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战促使陆军进入机动与控制主导战局时代(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 07:45 中国青年报
伊战促使陆军进入机动与控制主导战局时代(图)
资料图:美军在伊拉克作战的狙击手

  杨晓滨 王云峰

  进攻和防御作为作战的主要类型,已经跟随陆军延续了数千年,在即将到来的信息化战争中,进攻和防御将逐渐被“机动与控制”替代,成为陆军乃至整个战争的主导作战类型。贯穿于美军4年的伊战之中,这一特点已经在很多方面有所体现。

  美军认为,“军事上以多取胜”已成为过去,现在主要是靠“效力而不是数量”。

  在战争节奏越来越快的信息化战场上,军队的效力,特别是陆军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身机动能力的强弱得以体现的。所以,美国陆军一直都把机动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作战样式,对加强陆军机动能力的建设更是极为重视。为提高陆军的战略机动能力,其大力发展“更加轻便、更加机动、更加灵活”的陆军力量,确保建立一支可以快速从美国本土部署到全球战区的地面部队,要求96小时内能部署到位1个旅,120小时内能部署到位1个师,30天内能部署到位5个师。

  在作战运用中,美陆军也极为强调发挥部队的机动能力。在伊拉克战争初期,美军采用地面部队机动作战的方式,第3机械化师、陆战第1师、第7骑兵团等利用坦克、步战车快速开进。特别是第3机步师主动避免与伊拉克南部的伊军部队死缠乱打,高速挺进,开战仅5天,长驱直入400公里,直逼巴格达,甚至创造了日行170公里的开进速度,相当于海湾战争时期美军开进速度的3倍。

  对美军来说,如果轰炸南联盟是一场通过空中进攻主导胜负的战争,而攻陷伊拉克在某种程度上则使通过有效机动主导战争胜负的作战趋势露出了端倪。受其影响,建立轻便灵活的陆军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大国陆军的发展趋势,英、法、俄等国已着手陆军的机动作战能力,开始对陆军进行轻型化、小型化的调整。

  未来战争是

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取得战争胜利仅仅依靠单一兵种或单一手段都不足以成事。

  随着战争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精确制导武器和远战兵器的广泛应用,陆军作为主战兵种在传统战争中“包打天下”的作用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作为联合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陆军通过快速部署和有效机动,营造有利战场态势的地位和作用却是无法撼动的。

  对此,美军在其“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中也把“制敌机动”、“精确交战”与“信息作战”并列为三大作战原则,予以强调。

  作为验证,这一思想也比较切合地体现在美国陆军发展上,他们放弃了辎重笨拙的“十字军战士”武器装备计划,大力发展和装备侦察、预警、导航、定位功能强大的卫星天基系统;不断改进大功率电磁干扰、网络干扰和无线电干扰侦察系统;注重运用精确制导武器、隐形战斗轰炸机等攻击战略武器;率先在战场上大规模投放使用的武装机器人,使美国陆军对战场的控制能力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

  表现在伊战初期,这一思想也得到了充分运用。美军先是由其地面部队和空中机械化兵团充分发挥强大的“地面机动优势”,在伊军地面部队作出任何有效反应之前,以超过伊军“地面机动速度”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机动速度,迅速到达伊境内任何重要的战略目标附近,并完成对其合围与封锁,营造了有利的战场态势,为呼唤海空远程火力打击和实施心理瓦解创造了条件,较好地实现陆军的限制力、约束力与远战兵种的打击力之间的有机结合。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在仅仅一个月的大规模交战中,美军使用的精确打击武器比例就指数增长般地跃升到近70%,达到海湾战争的8倍、科索沃战争的两倍。陆军的良好发挥已经成为其各种先进武器系统在战争中充分发挥的条件之一。与此同时,也让美军避免了其在科索沃战争中“只能推翻政府,难以伤及军队”的尴尬局面。

  虽然美国陆军一直在向“机动与控制”靠拢,但美国陆军今天的在伊驻扎,却从本质上违背了“机动与控制”的原则。

  美军进驻伊拉克,在某种程度上就等于放弃了自己在“机动”方面的优势。特别是随着驻扎时间的增长,美军也由战争初期的机动之师,变成了驻守之士,其地面部队的活动规律已逐渐被当地伊拉克人熟知并掌握,要从这些规律中找到这支军队的弱点,对伊拉克人来说也就不再困难。

  而且由于美军在伊驻扎不得人心,其情报信息方面的来源也正在逐渐匮乏,单纯依靠技术手段获取的情报已无法保证其地面部队能够有效机动,更不用说“在恰当的时间、通过恰当的手段、与恰当的目标进行交战”。

  4年之中,美军地面部队的控制手段和控制能力虽然一直在不断加强,但机动能力的“弱化”却把美国陆军置于极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美国陆军很难在伊拉克找到一支“像样”的敌军,另一面则是陆军士兵又不得不天天跟反美武装分子的狙击手、迫击炮、

火箭筒和土炸弹胶着缠斗。不难看出,美军地面部队今天在伊拉克要解决的问题既不是进攻,也不是防御,而是怎样更好地“以动为控”。

  相比美军的“控制有余,机动不足”,反美武装则表现出了典型的“机动有余、控制不足”。他们没有装备重型武器,但他们充分发挥本乡本土、地利人和的自身优势,神出鬼没、飘忽不定的战法,却让美军头疼不已。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袭击多是自发性的,具有较大的盲目性,有的甚至还造成了较大规模的平民伤亡。其战斗规模也多以零敲碎打、散兵游勇为主,战斗组织简单原始,战斗模式多为“守株待兔”,缺乏通过主动创造战机冲击美军控制优势的战斗行动。因此,至今也难以把杀伤美军的量变,积累转化为迫使美军从伊拉克撤军的质变。

  对美伊双方而言,如今伊战已进入一个相对“难受”的时期。抛开战争本身成败得失的是是非非,几乎可以期待的是,这一“阵痛”过后,经过伊战洗礼的未来陆军却极有可能从此进入以“机动与控制”主导战局发展的崭新时代。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