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访中国舰船专家:新型驱护舰要造出一定数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 07:21 兵器知识
声明:本文为《兵器知识》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中国近两年推出了不少新型舰艇.但是在舰型及设备组合方面始终给人以繁杂的感觉。应该说水面舰艇发展方面,今天的美国日本是典范。它们的舰艇一旦定型都立刻投入大规模标准化建造,像“伯克”级虽然存在很多级别,但其平台是标准化的,“村雨”、“高波”无不如此,使它们的舰队阵容看上去非常清晰齐整。 晨夕(以下简称晨):就目前来看,我国和美日三个国家的海军都已尽力做到船体标准化。“高波”作为“村雨”的改进型,理所应当地采用了同一船体,就像“江卫Ⅱ”作为“江卫I”的改进型,也是同一个船体。其实日本有相当一段时间内也是同一型军舰建造2~3艘后又会开始小批量建造下一型军舰,他们的平台种类其实更多,这也是各国海军发展必然要经过的一条路。在不可能造出全功能型战舰之前,就需要某两型军舰.在战时是存在着相互搭配、配合作战的关系,平台多也就在所难免。美国是因为有航母,因此水面舰艇只造防空舰就行。俄罗斯没有那么多航母,它的水面舰平台种类自然呈现出多样化,“基洛夫”“无畏”“光荣”“现代”……这还只是驱逐舰以上的级别。 从船厂角度讲,用别的船厂的图纸建造别厂的型号,会增大其成本并减小其利益么?从国家角度讲.统一建造标准化平台的舰艇会不比“各地建各舰”更节省军费么? 达明(以下简称达):有的国家建造和设计是两个不同部门,设计方案交由指定船厂建造,设计方案的不同并不影响船厂的利润。从国家角度讲,统一建造标准化平台肯定比多样化的平台更节省军费。但由于作战使命的不同必然导致舰载武器的不同,进而导致吨位的不同,从而不可能始终用同一种平台。 晨:船厂之间的利益好坏我不好说.但对于一个国家新兴的海军力量来说,肯定是合理与不合理皆有.先进与落后并存。例如167及有些舰的船体是大连船厂制造,可能是一型装备蒸汽轮机的舰体,以现代的眼光看肯定是有些落伍,但这一船体被屡次担任出访任务的167舰证明极其坚固、耐用、可靠,在大洋上经受过台风的洗礼。继续使用这一船体说明海军对其性能还是十分满意的,尤其是技术成熟,便于制造是一大优点。反观江南船厂建造的四大金刚,其船体采用燃气轮机,具备相当的隐身能力,船型设计和欧洲在造的驱护舰持平,达到了本世纪初的水平。但无论制造工艺、难度以及材料选择都高于大连同类产品的要求。 从军队角度讲,海军舰艇的保障体制可能跟其它军种的弹药器材保障不同,它是点对点的,众多舰型的战时保障难度会不高于全部标准化平台的舰艇保障么? 晨:技术成熟且便于制造的船体,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扩充海军,而且在这段时间里,老型号船体的保障难度反而要大大低于新船体。但困难只是暂时的,一旦新型舰体技术成熟,无论是造价还是建造难度都达到批量生产的要求,必然会成为海军新一代通用船体,降低整体保障难度。 在舰艇装备体系上如果总是实验.总是不能改变风格迥异、数量不多的状态,对海军作战体系的构成会否产生不利影响? 晨:这要从整个体系的发展来说,我国国防科研力量在苏联撤走专家和“十年文革”中走的弯路太多,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就是从那时候拉开的.现在可以说还是在弥补,防止出现科研技术相互拉后腿的状况。如美国的区域防空舰都是9000吨以上,而对于6000多吨的区域防空舰来讲,略微显小的船体所欠缺的稳定性是否会造成陆上打靶成绩优良的防空系统移植到海上,成绩一落千丈呢?已经迎头赶上的防空导弹技术是否会被船体设计的缺陷所掩盖……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未来几年乃至十几年内的研究课题,“小步快跑”这一发展方针仍然会继续下去。 