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在东北黑土地千里战线上,与国名党军展开战略决战,全歼国民党军47万精锐部队,解放军兵力数量因此首次超过国名党军,实现历史大转折,奠定中共解放全中国之基础。辽沈战役,无疑是中国浩瀚战争史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改变了中国历史,也留下诸多谜团……评论>>

国共·决战

辽沈战役成为国民党军事家的滑铁卢

辽沈战役成为国民党军事家的滑铁卢

避战锦州,撤离四平,陈云称之为“军事妙手”。林彪的口号是“撤退,撤退,再撤退”,“被动,被动,再被动”。从熊式辉、杜聿明到陈诚、卫立煌,林罗联手打败了蒋介石麾下的所有名将。白山黑水,成为国民党军事家的滑铁卢。详细>>

林彪PK卫立煌

林彪PK卫立煌

东北野战军:总指挥林彪,拥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14个独立师和3个骑兵师共约70余万人,加上地方部队,总兵力约105万人
国民党部队:总指挥卫立煌,辖有4个兵团,共计14个军,44个师,总兵力约为55万人。详细>>

四野·无敌

  • 第四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辽沈战役时,部队名为东北野战军,1949年3月1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交锋·对手

决战东北毛泽东为何重用林彪

林彪对这个即将施展自己军事才能的战场还有些陌生,还有些隔膜,平生未去过山东,地形地物均不熟悉。但他觉得我军打蒋介石的部队还是有信心的。我军敢同日军打,还不敢同蒋军打吗?详细>>

毛泽东的战争地理学:巧用围城打援战术
决战东北毛泽东为何重用林彪
卫立煌拖死几十万国名党军

毛泽东的战争地理学:巧用围城打援战术

围城打援是毛泽东及其他的将领们习用的战术。而这一战术的要点之一就在于,要取得较好的打援地利。林彪的锦州、塔山之战,就是充分地利用了地形之利,取得了可观的战果。详细>>

卫立煌拖死几十万国名党军

纵观卫立煌的人生历程,如果说,与卫立煌同任新中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傅作义是因为和平解放北平立下了大功,那么卫立煌的主要贡献则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上。详细>>

夺锦州·战辽西·攻沈阳

辽沈战役三阶段

夺取锦州:封闭东北国民党军。东北野战军南下,向北宁路沿线发起进攻。至10月1日,先后占领了昌黎、绥中、义县及塔山等地,切断北宁线 ,将范汉杰兵团分割包围在锦州、葫芦岛、山海关三个地区。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抽调11个师组成由侯镜如指挥的东进兵团,以11个师又3个骑兵 旅组成由廖耀湘指挥的西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以解锦州之围。10日,东进兵团向塔山猛攻,遭到解放军顽强阻击;西进兵团也进展缓慢。14日,东北 野战军五个纵队和一个师分别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向锦州发起总攻,次日晚占领锦州,全歼守敌十万余人,封闭了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通道。蒋介石于15日再飞沈阳,督促东西兵团继续进攻,企图重新打通北宁线,并命令长春守军立即突围。17日,国民党六十军在曾泽生 军长率领下起义,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也于19日率部投降,长春解放。

会战辽西:歼灭廖耀湘兵团。东北野战军根据毛泽东关于全力抓住沈敌、暂不打锦葫的指示,除以两个纵队继续阻击锦西、葫芦岛之外,主 力从锦州挥师东进,前阻后断,在运动中歼灭廖耀湘兵团。10月26日夜,解放军对被包围在大虎山以东地区的廖耀湘兵团实施分割围歼,至28日全歼十万 余人,生俘兵团司令廖耀湘等高级将领。

攻占沈阳:解放全东北。在围歼廖兵团的同时,为防止沈阳守军从海上撤走,解放军以三个纵队与五个独立师构成对沈阳的四面包围,又以 三个纵队直插营口,断其海上退路。11月1日,解放军向沈阳市区发起总攻,次日攻克,歼十三万余人。2日解放营口,歼一万四千人。敌第五十二军一部 从海上撤往葫芦岛。辽沈战役至此结束。锦西、葫芦岛地区国民党十二个师于9日经海上撤向关内。

我有话说

查看内容>>
匿名发表 会员代号:  密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