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055舰具备5项优势:实现精细化设计优化作战流程

中国055舰具备5项优势:实现精细化设计优化作战流程
2018年06月14日 18:43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055型万吨级驱逐舰在江南船厂和大连船厂开工批量建造,说明中国海军已摒弃小步快跑而改为大步迈进的装备发展策略,中国的军事科技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走过了从小批量建造、验证、改型、再小批量建造的阶段,也说明中国海军的装备费不再捉襟见肘。随着中国经济特别是海外经济的发展,海军需要承担更多的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和国际反恐维和的任务。中国海军早期舰艇特别是驱护舰,在发展时衍生型号多而每型的建造数量少,如053系列护卫舰就衍生了053K、053H、053H1、053H2、053H2G、053H3等多个型号,这一方面是技术上的不足,只能采用逐步发展的方式,另一方面是装备费较少,无法支撑批量建造,这两个问题目前都得到了解决,055型驱逐舰虽采用了大量新技术,但中国海军对这些新技术已胸有成竹,且资金保障也无虞。

  055这个型号并非首次出现,1968年2月,七院根据海军党委提交中央军委《关于建造远洋护航舰船的建议》的报告,向有关单位下达了055舰战技指标和方案论证的任务。1970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055舰交给沪东造船厂为主研制,并成立由沪东造船厂、北海舰队和701研究所参加的055舰三结合研制组,正式开始了该舰的研制工作。1976年3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以国发[1976]19号文向国防工办、六机部等有关单位下达了055大型导弹驱逐舰的研制任务并拨出项目专款。但后来因故未能延续下去,1981年,国防科委和国家机械委联合决定,将055型导弹驱逐舰从正式型号研制改列为预先型号研究。

  当年055型导弹驱逐舰研制项目的终止,主要的因素是研制任务书的要求超出了当时我国国内科研水平和建造能力,如要求该型舰采用柴燃交替使用的联合动力装置;具有远程预警能力和远中近三个层次的空中、水面和水下立体攻防作战能力等等。以当时国内的能力无法实现研制任务书所下达的要求,如无法研制出满足战术技术性能要求的联合动力装置舰用动力;作战系统及其部分子系统如舰载反潜直升机、电子对抗、舰空导弹武器、水声对抗、综合通信、小型化对空预警雷达、三座标雷达、火箭助飞鱼雷等研制也遇到困难。在作战系统的集成和电磁兼容及火力兼容方面也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都成为055型舰研制发展无法逾越的障碍。此外,1981年国家在经费上的支撑也存在困难。

  80年代中后期,随着052型驱逐舰的研制,中国对舰载作战系统的研制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很多经验,特别是本世纪开始,随着大量新技术和新设备被研制出来并得到实际使用,使得当初无法跨越的问题都得到了迎刃而解,如舰用燃气轮机和国产346相控阵雷达的研制成功,舰载通用垂直发射技术的一再突破,而当初055型舰所要求的战技指标也早就不是问题,如当初所要求的“除极区外任何海区无限航区航行”的条件,在3600吨的054A型护卫舰上都已经实现,所有妨碍055型舰发展的拦路虎都已消失,055型舰从预研型号转为正式型号已具备条件,2009年12月20日,055型驱逐舰再次通过立项审查,首舰于2014年年底开工建造。

  055型驱逐舰的建造对中国海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首先,该型舰让中国海军的彻底摆脱近海防卫走向远洋作战;其次,055型舰的研制确立了一个新的方法论和准则,强化了“以作战为需求、以军方为主导、以研制单位为主体”的定位;第三,改变了以往粗放型设计,实现了精细化设计,通过采用顶层设计逐层分解的方式,优化了架构的合理性和集成度,实现标准信息和通用基准完全共享;第四,弱化子系统间界限,向一体化作战方向上转变,消除各行业之间的壁垒所导致的功能性重复及过度冗余进行合并,并尽可能用软件去实现可替代的硬件功能,减少硬件数量、提高舱容使用率;第五,优化作战流程、减少战位设置、降低舰员人数,实现了指挥与火力控制一体化。

  早期的055型舰的研制虽未成功,但其正面意义不可忽视,反映了我们的前辈对国防高科技装备的追求和梦想。055大型驱逐舰的再次立项并进入批量建造,是中国海军里程碑性的事件,055大型驱逐舰自身具备了诸多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其综合作战能力也全面超越了以往中国海军水面作战舰艇,并跻身于世界先进海军技术的行列。而研制中所确立的新方法和新标准则更是意义重大,将指导、改变和影响以后中国海军舰艇的研制模式,对提高中国海军舰艇的总体水平和综合作战能力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作者署名:地平线下面)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