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产新型舰载雷达世界领先开始扬威海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 07:56 中国青年报
中国国产新型舰载雷达世界领先开始扬威海疆
资料图:中国海军054A新护顶置新型雷达天线

  蔡年迟 姜毅 赵东

  某日,渤海海域,一场难度高、风险大的海上实弹演练正在辽阔的海空展开。

  牵引拖靶的飞机高速飞临战舰上空。此刻,目标早已被新型雷达牢牢锁定,其方位、距离、速度等参数,全部实时传输到指挥中心。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两枚导弹一前一后呼啸腾空,直扑目标:第一枚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像一道红色的闪电,将拖靶拦腰斩断;紧接着,第二枚导弹将飘然坠落的拖靶残骸打了个凌空开花!

  欢呼声中,负责新型雷达监造的海军某军代表室的军代表们欣慰地笑了,凝聚他们智慧和心血的新型雷达扬威海疆,标志我军雷达的研制水平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静电“闹鬼”,杂波“捣乱”,难题没完没了。

  雷达,现代战争的“千里眼”、“顺风耳”,是先敌发现、克敌制胜的关键。

  1999年6月,历经8年论证,我国雷达专家一致通过了对某型舰载雷达的设计评审。装备研制工作正式上马,刘勤、赵培聪、王列3名军代表奉命进驻某研究所组建军代表室,专门负责该型装备研制监造工作。

  一系列艰难险阻在等着他们。

  某组件,新型雷达最基础、最关键的器件。这种组件出问题了:每次调试,就被莫名其妙地烧毁几十片,每片数千元,一次就损失数万元。

  两个月过去,原因仍未找到。专家讨论会连续开了几个晚上,“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应用还不成熟,还是等一等”的意见占了上风。

  我国的信息技术起步就比少数发达国家晚了十几年,现场的3名军代表强烈地意识到:我们如果不三步并作两步往前赶,将陷入新一轮的被动!然而,要想突破难上难。

  军代表王列寝食不安,连续一个多月泡在调试现场,与技术人员一起对电路进行分析测试,未发现任何问题。随后又对电路反复做了几百次电压、电流冲击试验,也未找到这个神秘的“黑客”。

  一天中午,王列存在实验室里所有的快餐面、罐头全吃完了,“弹尽粮绝”的他在随妻子乘公共汽车回家吃饭的路上,手被妻子身上的呢大衣发出的静电重重地击了一下。王列一怔,顾不上吃饭就直奔图书馆。他找出有关资料,从中发现,人体所带静电最高时竟达35000伏。

  他由此分析认为:某组件集成电路是被静电烧坏的。

  静电?人体产生的静电把雷达组件烧毁了?王列的发现引来了一片哗然。

  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王列带着技术人员连夜赶到广州,将损坏的组件送到专业检测部门进行失效分析,分析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组件故障是由静电冲击所致。

  “黑客”面纱被揭开。研究所据此对组件进行了重新设计,在电路中增加抗静电电路,同时在新型雷达研制、生产、调试和使用中增加防静电措施,保证了新型雷达的研制进度和质量。难题没完没了。

  这是新型雷达正样机装舰海上试验的第一天。雷达开机,显示屏上却是一片杂乱无章的亮点,目标信号被淹没在一片又一片杂波中,无法识别。技术人员对雷达进行“通身体检”。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雷达一次次开机,一次次遭遇杂波干扰。杂波来自何处?刘勤、赵培聪和技术人员连续3个月泡在试验现场,从一次次试验数据中寻找杂波的蛛丝马迹。

  “是海上杂波!”在上百万组数据对比分析中,军代表和技术专家逮着了又一个“黑客”的尾巴。

  海上杂波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曾经延缓了许多国家研制雷达的进程。它是由于海域上空特定气象水文条件下产生的电磁异常传播现象,在雷达显示屏上显示出杂乱无序的回波信号,而且这种信号尤为强烈,能掩盖雷达需要探测的目标回波。

  “豁出命也要把这根硬骨头啃下!”军代表们集体发誓。

  为摸透海上杂波的脾气,军代表叶显武和研究所技术人员随舰出海。雷达24小时开机,人员轮换值守,5天5夜的连续作战。下船后,顾不得片刻的休整,他们睁着通红的双眼、怀揣着从海上观测收集的杂波资料数据,开始建立数据库,展开数据比对分析……

  经历整整一年的努力,军代表和技术人员终于找到了对抗海上杂波的秘诀,解决了国外某个先进国家同样遇到,并花了数年时间才解决的难题,为突破新型雷达的瓶颈扫清了技术障碍。

  新型雷达装舰试验不能只做“标准试卷”。

  这一天,新型雷达装舰试验在某海域进行。

  按照事先拟定的“脚本”,直升机模拟导弹,准时准点地沿着事先预定的航向、高度,迎着新型雷达飞过来。截获目标、锁定、跟踪……直升机的一举一动均被新型雷达实时“记录在案”。

  很快,新型雷达实测数据与飞机定位系统的数据放在了一起。经比对,大家发现:两组数据几乎完全吻合。

  面对现场技术评估人员在雷达评审报告上写下的“优”字,总代表刘勤并不“认账”:我们只是做了一份沿袭了几十年的“标准试卷”,难以适应变化莫测的信息化战场。

  他提出,应贴近实战环境,加大试验难度,在恶劣气候、海况和复杂电磁干扰的背景下对新型雷达进行全面测试。

  在刘勤的一再坚持下,试验组织单位修正了试验实施计划。

  大洋上空阴云密布,在复杂电磁干扰下,新型雷达睁开了现代化的眼睛,密切注视着战场态势的每一个细节。

  来袭之“敌”从何而来?何时来?来多少批次?试验现场没有人事先知道,一切都是按实战要求设置。

  傍晚时分,两架直升机模拟来袭导弹,实施超低空飞行,新型雷达灵敏地“嗅”到了来袭“导弹”的气息,悄无声息地将其锁定……

  从一个元器件到整机雷达,从一个芯片到电子系统,为了在试验中充分暴露问题,为了在试验中固化技术状态,为了试出新型雷达的最大优越性能,军代表们跟随新型雷达,辗转大江南北的一个个试验场,经历了一次次考验和挑战。

  新型雷达在我军雷达研制史上创造了多项试验之最:累计试验时间最长、试验项目最多最全、所观察的目标最多、经历海况天候最复杂……一位主管海军电子装备的将军说:“这型雷达是我军试验最多、测试最为细致严密的一型电子装备。”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