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从《归乡路漫漫》看14年前美陆军巷战表现 并不强大

从《归乡路漫漫》看14年前美陆军巷战表现 并不强大
2018年01月22日 07:52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去年年底,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美剧,叫《The Long Road Home》(中译:归乡路漫漫)。如果是日常向的美剧观众,可能在刷刷刷的时候,就把这部看似无聊的伪纪录片式电视剧给刷掉了。

  事实上,该片讲述的是2004年4月4日在伊拉克萨德尔城的一次真实作战。如果光看电视剧本身,这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美式剧情——为了拯救被围困的20名弟兄,美国陆军战士纷纷志愿上阵,克服艰难险阻、牺牲数人之后救出了大家。然而我们知道,这事儿确实发生了。而且能把一个葫芦娃救爷爷式的故事圆的这么好,美国人确实挺有本事。

  骑一师,How old are you!

  开头看到巴格达一堆伤兵惨叫画面的时候,笔者还是一脸黑人问号。镜头切换到胡德堡,我们就知道这次的主角是谁了。

美国陆军胡德堡基地美国陆军胡德堡基地
战场和家里相互切换的俗套,注意右边军官的马头臂章战场和家里相互切换的俗套,注意右边军官的马头臂章

  没错,这个熟悉的马头,说明主角是我们的老朋友美国陆军第一骑兵师。

  说起来作为经常互别苗头的两大军种的先锋部队,骑一师和陆战一师都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的老对手,骑一师是在云山之战中与三十九军初次交手,陆战一师则是在长津湖与九兵团展开严冬鏖战。长期有着勇作先锋优良传统的骑一师,现在作为美国陆军快速反应部队当中的重型师,地面装甲突击和空中垂直突击能力都很强。

  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样的骑一师险些没能救出在萨德尔城被马赫迪民兵围攻的“科曼奇”红色排。关于这段历史,之前只有参与救援的第37装甲团第2营C连M1A1主战坦克成员在《装甲》杂志上撰写的回忆,而本剧则补充了很多细节。

  然而虽然这片的目的显然是想让观众们为美军士兵的精神而感动,但大家看后也难免对指挥员的决策冒出很多问号……

  葫芦娃救爷爷

  进入正片,美军在一次例行巡逻中遭遇马赫迪军,追逐、掉队,“科曼奇”红色排被围困,标准开场。

一般来说开局领便当的不是非裔就是亚裔,这位开局就战死的Chen确有其人。一般来说开局领便当的不是非裔就是亚裔,这位开局就战死的Chen确有其人。

  “科曼奇”红色排呼叫救援,第5骑兵团2营营长加里·沃勒斯基中校(代号“枪骑兵”六号)——现在已经升到中将了)——救人心切,命令部队立刻出发。由于缺乏装甲突击力量,故把已经撤退至科威特的第37装甲团第2营C连(代号“十字军”)喊了回去。

话说的挺好,但一场添油战术的杯具就此上演……话说的挺好,但一场添油战术的杯具就此上演……

  此时我们盘点一下救援部队组成:

  主力是二营长带领的两个“装甲悍马”车队,每个车队各分到两辆“布莱德雷”步兵战车作为加强;

  其中二队还有一辆卡车,装载着“勇士”蓝排,该排认为自己的任务是负责外围警戒;

  另外是游离于两个车队之外的“十字军”坦克连,装备M1A1HA。

倒霉的“勇士”蓝排倒霉的“勇士”蓝排

  我们不难推定出二营长的想法:以“十字军”连为纵向突击力量,掩护两个救援队从“科曼奇”红排的两侧切入,尽量减少和马赫迪民兵的接触,快速救出被困士兵。

  然而现实永远没有二营长脑子里想得那么好。由于没有事前的空中侦察(2004年即使是美军也没那么好的即时态势感知能力),虽然知道“科曼奇”红排的大致位置,却不清楚具体被困在哪栋建筑内,以及是不是能够第一时间接触。所以 马赫迪民兵只用了一招牛皮糖战术,就让这场救援变成了葫芦娃救爷爷。

萨德尔城其实是巴格达北部一座很规整的小城萨德尔城其实是巴格达北部一座很规整的小城
之前《装甲》杂志上披露的战场真实地理情况,并没有影片中描述的那么复杂之前《装甲》杂志上披露的战场真实地理情况,并没有影片中描述的那么复杂

  首先和马赫迪民兵交战的是“十字军”,结果在指挥车电台被打坏顺带1死2伤后,暂时退出战斗……

没了掩护强行出动的救援一队被马赫迪军用路障分割……没了掩护强行出动的救援一队被马赫迪军用路障分割……
而带着一辆逗比卡车的救援二队也遭到分割……而带着一辆逗比卡车的救援二队也遭到分割……
上面两张截图还有一处亮点,咱们稍后再说。上面两张截图还有一处亮点,咱们稍后再说。

  紧接着,是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一次又一次的撤离、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开始……在马赫迪民兵极低命中率的AK,和几乎没有命中过的RPG射击中,骑一师就这么付出了8死65伤的代价。未能进行先期侦察、操之过急进行添油战术、坦克与车队轻易脱节等等,都是指挥官应当负的责任。

二营长被无情的现实打脸二营长被无情的现实打脸
马赫迪民兵战斗意志坚定,但战斗力相当低下,老几位能回家还是托了敌人的福马赫迪民兵战斗意志坚定,但战斗力相当低下,老几位能回家还是托了敌人的福

