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不卖中国武器那几年是在想些什么?实情曝光

2017年11月18日 11:46 新浪军事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俄罗斯知名智库卡内基莫斯科中心最近发布题为《武装中的友谊:中俄军事合作》的研究报告,回顾了中俄两国20多年来的军事技术合作历程以背后的影响。作者为精通中文,且长期在中国工作过的专家。

  报告将其中一个聚焦点放在2014年后,即乌克兰危机让俄深受美国和欧盟的制裁压力,于是加强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中俄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则成为其中关键部分。报告认为,中俄深化军事技术合作对双方都有利,西方和中国邻国应“严肃正视”这一进程。今天,北国防务(微信ID:sinorusdef)翻译其中主要内容供大家参考。

  △苏联集体后,中国购买了不少当时俄军都没装备的先进技术

  苏联解体是互惠互利的开始

  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中国的订单帮助俄罗斯国防工业渡过难关,保存了一定的全球竞争力。反观中国,1989年后西方对中国实施禁运,俄罗斯取而代之为中国输送了先进武器,成为中国主要的武器输出国。得益于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成果,中国能够彻底变革武装部队,并开始研发现代化的武器装备。

  报告认为,俄罗斯军工界的负责人“明白”出售给中国的“武器样本”最终一定会被“模仿”。即便如此,俄罗斯还是在一股力量的驱动下出口武器到中国,因为它要以此保存国防业实力,并为新一代武器系统的研发赚到钱。

  △俄制武器为我军军事斗争准备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当然,俄政府和军方领导人对于出口最敏感武器系统的出口还是抱有顾虑并加以阻止的,因为这些系统能够帮助中国军工迅速获得突破性进展,并影响到俄武器制造商的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阶段的军事技术合作对两国政治关系正常化有明显助益。

  多因素致合作陷入低迷

  △中国大量在新世纪初接装的主战武器都是根据上世纪90年代合同完成的

  本世纪第1个十年的中期,中俄军贸额锐减。报告认为这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中国市场的饱和,上世纪90年代的大合同开始收尾;其二,中国越来越有自信在没有俄罗斯的帮助下,靠自己也可以打造先进武器系统;其三,俄高层不仅担心中国强大的“仿造”能力、也担心双方在第三方国家市场的潜在竞争。几位俄罗斯领导人也曾公开对俄西伯利亚和远东边境的中国军队表示担忧,担心中国逐步强大。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低谷,但中国对直升机等一批继续装备的进口并未停止

  从大背景看,新世纪后双方合作的经济基础得以扩大,军事技术合作在双方关系中已退居次位。

  到了2010年初,低迷的双边军事技术合作情况有所改变。中俄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列出了新的军事技术合作清单,希望继续加强互惠互利的合作。就合作金额而言,虽然这阶段的合作远达不上20世纪90年代的规模,但已经开始恢复增长。

  乌克兰危机促进中俄合作

  2014年后,中俄军事技术合作迎来新的高峰。这背后的重要背景当然是乌克兰危机,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后遭到严厉制裁。俄罗斯失去了了西方的技术和资本市场,于是将目光转向同中国加强伙伴关系,希望能获得欧盟和美国以外的贷款、投资和先进技术,军事技术合作则再一次成为维持双边关系的纽带。

  在此之前,俄罗斯对与中国结成伙伴关系的“风险”做了系统评估。俄领导人得出的结论是与中国合作的风险比想象中要“低得多”。

  △俄罗斯向中国交付苏-35战机

  报告认为,中国军工业的发展虽然一方面依赖于对俄罗斯技术的仿造和消化,但也依靠自身的发展。而“中国统治乌拉尔东部”这一担忧也有夸张之嫌。在此条件下,俄决定向中国出售现代武器系统,如S-400空防系统、苏-35战斗机。

  报告认为,对中国军队来说,从俄罗斯购买武器仍是快速提升自身军事能力的可靠、便捷途径。对俄军工业来说,虽然中国市场已不再那么必不可少,但仍是重要出口市场,而且向中国出口武器能激发其它国家的“兴趣”。

  目前,中俄军贸额所占双边贸易额比例并不高,仅占约5%的份额。但报告认为,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在新时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政治作用,因为它是中俄两国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纽带。

  △俄制武器至今仍对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影响深远

  俄罗斯会向中国买武器么?

  报告也提到了俄罗斯引进中国军事技术的问题,报告认为,在武器研制方面,俄罗斯仍然“领先”中国一大步,如防空系统、雷达系统、航空发动机、潜艇等武器的制造。然而,在其它领域,中国已然领先俄罗斯,特别是在无人机研制方面。

  △俄海军未完工的几艘的20631型导弹舰采用了从中国引进的柴油机

  报告认为,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与西方的军事技术合作中止,西方国家对俄武器制造商的制裁等都促使俄罗斯将目光转向中国,寻求从中国进口技术和军事装备。俄为满足军力发展的需要曾从中国购买了相关军事技术,但这只是“小规模事件”。(作者署名:北国防务)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