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我国产直20到底比美国黑鹰强在哪 高原性稳定性远超

我国产直20到底比美国黑鹰强在哪 高原性稳定性远超
2018年06月05日 18:36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中国新一代的通用直升机直-20一问世就不断的遭到一些网友的无端猜测与非议,这些人凭借着其外形就认为这是美国UH-60“黑鹰”的山寨版,甚至有些更过分的人把我们国内的直升机行业几十年的研制成果都归类为一部山寨史,什么武直-10是“欧洲虎”土耳其的T-129和南非“石茶隼”的山寨版本,还有直-8、直-9、AC311、AC312、AC313、AC352等等通通都是仿制和山寨高仿之类的,见到如此狂妄的说辞实在是让人气不过,小编觉得还是有必要说几句。

  首先直-20在机体的外观上确实和大名鼎鼎的美军“黑鹰”直升机有几分的神似,不过也仅此而已,一个用途和使用条件类似的机型外型上有几分相似很正常,本身都是经过高度优化和风洞试验的最佳气动布局,差别不可能太大,更何况这类直升机还有一个关键的技术要求就是要求可以装入大型战略运输机内进行远程运输,外形扁平低矮是必须达到的指标,这一点在“黑鹰”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些人认为美国的“黑鹰”直升机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距今已经服役近半个世纪,到现在中国才造出直-20这样的山寨版本实在是丢脸,也由此得出美国科技的先进,认为其优异的高原性能很牛逼之类的结论。

  其实“黑鹰”也没有这些人想象的这么好。做为一款飞行于中国高原地区的直升机,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在出口给中国的这批24架“黑鹰”身上也是下了一番很大的努力的。其实这24架“黑鹰”并非美军军用版本“UH-60”,而是民用的“S-70C”,而且为了适应中国高原的特殊恶劣环境,发动机型号从原配的1100千瓦的CT7-2C换成了1200千瓦的CT7-2D,变速箱、内部油箱和旋翼刹车都进行了非常大的升级改进,甚至还使用了专供美军SH-60“海鹰”的上部主减速壳体,如此脱胎换骨一般的改进之后,“黑鹰”才算能真正飞行于中国的高原等恶劣高海拔地区,其最大起飞重量仅剩下9185千克,转场航程则增加到500公里,该机配备两名飞行员,内部空间可以搭载12名乘员,紧急情况下最多可以挤进去19人,外部挂载货物的总重量为3600千克,性能上得到很大的提升,不过在载重指标和航程上牺牲较大。

  实际上该机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由于外形扁平,尾部又比较长而又平直,该机在起降时尾部容易碰到地面,内部空间也非常局促。

  另外该机做为一种典型的第二代直升机,其旋翼系统已经不算先进了,该机的旋翼部分机械结构十分的复杂,维修保养都非常的麻烦,也容易发生故障和事故。

  “黑鹰”在执行高原地区飞行运输当中也并非很理想和一帆风顺,在长达30年的飞行过程中,尽管中国的军方下了很大的努力和精心保养操作,还是发生了多起机毁人亡的重特大事故,最著名的就是1987年发生在青海的一次飞行过程中尾轴断裂,事故造成了该机落地之后断成三截,机上人员3死15伤,后经事故调查证明是制造商的原因,为此西科斯基向中方支付了300万美元的赔偿款。

  其实这起事故也表明了该机在设计当中的缺陷,发动机功率提升的同时,其他传动系统的性能却跟不上,以至于连尾轴都超负荷扭断了。

  另一起更严重的事故是在1991年6月16日,一架“黑鹰”在唐古拉山口坠毁,机上包括成都军区多名高级将领在内的12名人员全部遇难,事故的残骸和人员遗体直到第二年开春时才被找到。

  从这两起事故也可以看出“黑鹰”在中国高原地区使用环境的恶劣程度。高原地区严重缺氧,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衰减十分严重,以至于机体损耗过大,事实上“黑鹰”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飞行也是十分困难的,要飞跃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也要冒着很大的风险,随时都可能失事。

  说白了,“黑鹰”在高原环境下使用也是咬着牙在硬扛着,远远达不到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轻松应对。

  如今随着我们的直-20服役,这种状况终于可以得到彻底的改变。凭借新一代复合材料机体的减重效果,以及新型航电系统的优越性能,更有两台最新型号的1600千瓦涡轴发动机的强劲动力和第三代的五叶球柔性无铰接复合材料旋翼系统的强悍性能做保障,直-20的高原之路会比S-70C来得顺畅许多。该机无论在载重、航程都远远的超过了“黑鹰”,更可贵的是直-20的内部空间也比“黑鹰”要宽敞许多,也为我们的解放军官兵营造了一个相对舒适的乘坐空间。

  可以说直-20除了外形和“黑鹰”有几分神似之外,其他方面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范围内,更不要说是高仿了。很多人仅凭一个外形轮廓就说中国的装备山寨外国的完全是不自信的表现,也是完全外行的行为。(作者署名:浩汉防务论坛)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