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海航部队新型指挥控制战机已形成战斗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9日 07:22 现代军事
资料图:国产运八改型空中预警指挥引导飞机
声明:本文为《现代军事》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海空第一哨”-搭建中国海空“神经中枢” 陈天恩 陈玉玺 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空,有一支穿云破雾、屡建奇功的海空侦察兵。他们凭着顽强的斗志和过硬的素质,连续3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他们始终保持甲类团战斗力水平,安全飞行28年,有着"海空第一哨"之美称。 ◆"雏鹰"神姿啸海天 新机刚刚列装时,全团上下无不为之兴奋,新机的业务教材一下发就被"一抢而空",大家对新装备热情似火,但同时也意识到了肩头的责任。 这是某年初夏的一天,胶东半岛某机场,训练正进行得热火朝天。数个名机务官兵围着战机,仔细地检查着每一个部件,塔台指挥员镇定地传达着信息……随着绿色信号弹的升空,战机螺旋桨开始舞动,战机朝起飞线方向滑了出去……这是新型飞机装备该团以来的首次飞行。师长隋洪地紧紧地握着驾驶杆,副驾驶王增余在仔细地观察着仪表盘,领航员不断地传达着航线信息。这时,后舱人员传出了该型战机的第一条侦察信息报告;发现某海域附近有"敌"舰活动。战机立即调整航向,向报告方位飞去。在成功进行探测跟踪后,他们向指挥所发出通信数据;"两艘‘敌’舰,航速XX,航向XX,快速前进,请实施打击!"旋即,我方战机和战舰向报告方位快速跟进……在新型飞机的引导下,"敌"舰很快被我方精确火力摧毁—这是新型飞机第一次实施探测、跟踪、指挥、引导,飞机安全着陆的那一刻也成为该团的历史性时刻。 随着新装备的陆续列装,如何迅速形成战斗力是该团一直研究的课题。党委认为:"挖掘新装备的战斗潜力,必须破除消极保安全的思想,必须大胆地开展训练,把新装备投入到现代信息化战场中去检验。一次,该团某战机进行海空搭桥演练,数名空中勤务人员向地面塔台发送通信数据,可信息终端仍是一片迷茫,后舱人员急得手忙脚乱。后经调查找出了原因:原来是空地没有有效的信息联通,致使信息无法即时"交流"。在检讨演练失利的团党委会上,团党委一班人意见渐渐趋于一致—观念也是战斗力,必须创新观念,为新装备尽快配上一副"好鞍"。在上级机关的协调下,军队科研部门的专家加入该团,对传输设备进行攻关。经过反复论证,他们决定引用地方已有的科研成果直接"嵌入"新装备,使信息传输实现了实时化和可视化。为了把训练和作战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有机地融合起来,在师党委和场站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投入100多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使地面硬件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拓展训练内容,改革训练手段和维修方式,先后研制开发了"飞行训练自动化管理软件","塔台领航、气象自动化指挥软件"以及"多功能飞行训练保障平台"等。新装备配了一副"好鞍",信息实现了有效链接,作战效益明显提升。 ◆雄鹰砺剑刺天穹 党委一班人认识到,要想保证飞行训练和安全的双嬴,就必须着力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带动整体作战能力的提高。他们立足于新装备技术含量高的实际,着力提升空勤人员的特情处置能力,并制定了《特情处置八项预案》,建立特情处置模拟系统和心理测验室,对实操练习和心理素质不过硬的飞行员加强指导训练。他们在局域网上建立特情处置学习专页,飞行员一点鼠标便可轻松地了解到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理论考核、模拟训练考核。心理测试等方式把关,对不合格的飞行员一律停飞学习。此外,他们紧贴实战任务,对首长机关、空勤。地勤及后勤人员进行分层次、按系统、成建制的逐级训练。严格落实党委议训、空地勤定期交流会制度、训考成绩与奖罚挂钩制度,坚持以军事训练为主线筹划安排各项工作,形成党委统一抓、分管领导亲自抓、机关合力抓、营连具体抓的良好局面,从而保证了训练质量和飞行安全。 