  巷战战术失当

  一提到现代战争中的巷战,大家可能马上会联想到格罗兹尼之战,不过那是前苏军打俄军。让人惊讶的是,马赫迪民兵用如此简单的路障战术,配合较为勇敢的战斗作风——和极为低下的战斗力,就让强敌精锐骑一师的诸君进退维谷。这让人不禁心怀恶意地揣测,如果换成朝鲜人民军或者越南人民军,骑一师这个营早就凉了。

  虽然一部分锅可以甩给指挥官在战斗指挥上由于一时心急坏了事儿,但具体的巷战战术也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顺便说一下,本片为了忠实还原场景,是在胡德堡的城市战训练中心拍的……]

  首先我们前面说到车队的截图有亮点,没错,是脆皮“悍马”打头,而“布莱德雷”步兵战车在后面支援……

  这是因为分队指挥员觉得在步战车后面吃灰不爽,而且步战车过高妨碍自己观察,就超车跑到前面去了……而蹲在后面的步战车自然难以执行推开路障的任务,使得车队遭受伏击时长期动弹不得。

超车一时爽超车一时爽
嘿呀好气啊嘿呀好气啊

  第二,救援部队准备不到位。

  相比被围困的“科曼奇”红排在排长的带领下,从找掩护建筑、到挟持当地居民拖时间、再到收集信号弹等自救装备,都可以说是处理冷静、从容不迫的表现;反倒是救援部队不仅没有携带夜视装备,连无线电也不足。

  更扯淡的是,即使说大家一个跟一个总该没错,但无线电分配也应当相对平均,结果防护最差的那辆卡车上就没有无线电,导致跑到后来掉队了,要不是伊拉克带路党给力,这个排险些落入比“科曼奇”红排更危险的境地。

  与“十字军”坦克连的协调失误就不必再提,连侦察直升机的协调都是姗姗来迟……什么空地一体、美国空军地面引导队,在2004年的战场上并不是一直有效的。

  而且在直升机错过了白天的最佳救援时机后,这时候二营长给的命令是用VS-17信号板进行空地联络……

我觉得有必要贴张图给大家看下VS-17信号板长啥样:我觉得有必要贴张图给大家看下VS-17信号板长啥样:

  这玩意在晚上难以发现,而且直升机飞行员还吐槽说房顶上都是阿拉伯挂毯……“科曼奇”红排走投无路,只好生了一堆火。在全是火的战场上生火实在是无奈,好在艺高人胆大的飞行员冒着枪林弹雨进行夜间低空目视搜索,终于把他们找到了。

“科曼奇”红排被直升机找到“科曼奇”红排被直升机找到

  最后,就是看过片子的人都在吐槽的那辆逗比卡车……

士兵举枪如林士兵举枪如林
帅不过一秒帅不过一秒

  倒霉的“勇士”蓝排由于呆在这辆车上,也成为此战中伤亡最惨重的一个单位。

  笔者个人觉得,由于骑一师车队里缺乏陆战队的LAV-25这样的轮式装甲车,使用卡车运人可能是想模仿越战时期的“战斗卡车”。当时美军改装了一批卡车用来掩护运输车队的安全,效果不错。

加装装甲的战斗卡车加装装甲的战斗卡车

  但是不管是剧中的“勇士”蓝排还是现实中的“勇士”蓝排,其坐骑都是直接裸奔,期间遭遇了玄学躲避RPG、水箱被打坏、和车队失联、水箱修复后又被打坏等等蛋疼的波折,实在是惨……相比他们的遭遇,被围困的“科曼奇”红排可以说是好整似暇了。

承受重大伤亡的“勇士”蓝排写真承受重大伤亡的“勇士”蓝排写真

  最终,付出了8死65伤的代价后,骑一师终于救出了被困的“科曼奇”红排,此时该排还幸存18人。而最后的有效救援,反而是由本来只是担任掩护任务的“十字军”坦克连通过直升机确定的方位一路杀过去搞定的,两个救援队仅仅是完成了自保而已。

在能见度极低的夜间,“科曼奇”红排险些错过“十字军”坦克连在能见度极低的夜间,“科曼奇”红排险些错过“十字军”坦克连

  对于战死的士兵来说,一句“He volunteered”或许能说明在他们心目中二营长这么做是否值得,不过对于我们的“枪骑兵”六号同志来说,那是相当值得的。

  坏事变好事,正面宣传为主

  2004年发生的黑水雇员被虐尸事件,可以说是这次“黑色星期日”事件以及之后伊拉克一系列动荡的起源。包括后来陆战一师主打的第二次费卢杰战役(被称为1968年顺化战役后美军打过的最大规模巷战,而打顺化战役的也是陆战一师),战斗打的比这不知道激烈到哪里去了。

这果断的穿墙,高下立判这果断的穿墙,高下立判

  咱们的宿敌陆战一师确实打得挺专业,就不拿出来和骑一师比了……虽然我们常说骑一师在云山被咱们打得如何如何,可那是以前——甚至可以说早在越南战争时期的骑一师,都已经和在朝鲜的骑一师不能同日而语了。作为美国陆军中的精锐部队之一,在伊拉克收拾些乌合之众应该完全没问题……吧?

  所以说这部剧的目的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坏事变好事,正面宣传为主。虽然这萨德尔城之战打得不咋地,但陆军兄弟的这种同袍情谊、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还是值得赞扬的嘛!

不得不说人家确实会拍不得不说人家确实会拍

  那么我们的二营长现在去哪高就了呢?

  呀嗬!这才14年,就从中校二营长混成有着“美国军团”之称的1军团中将司令了啊!

  美军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过学什么,怎么学,去学谁,咱们还得擦亮眼睛。(作者署名:扬基帧察站)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