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长篇特写: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远航纪事(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 20:32 中国国防报
长篇特写: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远航纪事(组图)

11月8日记者节那天,几位随船记者成为远望二号荣誉船员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长篇特写: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远航纪事(组图)

海上运动会中激烈的拔河场面


胜利完成任务,船员们欢呼雀跃


远望二号启航前,船员们向祖国致敬

  本报记者 韩国贤

  你好,远望二号

  就像一只高贵的白天鹅,远望二号航天测量船静静地卧在码头上。清晨的大雾笼罩在江面上,也为这座海上科学城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艘高达9层的巨轮,长191米,宽22.6米,高约38米,上甲板从船头到船尾整齐排列着航海、卫星测量控制等各种雷达天线80多座,尾部甲板设有直升机停机坪,自备发电设备,发电能力可满足一座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的照明需求。当年,张爱萍将军曾经为远洋测量船作了一阙《诉衷情》:

  “健步登上海重楼,看多少风流。神臂、妙手、慧眼,明察五大洲。良辰到,驾飞舟,远洋游。乘风破浪,天涯追踪,誉满神州。”

  良辰到,远洋游。9月18日上午9点30分,汽笛高吼,解缆、起锚,远望二号缓缓地驶离了码头,开始了它的第二十九次远航。

  晚饭前,船上给每人发了两块月饼。哦,原来今天是中秋节。团圆之日要远行,那就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吧。于是,这艘钢铁巨轮终于显示出了它温情的一面——明月当空,微风拂面,甲板上站满了打电话的人。月光静静地洒在江面上,也映照出了远望人一脸的幸福。

  是啊,远望人的事业在大海,远望人的战场在大海,他们驰骋三大洋蹈海探天,书写了一次次辉煌,可走得再远,却怎么也走不出家人的心海。

  太平洋并不太平

  “晕船了吗?”不知不觉间,海上人们的问候语已经变了。

  古往今来,不知文人骚客堆积了多少华丽的词藻来赞美蓝色的太平洋。而一旦置身这大洋中,特别是在大风大浪中航行几天,晕船呕吐过后,我敢保证,这种诗情画意的感觉就会荡然无存:“这是什么太平洋,一点也不太平!”

  据说,全世界的航海界都公认,“太平洋”是个起错了的名字。起初,太平洋是没有名字的。外国人叫它“大南海”,我国古代笼统地称之为“沧海”或“东海”。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乘着帆船横渡大西洋,又从东而西穿过了南美洲一条曲曲折折的海峡,到了现在的太平洋上。历经艰险的麦哲伦在这里一连航行了3个多月,都没遇到风浪,高兴极了,说这里真是太平。从此,太平洋便有了今天这个名字。

  可太平洋并不太平。遇上台风若不及时躲避,即使是万吨巨轮也会被吞没。就是平时,太平洋的险风恶浪也是很厉害的,只是麦哲伦船队当年经过的恰好是赤道无风带罢了。

  太平洋其实是个反复无常的海洋,它毫不掩饰地撕去蔚蓝色的面纱,滔滔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船头袭来,溅起十多米的浪花拍打着船体。船甲板“吱嘎吱嘎”响个不停,似乎随时都会断裂。结结实实的“远望”号被折磨得疲惫不堪,船上所有的人都头晕、乏力、恶心,没有食欲,像醉酒,又像大病初愈。船在不停地摇晃,人不断地呕吐,这场面令我想起了远望人十上太平洋的那首船歌:“一言不发,二目无神,三餐不进,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久(九)卧不起,十分难受。”

  政委潘永猛急了,抓起广播话筒进行吃饭动员:“为了同志们的身体,为了试验任务,希望大家从床铺上爬起来,哪怕是喝一口汤也好!”打仗时有战斗动员,遇灾难时有抢险动员,科研试验时有任务动员,这吃饭动员恐怕是远望号的“专利”了。

  当然,也有天生就对晕船“免疫”的,基地的保卫处长许建家就是其中一个。其他人晕船没胃口吃饭,剩下一大桌子的饭菜,倒进海里太可惜,而他又生就一副好胃口,于是主动承担起“打扫”战场的任务,结果,每个航次下来,都要胖一圈,久而久之竟成了全船“吨位”最大的一个。

  此刻,我们在赤道上

  海水逐渐由淡绿变成淡蓝、深蓝,远望号以18节的速度全速航行,终于在9月27日晚到达了赤道海域。23点24分,驾驶室的纬度数码显示终于跳动出一串数字:0度00分00秒。

  由于是在夜里过了赤道,因此船上“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暨过赤道签名仪式”被推迟到28日上午进行。9点30分,驾驶室照例拉响了一分钟长笛。据传说,手持钢叉的海神日夜守护着赤道,不让风魔

海怪来赤道兴风作浪。拉响汽笛,一是向海神致敬,二是通知海神有船要通过赤道,请他撤去设在赤道上的警戒线。这毕竟是传说。但过往赤道的船只都要拉响笛声,表示自己的船从北半球到了南半球,或者是从南半球到了北半球,正如船只离开码头,驶入航道要拉响汽笛一样。

