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军事领域向西方发起绝地反击(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9日 15:11 《环球》杂志
俄罗斯在军事领域向西方发起绝地反击(组图)
资料图:俄罗斯的铁路机动导弹发射

  王晋燕

  2007年夏,俄罗斯在军事领域发起了一系列“绝地反击”,引起西方直呼“新苏联”的兴起和“新冷战”的爆发可能。

  8月21日,在莫斯科郊外茹科夫斯基机场举行的莫斯科航展开幕式上,面对来自110个国家的780位航空企业制造商,普京雄心勃勃地表示:俄罗斯正在重建航空业,并将挑战美国和欧洲在这一领域的主导地位。

  同一天,英国《泰晤士报》的评论别有用意地把俄罗斯总统普京最近度假时的裸胸照与俄罗斯的重新崛起联系在了一起。

  保守派评论员迈克尔格夫在评论中这样写道:“在俄罗斯从申明北极主权到宣布开始战略轰炸机巡逻在内的所有极其自大的姿态中,没有什么比俄罗斯总统普京充分炫耀他那近乎完美的胸大肌更让世界感到心烦意乱的了。这也许是自从第二次

世界大战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来俄罗斯领导人最为大胆地展示其政治上的自信。”

  “新苏联”?“新冷战”?

  的确,自7月普京访美双方未就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达成妥协后,俄罗斯一连串闪电般的反击动作让美国和西方心烦意乱。

  对于普京这种以军事强势为主体的“绝地反击”,西方媒体除了发出惊呼外,最喜欢用的一个词就是“新苏联”。

  间谍争端、试射新型弹道导弹、新型战略核潜艇下水、战略轰炸机恢复战备巡逻、航空母舰重新在大洋上游弋……这一连串的场景,似乎真的把西方人的记忆拉回到1991年之前。

  难怪8月19日出版的英国《观察家》杂志在一篇题为“俄罗斯炫耀肌肉是危险的姿态”的评论中警告称:“西方要警惕俄罗斯国内这种极端民族主义以及新苏联的倾向。俄罗斯老掉牙的轰炸机再次开始在空中巡视,其实是俄罗斯寻求国际关注和国内掌声不顾一切的赌注。”

  无论是“新苏联”还是“新冷战”,背后不免有媒体炒作的痕迹,而美国的资深学者和智囊们,却已经纷纷开始着手破解普京此次的“绝地反击”之迷。

  利用民族主义?

  普京访美前,美国两家著名智囊机构分别对俄罗斯未来的表现做出了不同的判断。

  2007年6月,美国新保守派著名智囊机构传统基金会的俄罗斯问题专家亚里尔科恩发表了一篇题为“如何对抗俄罗斯的反美外交政策”的报告,认为:“俄罗斯在经过20年的衰退后又重新以敌手的姿态回到国际舞台。如今的俄罗斯腰包里塞满了钞票,期待着受到尊重、认可以及发挥影响力。华盛顿的决策者们已无法再对俄罗斯视而不见,因此必须采取更好的策略,来应对在欧亚大陆上的这一新地缘政治力量的挑战。”

  同月,美国卡内基基金会莫斯科中心副主任、政策分析家德米特里特列宁在题为“俄罗斯的战略抉择”的报告中预测,“俄罗斯采取公然挑衅美国的外交策略将得不偿失,因为它忽视了一个中心事实,这就是美国对于俄罗斯实现其包括现代化、经济整合以及国家安全等在内各项国家目标上都是不可或缺的”。

  显然,前者认为美国必须要对俄罗斯的崛起采取动作,而后者则认为俄罗斯迟早要“迷途知返”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普京一系列“绝地反击”动作后的8月20日,曾著有《大国的兴衰》一书的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上发表评论,也提出现在的俄罗斯已经与过去不同。

  作为冷战期间的著名学者,保罗肯尼迪在这篇评论中认为,俄罗斯最近一系列带有强烈军事色彩的“绝地反击”只是表面现象,真正应该引起国际社会注意的是“俄罗斯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普京对这种情绪的利用”。

  美国才是罪魁祸首?

  如果按照保罗肯尼迪的所谓担忧推论下去,人们会追问:为什么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如今越来越强烈?普京为什么会去“加强”这种民族主义?

  2006年3月,美国两位学者凯尔利伯和达尔勒普瑞斯在权威的《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核优势地位的崛起”的长文,毫不掩饰地指出:“如今,50年里美国首次近乎取得了核优势地位。美国现在已经有能力先发制人地对俄罗斯和中国实施第一次核打击,摧毁俄罗斯所有远程核打击力量,并可保证其本土不遭核报复。”

  文章认为,美国的在核力量上戏剧性的转化源自美国核武器系统的发展以及俄罗斯核武库的急剧削弱。除非华盛顿的政策发生变化或者莫斯科和北京采取措施增加其部队的应对能力,俄罗斯、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都将在美国核优势的笼罩下许多年。

  这篇文章立刻在俄罗斯朝野引起轩然大波。俄罗斯《莫斯科时报》随后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俄罗斯不信任美国的10个理由”,其中这篇文章也被列为理由之一。这个小例子,似乎能从一个侧面解释俄罗斯民族主义日益强烈背后的原因。

  而著有《世纪战争》的地缘政治分析家威廉恩达尔曾在《亚洲时报》上更为直接地解释道:“新俄罗斯已经意识到假如不采取决定性的举措,她很快就会被军事敌手美国包围和战胜,不会留下任何防守的机会。这场很大程度上没有表述出来的战争,是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最为激烈的较量。”

  最近,很多学者在解释普京“绝地反击”的缘由时都提到了美国坚持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这个“导火索”。

  提到反导系统,不能不提到在其中获利最大的军火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首的一批美国军火巨头在推动反导系统在东欧的建立和推广。早在1996年,该公司的高层经管布鲁斯杰克逊“很凑巧地”与后来成为美国副总统的切尼一起,担任了美国著名的游说机构“北约东扩委员会”的领导者。

  该委员会在2003年完成北约东扩的使命关闭后,却在同一个办公室内建立了一个新的名为“过渡民主项目”的游说机构。该机构在自述中称,“将促进和加速欧亚地区的民主改革和融合。”换句话说,就是支持俄罗斯所在的欧亚地区的“颜色革命”和政权更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该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史蒂芬哈德利后来接任赖斯成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而哈德利、赖斯等一直是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坚定推崇者。

  北约东扩、“颜色革命”、反导系统……这一系列关键词,也许恰恰是揭开普京“绝地反击”之谜的钥匙。而保罗肯尼迪、传统基金会、企业研究所等这些学者和智囊机构不可能不知道这把钥匙是如何打造的,甚至他们本身就是参与者。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著名保守智囊机构——企业研究所将要在9月召开的“普京继任者研讨会”已引起了很多学者和智囊的关注。也许,他们如今更在乎的是普京的“绝地反击”之谜会不会在他的继任者身上延续下去。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