某年初春,新型飞机要转场飞行至某前进机场,在飞机升空14分钟后,飞机一发振动过载指示器红灯亮,振动指示值显示最大。担任机长的是特级飞行员、现任团长赵纪成,空中机械师是副团长杜泽满,他们一致判定发动机出现故障,并果断决定,一发停车,人工顺桨。由于处置得当,飞机在飞行20分钟后,安全着陆。事后检查证明,当时机组人员的处置及时、正确,否则会引起发动机空中起火.造成严重的后果。 夜间作战已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方式,此时很多始料不及的新情况、新问题随时可能遇到,例如气象条件恶劣,不固定空域多等等。该团党委从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出发,专门成立空勤理论、复杂气象等多个研究小组,进行充分调查论证,广泛收集沿途机场和空域资料,制定出了《某型机长途飞行特点和组训方式》,他们还围绕实战课题潜心探索新训法战法,并不断通过改变航线。降落陌生机场等方法来增加长途飞行的训练难度,以此来提高部队跨区机动作战能力。 某日子夜时分,"某国舰艇在我国某海域活动",上级快速下达紧急出动命令,各类人员快速奔赴战位,瞬间,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紧急长途奔袭,困难很多,长达数小时的飞行,途中天气变幻莫测,海空情况复杂,对飞行官兵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经过近6个小时的奔袭,战鹰千里奔至南中国海.侦察网络悄然覆盖在海空之间。此时,侦察人员向机长王伟喜报告:一"敌"目标在某岛礁附近"现身",我机正对其跟踪侦察。"立即引导某歼击机进行截击!两架某型战斗机在接到目标数据后,迅速扑向目标,短短几秒钟就将"敌"目标摧毁…… ◆锤炼硬功固海疆 "求木长者,固其根本",只拥有先进装备是远远不够的,最终决定战斗胜败还取决于人的因素。为此,该团以信息化作战需求为牵引,在培养人员素质上下功夫。近年来,他们结合部队培养高学历人才的特点,先后增加了多项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战法,并与工厂和部队院校"联姻",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相结合的办法,先后请来20多名专家教授和工厂师傅前来传经授宝,有27人到院校攻读硕士学位,3人攻读博士学位。为培养一批思想好,技术精,善管理的专业技术队伍,他们将技术骨干"发散式"地分配到各战位,通过知识灌输、示范引路,单个训练、综合考评的路子来提高每名官兵的综合素质,并对考试不合格的官兵实施停职学习。此外,他们初步建成了航空保障信息化系统,搭建了保障指挥网络化平台,实现了保障资源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一年仲夏,该团在参加一次舰机演练中,战机要在指定时间到达某海域,虽然按照上级的要求顺利抵达指定位置,但时任领航主任的王国强在操作中发现准时到达的误差不断在扩大。尽管靠自己的经验技术,用目视的方法也可实现准时到达,但他认为,用目视的方法不可能每次都能达到100%的精准度。在未来战争中,误差1秒就有可能贻误战机,现在不打牢基础,到实战当中就会被动。 为此,该团组织人员进行研究,起初他们认为是人员操作的问题,首先组织所有领航员进行上机操作,对不科学的操作动作进行梳理纠正,而后他们又对机载设备进行了仔细检查,最终发现并不是人员操作和机载设备的原因,疑点开始集中到教材上。为了全面摸清准时到达点的规律,他们先后从"设横偏和不设横偏"和"准时点后设转弯点和不设转弯点"两大方面四种不同情况进行分析。经过大家潜心集中研究分析论证,一致断定是教材有误。为求证教材,他们在针对性演练中,通过每隔45°设置一个方位的办法,先后对6种情况进行了飞行检验,结果发现按照教材操作就会出现"横偏越大,误差就越大"的现象。训练结束后,他们马上组成3人审查小组,对教材逐条地抠,逐项地查。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通过对教材的修改,训练误差由5秒钟提高到1秒钟以内,并多次实现了零误差。在“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演中,他们就是凭着平时练就的硬功到达演习海域实现了零误差,并成功地引导战机、水面舰艇和潜艇对"敌"海上目标实施了精确打击,受到了总部首长的表扬。 相关专题:现代军事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