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我西藏军区高原实弹演练 一罕见火炮火力猛射速快

我西藏军区高原实弹演练 一罕见火炮火力猛射速快
2018年06月21日 15:16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6月19日,“西部战区”自媒体平台发布组图,介绍西藏军区某边防团机步营组织连实兵实弹综合演练情况,其中出现了一种少见的火炮。这种火炮虽然是轮式,却是一种迫击炮,而且是射速很高,火力非常凶猛的特殊迫击炮。

  限于高原地形,可以看到此次演练中边防部队支援火器大多不够“重型”,迫击炮已其中最为骨干的支援火力了。训练中演练了两种82毫米口径迫击炮,一种发射方式和我们熟悉的一样,在高仰角的炮口投入炮弹,炮弹自由下滑到炮筒底部,撞针击发底火射出炮膛。另一种则是用弹夹装填的W99式速射迫击炮。

  W99是我国根据苏制2Б9“矢车菊”自动迫击炮仿制的,这种炮与普通迫击炮最大的区别就是高射速,理论射速竟高达120发/分。是苏联而不是其他国家搞出这样变态的迫击炮一点都不奇怪。苏联人对于火炮的热情,用斯大林“炮兵是战争之神”就可以概括。

  而让斯大林下这个判断的二战,苏军在初期技术兵器损失惨重后,大部分时候步兵能够指望的可靠炮火支援通常只有迫击炮。统计表明,苏联人反攻时虽火炮数量超过德军,但在100毫米以上火炮上仍是德军优势。

  苏联人扛着一堆“小炮”——其中大部分都是制造快速、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的迫击炮——把德国人推回了柏林。对基层指挥官来说,战场上最能指望的不是需要层层申请的团属、师属、军属火炮,而是手中掌握的迫击炮。据苏军统计,卫国战争地面战场死亡人员一半以上由迫击炮造成。

  这导致战后苏联人对开发列装迫击炮热情无与伦比,并向各种极端发展,大的有拆楼利器240毫米自行迫击炮,便携的有工兵锨迫击炮,射速快的有本文主角“瓦克西里”自动迫击炮。

  对轻步兵来说,对强大火力的追求与火炮重量及弹药携带能力之间矛盾深重,通常只能装备80-120毫米口径迫击炮,以提高射速来增强火力是一种可能的路径选择。但传统迫击炮射速受限于装填方式,无论如何快不起来。要让射速提升,改装填方式是必然选择,各国因此研发了不少可自动装填的自行迫击炮,即今日的自行迫榴炮。另一种,就是“瓦克西里”这样跟着步兵跑,看上去像普通牵引火炮的个性火炮。

  1970年这种火炮正式定型,绰号“矢车菊”。虽然外观更像有可开合大架的榴弹炮,但一开火就和榴弹炮区别开来了,因为它使用可在1.5秒内被全部射出的4发弹夹供弹。射速主要取决于炮管的极限,实际最大安全射速不超过40发/分,比普通传统迫击炮高两倍。最初型号炮管中部有冷却水套,这个版本据称持续射速高达半小时300发。

  爆发射速极高,意味着在现代反炮兵火力下可以大幅提高生存能力,对一些轻步兵单位来说,打了就跑也符合战术定位。如苏军在阿富汗就曾使用多门“矢车菊”同时射击并迅速转移的战术打击阿富汗人。

  看上去很美是吧?我国倒是仿制了这种迫击炮,一部分外贸,一部分自用,但自用非常有限。盖因我国发现该炮采用的自动原理,决定了其射击精度不佳,且射程不够远,甚至比不上口径更小的90式60毫米迫击炮,因此并未大量列装这种炮。

  但这不代表该型火炮就没有特殊价值。苏军类似火炮曾以连为单位,大规模装备负有山地作战任务的摩步团和装甲输送车摩步营。我国和苏军一样,装备此类火炮的部队包括在西藏方向的山地部队,空降兵部队和内蒙古边防部队等。这些部队都是轻步兵,对重量十分敏感,对火力的需求却多一分好一分。

  我们在西部战区的边防部队演练中,可以看到两种82毫米口径迫击炮,应当是兼顾了射程和射速的要求。另外,苏联人牵引这种迫击炮用的是“嘎斯-66”越野运输车,我军则更进一步,将其装上了“猛士”越野车,即PCP-001自行迫击炮。这种炮不仅“打了就跑”的定位更为明显,而且参照了原版的自动原理,上架和摇架都大不相同,大架更是彻底修改,解决了原版速射时炮口向右上方摆动的问题。我们在近些年空降兵部队上高原演练中,常常能看到这种火炮的出场。(作者署名:军武观察)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