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抗日战争期间德国向中国提供大量军事援助 有何目的

抗日战争期间德国向中国提供大量军事援助 有何目的
2018年06月14日 20:38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在抗日战争历史上,有很多国家都曾对中国提供过经济或军事方面的援助,例如美国、苏联、德国等。那么有些人可能不解,为何作为二战轴心国三巨头之一的德国也会给中国经济和军事援助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德国与中国当时的国民政府其实早在1911年就已经开始合作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德国一直以中立的立场与中国合作,并积极调停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紧张关系。德国与中国合作的蜜月期是在1933年到1937年,德国对中国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援助。

  1934年,中国财政部长孔祥熙与德国合步楼公司在庐山签订了《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中国用钨、锑、锰等战略性原料和农产品来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和军需物资。

  1936年,中国代表顾振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签订了《德华信用借款合同》,由德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1亿帝国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此外,中国方面承诺以每年20%的比例将1亿马克信贷从德国采购设备和技术资料。

  此外,德国曾先后派出一百多位德国顾问在民国政府任职,他们帮助国民政府向德国采购大量军火和军需物资,例如飞机、坦克、榴弹炮、山炮、防空炮、鱼雷、钢盔、通讯器等,还帮助中国政府训练军队,提供作战方案。

  德国与中国终止合作是在1938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当时日本已经对中国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中日关系已经到达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德国虽然极力调停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日本对德国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的事情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德国为了盟友的立场只好停止了军事援助。那么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德国对中国提供援助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德国对中国的援助是以中德双方无利益冲突为前提的,是考虑了当时国际政治局势而做出的选择,当时德国与苏联关系紧张,德国对中国提供军事援助是为了拉拢国民政府来抗衡苏联,而在二战前夕,中日关系已无法调和,德国不得不从二者中做出选择,相比于中国,日本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更加强大,更加重要的是日本与苏联之间也有着巨大的矛盾,正好可以帮助他抗衡苏联,所以德国在综合考虑下选择了日本。

  第二方面,德国对中国的援助并不是无偿的,德国帮助中国修铁路是为了方便物资运输,而军需物资是中国政府用钨、锑等德国本土稀缺的稀有矿产作为交换的,德国向中国政府提供的贷款是以中国必须进口德国物资为前提的,所以与其说是国际援助,不如说是国际援助交易,双方是对等的关系。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自己强大了,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不用看他人脸色,更不会受他人欺负!(作者署名:明台观史)

  《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出鞘》完整内容可扫描图片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