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情观察:软实力增长引起世界关注中国软对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 08:21 中国国防报
军情观察:软实力增长引起世界关注中国软对策
    资料图:解放军炮兵实弹射击。懂军事的人都知道:武器装备是“硬实力”的正宗代表,必须下功夫大抓武器装备建设。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武器装备已经有“硬装备”和“软装备”之分了。

  ●苏恩泽

  最近,中国“软实力”的增长引起世人关注。其实,“软实力”只是更大的范畴――“软对策”的一部分。

  “硬实力”与“软实力”

  懂军事的人都知道实力的重要,而且知道实力要“硬”,越“硬”越好,很自然地有“重硬轻软”的习性。殊不知,在新军事变革条件下,这种习性需要改了。

  明确提出“软实力”概念的是号称“纵横美国政学两界”、长期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并出任过克林顿政府助理国防部长的小约瑟夫·奈。他在2002年出版专著《美国强权的悖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为什么不能一意孤行》,书中提出:实力有两种――“硬实力”(hardpower)和“软实力”(softpower)。“硬实力”指军事力量或经济力量,凭借这种力量能“强迫和强制”对方遵从己方的意志;也称“有形力”或“暴力”。而“软实力”则指文化的力量、榜样的力量、理念和理想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对方,也称“无形力”或“柔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署名文章曾以《中国“软实力”悄然崛起》为题,论述了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现状,强调的是:对于虽然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所具有的“软实力”不可小视。文章指出:“和平崛起理论引导着中国对‘软实力’的追寻,而‘软实力’的发展正在逐渐充实着和平崛起理论。”

  所以,现代“实力观”应该是“硬中有软,软中有硬,硬软互补,硬软双赢”。从实质讲,“软实力”概念也就是“大实力”概念。

  “硬装备”与“软装备”

  懂军事的人还知道:武器装备是“硬实力”的正宗代表,必须下功夫大抓武器装备建设。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武器装备已经有“硬装备”和“软装备”之分了。

  软件算不算装备?过去的回答是:不算。因为装备在传统上都视为硬件,而软件看不见,摸不到,怎样列装?而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武器装备不仅“嵌满了芯片”,而且“捆紧了软件”。软件不仅保证武器装备的正常运行,而且还通过不断变换软件,扩大和提升武器装备的功能,有时甚至“再造出”全新的、系列的武器装备。

  美军早就有一种观点耐人寻味。它认为:新军事革命的本质并不在于技术和硬件,而在于能为作战意图服务的“功能合成”的观念与能力,也就是软件。例如:美国著名的诺思罗普-格鲁曼主承包商制造的武器系统主要的功夫与水平就是在功能合成上,有70%的分系统竟不是它自己制造的。正像人们已经认识到的:计算机只有硬件,没有软件,就只是一个“裸机”一样;现在该认识到:现代武器装备只有硬件,没有软件,也就只是一个“裸装”了。

  所以,现代“装备观”应该是“硬中有软,软中有硬,硬软互补,硬软双赢”。从实质讲,“软装备”概念也就是“大装备”概念。

  “硬能力”与“软能力”

  即使是在高科技内部,甚至“软科技”内部,概念的深化也是越来越明显了。例如,计算机软件专家也有“硬能力”与“软能力”的问题,并可结合软件人才培养的印度模式和中国模式来加以说明。

  印度模式重在掌握某一编程模块的知识,重在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硬能力”的培养,而我国模式则不仅缺乏高层次系统分析师、项目总设计师,更需大量软件工程师。因此,企业往往要求他们:不但能设计和测试程序,还要承担制订计划、控制质量、协调资源、总结报告等任务。

  显然,这与印度模式的“初级、一线操作人员”有重大区别,而是更加侧重对人才的“软能力”的需求。因此,我国对印度模式不能照搬照套。

  所以,现代“能力观”应该是“硬中有软,软中有硬,硬软互补,硬软双赢”。从实质讲,“软能力”概念也就是“大能力”概念。

  “硬制衡”与“软制衡”

  “软制衡”作为概念提出,也是不久之前的事。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篇评论提出:“现在‘软制衡’时代已经开始了。”

  “软制衡”的内涵是:当“硬制衡”无能为力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寻求强与弱的机会均衡,不必与超级大国的强大实力“直接对抗”,而是采取其他措施让超级大国“难以使用”其强大实力。“软制衡”的手段包括:发挥国际机构的作用约束,使用经济手段加以威慑,通过外交措施限制自由度以及运用智谋使其决策失误和外强中干……

  基于这一“软制衡”的理论,该评论明白地得出结论――“美国并非无懈可击”,并举例说,美国最大问题就是在地理上是孤立的,因而远离战场,其作战必须依靠盟国的支持,同时一针见血地概括说:“美国过去10年的所有军事胜利都是依靠近距离战术空中力量和驻扎在该地区的盟国境内的地面部队取胜的。”这就是说,“超强”也怕孤立。这也正是为什么小布什总统连任伊始就不断放出空气“修补”与欧洲关系的原因。更不要说,像评论所警告的:如果“单边”过了头,“先发”太离谱,把人得罪得太厉害,欧洲盟国如果卖武器给其对手,那可是“软制衡”要演变成“硬制衡”了!

  所以,现代“制衡观”应该是“硬中有软,软中有硬,硬软互补,硬软双赢”。从实质讲,“软制衡”概念也就是“大制衡”概念。

  小约瑟夫·奈在发生阿布格里卜虐囚丑闻后,发表了题为《美国必须重获软实力》的文章,大声疾呼:“我们在20世纪40年代举止张狂,但用《马歇尔计划》赢得了爱戴。一般来说,谁的军队取胜,谁就赢得战争。也许如此,但在信息时代的反恐战争中,胜利还取决于谁在说法上取得胜利。而我们即将输掉这场‘说法战’。”他还认为:小布什第一任期的特征是推行单边主义,使用军事力量。结果,美国的“软实力”或者说“吸引力”急剧下降了。

  也许是接受了这个意见,小布什的第二任期语调已开始变化。国务卿赖斯在巴黎就公开说:“我广泛使用‘实力’这个词,因为比军事实力甚至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实力、同情实力和希望实力。”

  无独有偶,俄罗斯总统办公厅最近也增设了一个新机构――对外地区及文化合作局,旨在巩固和加强莫斯科在后苏联地区的影响力,凭借它可以对邻国的文化、人文合作产生社会影响,以“软实力”应对“橙色革命”。显然,文化和教育是俄罗斯能够有效影响独联体国家屈指可数的工具之一,因为“它不会招人嫌怨”。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