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我军20年前让120炮上八轮 为何今天却还用105传家宝

我军20年前让120炮上八轮 为何今天却还用105传家宝
2018年04月01日 13:56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书接上回,在BK1970之后,617厂并没有停止轮式车辆的进一步研制,而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在这其中,BK1990这个项目随之而来。也因为多次在军事杂志上曝光,作为一款科研车辆,BK1990的知名度,意外地并不低。

  ▲ BK1990的标准像一般被认为是这个,但其实这时它用的还是105毫米炮和炮塔

  顾名思义,BK1990的研制时间是1999年,其研制方同样是617厂或者说内蒙一机集团。外观上看,BK1990延续了BK1970低底盘、动力系统后置的特点,同时增加了车轴数量,使其成为一款8X8的底盘。更加大型化的底盘使火炮在射击时更加稳定,一方面提高了火炮的精度,另一方面则让BK1990换装更大口径的火炮成为可能。

  ▲ BK1990的炮塔和火炮原本和BK1970是几乎一样的,这样的状态下似乎看起来比较流畅

  以前有一种说法,说BK1970和BK1990的研制目的之一,是作为中国轮式装甲车H型传动的验证车,不过从施佬的考据来看,H型传动这项对后来的“大八轮”极为重要的技术的试车和突破,似乎要到2000年才会开始,因此对于BK1970和BK1990在这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暂时还是存疑待考。

  ▲ BK1990的车体也和BK1970一样相对低矮

  在火力上面,最早的BK1990完全沿用了BK1970的火力系统,其整个炮塔以及火炮系统都和BK1970一模一样,不过BK1990随后更换了全新的炮塔和火炮(施佬不敢把话说满,没准换炮的这个已经不属于BK1990范畴),也正是这个构型,让军迷们对BK1990真正地印象深刻的。

  ▲ 大家记住BK1990的唯一理由,应该就是这门120毫米滑膛炮

  毕竟这个更换的新炮塔上,安装的是一门120毫米滑膛炮。这款火炮的技术来源,自然是和89式120反坦克炮一样的国产高膛压120毫米滑膛炮。在1999年前后,由于国产125毫米炮还没有二期穿甲弹可用,而一期125毫米穿甲弹的穿深只有460mm,因此这一时期穿深达550mm的120毫米滑膛炮可以说是中国军队当时火力最强大的反坦克炮。

  ▲ 作为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主炮,120毫米滑膛炮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威力最大的反坦克炮,没有之一

  迄今为止,全世界造出实车的轮式自行反坦克炮中,只有BK1990和意大利的“半人马座”120型两款使用了120毫米级别的大口径坦克炮,这无疑也给军迷们很大的信心,认为这款“代表了先进火力发展方向”的武器应该很快就得到实用化。

  ▲ “半人马座”120毫米型,是目前现役轮式自行反坦克炮/轮式坦克里火炮口径最大的一款

  但是作为一款纯粹的科研用车,使用120炮构型的BK1990并没有进一步往部队实用型号的方向发展,给军迷们也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当然从现在的角度看,由于陆军装甲兵选择了105毫米和125毫米两个口径系列,120毫米火炮和弹药在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之后已经基本停止发展,解放军也没有必要在同一级别上保留两个不同口径并行发展,加上研制于上世纪80年代的120毫米滑膛炮存在着不少技术局限性,因此选用120毫米口径的BK1990的发展潜力并不乐观。

  ▲ 120毫米炮在列装了89式之后就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了,加上125毫米口径的存在,同时爬这两款炮的科技树并不是很明智

  如果考虑到我国当时在H型传动等轮式战车领域至关重要的技术上正处于研制的关键时刻,而这些技术也必然要应用于我军的轮式战车上,综合来看,BK1990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也就不奇怪了。

  ▲ BK1990的底盘,后来倒是做出了一些其他的尝试

  不过在BK1990的底盘上,一机集团确实还是充分利用了平台技术,在改型底盘上验证了包括122毫米榴弹炮在内的多型武器,尽管这种改进一看就存在“因陋就简”的色彩,但对于同时期的中国军工企业而言,车族化发展的理念,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在一机集团里生根发芽。后来我们看到的“大八轮”车族化发展,其中既有美国“斯崔克”中型旅的启迪和学习,也有源自其他此前产品的继承。

  ▲ BK1990底盘基础上发展的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和PLL09的炮塔相比,还有一些相似之处

  有关11式轮式坦克的性能,已经有很多文字加以介绍了。基本上看,作为一款以08式步兵战车底盘为技术基础,进行了相当大规模的结构布局调整之后的产品,11式轮式坦克的底盘分布反而和BK1990那样坦克式布局十分相似,而其火炮和火控系统则是在05式两栖突击车上得到充分检验的98A型105毫米线膛炮和上反稳像式火控系统,使其具备了与96A、99等新一代主战坦克一样的行进间动对动射击能力。加上适度的防御,在其设定的重量下,做到了三大性能的基本平衡。

  ▲ 后来的ZTL11在很多程度上都有BK1990的“血脉”

  至于“轮式坦克”这个说法,在确定之前,其实即使在军内也是存在很大争议的。由于05式两栖突击车实际上取代的是原本水陆坦克的地位,因此在给11式确定名称时,也曾考虑过使用“突击车”这个名称。最后考虑到部队在编制上的定位问题,仍然选择了“轮式坦克”这么个我军长期以来认同的提法。虽然也不免被军内军外的一些人吐槽为“不够新潮”,但倒是很准确地描述这种装备在编制和战术上的意义。

  ▲ 当你提起“突击车”,施佬想起的第一个其实是这个……

  有趣的是,在后来修订的解放军《军语》中,不仅有“轮式坦克”的概念,也将“两栖装甲突击车”这个概念,收入到了“两栖坦克”的词条下面。这种对于“坦克”概念的重新回归,也算是新时期中国军队对于陆军突击装备概念的一种思考之后的沉淀。(作者署名:扬基帧察站)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