在舰艇分工方面,如果过几年相控阵系统的体积、能耗、价格明显下降,计算机处理能力提高后,驱护舰都可普及装备,这时再细化舰艇分工是否已无意义?所有舰艇都应是通用型的,只是大小不同,活动范围不同.适应海况不同而已,驱逐舰和护卫舰也只会成为每个人自己的习惯叫法。 晨:以前主要是按照吨位区分,但目前这一概念已经模糊。现在驱逐舰的吨位都达到了二战轻巡洋舰的水平。现在基本上已经习惯按照任务来区分,一般驱逐舰分为通用型和防空型,而反潜作为一种基本的防御功能已被合理分配到各种大型驱逐舰中,专用反潜舰小型化是一个不会逆转的潮流.主要由护卫舰承担.像“无畏”级这样的专用大型反潜驱逐舰几乎不会再出现。 反潜舰艇为什么都偏小型化? 达:因为发现潜艇威胁时情况都很紧急,反潜舰艇要迅速转向威胁海域.小型舰更灵活。今后水面舰艇总的趋势还是以多用途为主,因为各国舰队都在缩小规模提高能力。若仍细化分工,舰队规模必然要大。比如美国现在已放弃发展水雷战舰艇,代之以LCS,兼有反潜反舰反水雷等功能。另外相控阵系统与多用途发展趋势没有制约关系。比如挪威F一100护卫舰。此前,“宙斯盾”系统只在排水量不低于8500吨左右的驱逐舰和巡洋舰上安装过。而F一100满载排水量不到6 000吨.即使加上未来可能增加的450吨排水量盈余,也不过达到6 500吨.但在工程人员的努力下,这一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从防空角度讲,170、171及有些舰艇只装中远程防空导弹,然后就是7管近防炮,略掉了中近程和点防御导弹.这与世界上多数区域防空舰一致。如“金刚”、“伯克”、韩国KDX一3都只装“标准2”,45型、“地平线”也都只装“紫菀”.只有西班牙F一100和荷兰LCF及德国F一124是同时装了“标准2”和“海麻雀改”。 如何看两种方案区别? 晨:总体来看我倾向专用防空舰只装备一种远程防空导弹即可,既然导弹射程远.那么理所应当涵盖了中程对空防御,而且这样简化了后勤。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海麻雀改”是一种点防御舰空导弹,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中程防空导弹,而“现代”级上的SA—N一7/12才应该算是中程防空导弹。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个人也倾向防空舰的末端反导应该采用“弹炮结合”,也就是说装备一种近程点防御防空导弹。我很喜欢俄罗斯的“通古斯卡”和美国的“海拉姆”系统。其实“前卫”系列便携式防空导弹经过技术改造可以很容易的上舰.扩大海军反导的最大范围。 如果一种区域防空导弹的最小作战高度在500米以上时.就只能对付飞机。这一说法当然未见得是实际情况.但即便不是,它对低空的反舰导弹拦截效能也应该不如点防御导弹高。 晨:如果导弹是这一指标的话.那么这种防空导弹在普遍采用低空突防战术的现代战争环境中的确存在隐患.这是工程师必须解决的技术难题。但即便是日本号称防空能力强大的“九十”舰队.在脱离了岸基航空兵的掩护后.其防空网也是十分脆弱的,面对苏一30MK及别的战斗轰炸机等机群,将非常困难。 俄罗斯“现代”级不具备区域防空能力.将它放在一个同样不具备区域防空能力的舰队里去突击对方舰队.这种“进攻代替防守”的思路是否合理? 晨:其实,“现代”级射程38千米的SA—N一12具备一定的区域防空能力.但正如我刚才讲的,再优秀的舰空导弹系统,在脱离航空兵的掩护后会成为敌航空兵的盘中餐,因此要想建立真正的海上对空保护伞,不能过份依赖相控阵雷达和远程防空导弹,而非航母莫属。 “里夫”48H6E有一定反战术弹道导弹能力,是否真能充当海上第一道防线? 晨:这里有个误区,“里夫”在陆上执行反战术弹道导弹任务时,必须有一部团一级别的对空雷达配合才可以,而这一雷达因为体积庞大且后勤保养不便,是无法移植到海上的。因此海基型的“里夫”是不具备反战术弹道导弹能力的。 相关专题:《兵器知识》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