  沿赤道两旁南北纬5度以内的海域一向称作太平洋上的“无风带”。平时,“无风带”的确无风无浪,海面平滑如镜。原因是,赤道纬度低,地转参数小,风速比较小;又由于赤道附近的热空气流向高空,没有平流的空气,所以很少有风。果然,洋面像平展的深蓝色的绸缎,一望无边,船行驶在洋面上,不颠不簸,比在湖泊上行驶还要舒坦。

  原准备打几瓶赤道的水留作纪念,或送给亲朋好友,因为这里的水是世界上最清亮、最纯净的海水,没有污染,没有沙粒,没有尘埃。但出于安全角度考虑,这项活动已被取消。

  深蓝的航迹留在了零纬度,也留下一丝遗憾。

  星空伴我走天涯

  同远望人聊天,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从来没有人提到“思念”这个话题,就算我提起来,他们也总是巧妙地转移,或者干脆不答。

  难道长年累月的漂泊让远望人练成了铁石心肠?经过几十天的相处,我终于明白,“思念”是远望人最敏感的神经,轻轻碰一下,便会疼彻心肺,所以远望人从不把它挂在嘴边。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

  机电长谢劲涛选择了看星星。他的女儿谢雨珊才一岁半,最喜欢被爸爸抱着数星星。出发那天,硬是攥紧了谢劲涛的衣服不让走,害得他连哄带骗说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摘星星,小家伙这才松了手。等到船员们挥手和码头告别时,谢劲涛却再也没有勇气去看她们娘俩。于是,每天晚上巡查各个机房之后,他就会到718甲板上坐一会儿。那满天的星一闪一闪的,看着看着,谢劲涛终于看到了女儿的笑脸。“虽然不是战斗在测控这个主战场,但我伴着远望号驰骋大洋追星揽箭,等孩子长大了,她也会为爸爸感到自豪的。”

  和谢劲涛一起看星星的还有锅炉分队长孟兆泉。孟兆泉不是天文迷,他看星星,只是为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孟兆泉妻子的预产期就在这几天,可因为他出海无法照顾,只能回到乌鲁木齐的老家待产。航海者们在南半球最渴望见到的就是南十字

星座,传说它代表着吉祥,会祝福航海的人们一帆风顺。孟兆泉听说后,每天晚上都到甲板上,对着十字座祈祷,祈求满天的星斗,为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捎去祝福。

  传说毕竟是传说,它的真实性无从考证,更无需考证。你瞧,那三大洋上最美丽的星空,不正是远望人永恒的精神家园吗?

  横跨南北半球的运动会

  船上的生活是十分单调而枯燥的。在船上工作,就像进入了一个大铁盒子,一离开码头就完全与世隔绝。半块篮球场大的船尾甲板,成了大家流连忘返的场所,人们称之为“放风”。这里既是可以散步的“公园”,又是练长跑的“体育场”,每天吃过晚饭不用吹哨子,人们就自动扎到这里集合,俩一伙仨一堆,真是情也融融乐也陶陶。当然,能有“放风”的机会还算好,大功率的天线一开机,辐射太大,就只能在走廊“转磨磨”了。

  然而,风浪再大,远望人也不会放弃运动。你看,横跨南北半球的运动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远望号航天测控船甲板上,“海运会”最精彩的“节目”——拔河比赛的呐喊声却直冲九天。

  手腕粗的麻绳吱吱作响,双方队员个个汗流浃背;

啦啦队举着标语,晃动衣衫,好一派热闹场面;电视台的记者感到近距离拍摄不过瘾,索性爬到天线上,抓拍这力的较量……

  为了在这次比赛中争雄,各队都精心选拔了队员,有的还在船梯旁组织队员悄悄的搞起了“战前演练”。船务队想出高招,请来“半边天”为他们助战。果真奏效,他们在二、三轮比赛中连胜两队,和实力雄厚的测控队进入决赛。

  赛绳又一次南北伸直。在南半球一方的是测控队,在北半球一方的是船务队。

  “嘟——”一声哨响,赛场上顿时沸腾起来,队员们脖子上的青筋直往外鼓,他们像是要把对方那个半球拉过来。

  经过近两小时的激烈角逐,船务队雄居第一。名列第二的测控领队自我安慰说:“他们有祖国作后盾,再加上‘半边地球’和‘半边天’,哪能不赢呢!”一语即出,“南北半球”都笑了。

  祖国,我们返航归来了

  水色由淡绿变成了浑黄,各式船只穿梭如织。哦,我们已经航行在长江江面上。

  尽管还看不到码头,可船员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早早就走出舱室来到船舷,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使劲张望。

  岸上的景致被一点点放大,终于,码头上欢迎的人群和舞动的彩旗清晰可见。

  “祖国,我们远航归来了!”不知谁先喊出了这一句,接着全船的人都在齐声高呼。

  11月16日上午9点整,在远航60天、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船海上测控任务后,远望二号安全返回祖国,缓缓靠上码头。

  29次远涉重洋,32次蹈海探天。祖国,你看到了吗?远望人没有辜负您的重托,再一次从大洋深处采撷了一朵靓丽的浪花,装扮了祖国母亲最美丽的花冠。

  当舷梯放下,我抢先下了船,可突然发现,陆地并不平坦,走在上面也是深一脚浅一脚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原来远望人就是这样,在陆地与海洋的“深一脚浅一脚”中不断延伸着足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