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总师任院士意义有多大:中国6代机迎来重大利好

2017年12月02日 11:31 新浪军事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宋文骢与杨伟,宋文骢那样的人,才培养得出杨伟

  歼20总设计师杨伟,现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对于中国来说,杨伟当选科学院院士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的下一代战斗机研发,特别是总体思路的确立,需要远比三代机自研时更大、特别是更为有效的力量投入。

  而更进一步来说,这是未来三十到四十年以内,中国未来空中力量如何建设最关键、最前沿、最尖锐、也最面临的棘手一环任务——没有战斗机保证制空权,所有其它飞机都无法生存,它们执行任务所需的空中活动都无从展开。

  在中国的自研战斗机历史上,第二代战斗机的精力被完全倾注在了歼八上。那是从60年代开始,长达三十多年的失败历史。

  歼八失败的最大原因,首先败在总体。

  机头进气是极大的错误

  宋文骢,是国内航空最早、最注重战斗机总体设计的人。他早在60年代初还在沈阳飞机设计所时,就力排众议,打破苏联传授的体制,自行创建“战术技术与气动布局”专业,自己当该组组长。

  这套分析未来空战需求,从武器系统总体的角度,去分析和选择战斗机基本设计方案的机制;后来成为歼10和歼20在方案竞争中胜出、并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

  而在歼八研制时,在明知不可能搞出大推力新型发动机的情况下,为了迁就发动机单位的吃饭问题,一所竟长期捂住宋文骢提出的双发方案,只向上级提交单发方案。

  在上级指名上马双发方案以后,又在机头进气还是两侧进气的问题上本末倒置;最终不得不在二十多年以后,又改回宋在60年代提出的最初两侧进气方案。

  总体思路上的混乱短视,使得歼八在后来设计过程中,重心、尺寸、重量上不断失控,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恶性循环;导致气动效率低下、尺寸严重超长、为了控制减重又结构缺陷重重。

  这段特别的背景,奠定了今日中国航空系统的格局:在歼八设计路线的斗争中,拥有前瞻眼光、强调遵从技术规律的宋文骢等技术骨干,被分流到了没有前途的歼九项目(原单发歼八方案)小组;并在三线建设中,整个团队被发配到成都,最后演变成了今天的成都飞机设计所。

  歼7III是132和611矛盾最尖锐的项目

  三线的日子一度非常艰难,特别是在歼九项目下马以后,设计所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成都飞机制造厂围绕着歼7III这么一个小项目资源进行设计权争夺。最终成都所保持了自身机构的独立,还借着项目吸纳了一批厂设计所的人员。

  即使是在穷的吃不上饭、穷的几乎要被制造厂的厂设计所吞并的时候,成都所也没有放弃对未来空战的系统化探索。1976年,成都所组织联系起了包括西工大、有实际导弹使用经验的空军单位等,对超视距空战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归纳总结。

  歼10完成,611才算解决生存问题

  对前瞻性总体设计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是成都所赢得歼10、FC-1、歼20诸多项目的根本所在。

  但是必须要看到的一点是,从二代到三代,乃至于现在的五代(当时的四代),成都所的总体探索工作,都大量建立在跟踪西方前沿研究水平的基础上。

  歼八研制时,基本上没有预研这个概念。而在三代机、四代机发展时,国内的预研课题全部是由沈阳所掌握。这意味着成都所能动用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资金,设备,其它科研和生产单位的协同配合都非常少。

  歼20定位大致等于F22的平台加F35的航电火控

  在包括歼20在内的过往型号上,还有F16、阵风、F22、F35等型号可以作为学习和参考的对象。依靠追赶者的后发优势,持续不断的努力;这是成都所得以用很小的成本,在严重欠缺行政资源的背景下,依然能够高速进步、并在国内遥遥领先的客观基础。

  但是在六代机上,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成功型号可以拿来参考;即使是在美国,六代具体怎么做也仍然没有定论。中国和美国一样,已经走到战斗机总体设计的最前沿阶段,往前怎么走,只能全靠自己探索。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要搞好六代机,在总体探索上需要的投入,已经远远不是成都所之前的能力所能满足的。它需要的资金、人力、设备之多,涉及的科目之广,需要的国内各行业单位的协同配合工作量之大都是空前的。

  图:歼13方案连完整雷达功能都没有,只有简化的雷达测距器

  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新战机总体探索已经容不得第三次失败——三代机预研成果是没有中距空战和夜间作战能力的白昼战斗机,五代机(原四代)预研成果是隐身和持续高速飞行能力一塌糊涂的三翼面布局战斗机。

  这两次失败,都是靠成都所的独立预研工作给容错了下来,在第六代上,中国没有再一次失败的奢侈资本了——俄罗斯在苏57项目上的总体规划,以及苏57项目现在不死不活的尴尬艰难境地,都是对中国六代机发展的极大警示。

  评不评院士,杨伟都是那个人;评上院士,他不会凭空多出一脑子知识。但没有院士、特别是中科院院士的身份,他能调动的资源、能推动的工作、能起到的影响有着天渊之别。这次杨伟当上院士,对于中国六代机的顺利发展,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作者署名:候知健)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