐怖分子,也可以是导弹发射车。这类目标有两个显著特点:一、对于敌人至关重要,如装载反卫星武器的发射车;二、在面临威胁时可以迅速逃离多数导弹的爆炸区。所以,除非导弹发射后具备自动跟踪功能,很难命中这些目标,此外,远距离发射的滑翔式导弹可能由于飞行速度过慢而被击落。 对付它们的方法之一,就是靠近打击,可这些目标往往受到强大防空体系的保护,不容易靠近。于是,杀伤力强大的远程轰炸机成了上佳选择。 当前,美军只有B-2轰炸机具备深入严密防空网打击移动目标的能力。由于缺乏保密的通信手段,短期内B-2还不能与其他战斗机安全对接,然而未来的轰炸机,将彻底告别"孤狼"岁月。 打破一切战略纵深 未来轰炸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配备高超音速武器。 真正意义上的高超音速飞机——速度超过6马赫的飞机,还没有出现。不过,美国空军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的研制,已有所进展。 近年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工程署、海军研究处以及其他几个单位一直致力于超音速武器的研制工作。 高超音速导弹项目的成果之一,是将火箭助推器与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结合,试验表明导弹飞行速度可达到6马赫,五分钟内便可命中400英里以外的目标。如果正式列装并与新型轰炸机结合,移动目标在导弹飞行期间逃离攻击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少。 与30年前军工企业着手研制B-2轰炸机之时相比,美国航空业在航空材料、飞机引擎、制造技术等方面都已取得长足发展,打造新型轰炸机的基础已经存在。 与此同时,十多年以来,美空军也一直致力于深入潜在对手的腹地,猎杀重要的移动目标。文章说,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拥有的"战略纵深",或许会给实施境内打击造成一定困难。但是,在任何时间对任何地点发起攻击,应是美空军未来轰炸机的应有之义。 "未来的对手再也不会觉得无懈可击,下一代轰炸机将彻底改变这种模糊认识。"作者在结论中写到。(朱鸿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