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舰船装上新装备解决主机功率储备不足问题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0日 07:58 科技日报
海试中的国产新型元级潜艇
马骋相信经典但绝不迷信经典。通过多年努力,他从舰船螺旋桨与舵水动力干扰研究入手,突破传统的仅对螺旋桨和舵分别改进以提高其性能的设计思想,重点针对船舶快速性与船舶操纵性两学科的交叉点开展研究。 也许,经典真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以后,外面会是一个更加美丽的世界。他深入分析了船后螺旋桨、舵及附体的精细流场及其流场干涉规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采用螺旋桨—舵—舵附体推进组合体设计法,填补了桨舵干扰研究领域的空白,突破传统经典设计禁区,又一项发明诞生了! 他发明的船舶不对称扭曲型舵球,技术结构简单、投资小、效益高,经济效益和投资费用比达78倍。实现了推进组合体内部各单元的合理匹配,减少了螺旋桨因旋转尾流造成的能量损失,提高了舵效,显著提高了螺旋桨效益和主机功率储备,解决了部分现役船舶主机功率储备不足的问题,实船应用节能达5%以上,同时提高了船舶操纵性,取得了重大的军事、经济效益,已在海军舰船上推广应用,200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给蛟龙装上“安全阀” 位卑未敢忘忧国。 从小生长在杭州湾西子湖畔的马骋,却向往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每每想到《甲午风云》,想到那猎猎飘扬的龙旗随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而没入波涛,他的心中永远在痛。 携笔从戎去!报考大学时,他第一志愿就是海军工程大学造船系潜艇设计专业。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他分配到海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从此,他就进入了我海军潜艇装备科研的第一线。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当年伟人的号召,使我海军有了水下利剑。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建造的核潜艇,受时代和技术的局限,存在一些隐患。在潜艇核动力装置安全分析课题研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领导项目组,以现代的核安全观点,针对核反应堆、专设安全设施、放射性废物管理和事故分析等直接影响核安全的诸多方面内容进行了追溯性分析研究,开展了追溯性安全分析,建立了追溯性安全分析准则和评价体系,发现了影响潜艇核安全的几大技术隐患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解决了长期困扰并严重影响我核潜艇安全运行使用的重大技术难题。这项成果已推广应用,2003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长期以来,由于潜艇装备和维修保养存在的问题,在执勤中我潜艇一般控制在某个深度以内航行,极易被反潜兵力发现和跟踪,严重威胁到潜艇的隐蔽和安全。 马骋清醒地认识到,为确保潜艇的隐蔽,必须攻克深潜和大深度航行这个世界性难题。如何实现潜艇的安全?如何对官兵的生命负责?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寝食不安。 针对潜艇在长期服役之后极限下潜深度指标降低的问题,他率领课题组,创造性地提出了潜艇结构全寿期强度设计思想与方法,制订了一套完整的保证潜艇大深度航行安全的修理技术标准和使用保养条例,建立了在役潜艇下潜深度评估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潜艇的隐蔽性、机动性和生存能力,对潜艇的战斗力建设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 如果潜艇真的在水下出现问题了,诸如遇到碰撞、搁浅螺旋桨损坏,或者轴系出现故障、尾轴密封装置损坏等情况而不能使用时,潜艇将完全失去机动能力,无法返回基地,怎么办?经过多年的研究,他以独特的创新思维,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研制出应急推进系统,确保我潜艇兵力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均具有很强的机动能力、突击威力和生命力,同时使潜艇具有自行离靠码头和在狭水道安全航行能力。 有人形象地把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称为潜艇“安全阀”。 核潜艇、常规潜艇应用“安全阀”后,首次在国内成功地进行了在役潜艇修后极限深潜试验。该成果已在我各型在役潜艇上全面推广应用,2007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20多年来,马骋一刻也没停止科研创新的脚步,向着舰船尖端技术的高峰冲刺,成果丰硕。作为第一完成人,他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申请发明专利9项,已授权5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撰写国防科技报告30余篇。同时,各级组织也给予他崇高荣誉:被海军装备研究院树为特级“科研功臣”,被海军评为海军青年精武建功成才标兵、海军优秀基层主官和海军共产党员标兵,荣立二等功4次,享受政府特贴及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2005年,获中国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200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青年创新奖。 马骋,以他的研究发明成果,大幅提升了我战斗舰艇的快速性和隐蔽性;又用他设计的“安全阀”,确保了潜艇的核安全及大深度航行安全,发挥了我潜艇的作战能力。 目前,这位驰骋在舰船推进创新领域的科研尖兵,又在组织攻克另一项科研难关。让我们期盼着聆听他新的喜讯。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